♥舉出十二種常見的「錯誤的自我認同模式」,揭開身心症、長年痼疾、重複困境、卡關人生的深層原因。
♥結合多種能量心理療法,精煉成八個自我療癒步驟,協助讀者辨認出自我認同模式,精準解除錯誤認同的綑綁,讓身心靈重獲自由。
被錯誤的認同綑綁,人生就會陷入重複的困境
療癒自我認同創傷,才能成為靈魂所渴望的自己
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療癒創傷卻是你的責任
◎什麼是「認同創傷」?
當我們認同了一個「不是自己的自己」,卻以為那是真我時,身心就會產生創傷。
◎你也有類似的「自我認同」嗎?例如:
‧我必須是好媽媽 / 好老師 / 好員工…不然就沒價值
‧我必須當家人的提款機,不然得不到重視
‧真正的我沒人喜歡,我必須努力變完美
‧我必須強悍,不然會被瞧不起
‧我去哪都是外星人,好孤獨
‧我愛的人都會傷害我
‧我無足輕重,到哪都被無視
‧我不能拒絕別人,否則就會被討厭
◎什麼時候需要檢查自己的「認同」是否出問題?
‧生活好像被什麼卡住,無法正常運作
‧自覺陷入某種反覆的模式,卻停不下來
‧感到對某個身分的依賴,好像自己是因為這個身分才存在
這些認同通常來自童年創傷,每種認同都有核心的恐懼,同時也保護當事人免於某種傷害。但它們會變成強迫性的模式,綁架我們,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就是這樣。
這些認同帶來好處,讓人依賴陷溺;卻也帶來限制,讓人限縮、僵化、失衡:輕則生活無法正常運作,重則出現身心症狀:皮膚病、心臟病、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重大疾病等等,四處求醫,卻難以治癒。
◎從能量心理學入手,精準清理認同創傷
從能量心理學入手,可以精準拆解糾纏我們多年的認同創傷。
國內知名能量心理學講師和治療師王曙芳,擅長結合各種手法,讓個案長年的身心問題迎刃而解。
王曙芳在本書中舉出十二種典型的認同創傷案例,說明每種認同的心理機制。為了讓讀者可以自我療癒,她以生命中心療法(Life Center Therapy)為基礎,輔以TAT(塔帕思穴位指壓療)、FOH(額骨枕骨握持法)、光的導引等方法,設計出簡單明瞭的八個步驟,讓讀者辨識出自己的認同模式,迅速清理能量、自我療癒,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最後,藉由蘇菲學者、榮格心理學者等大師的教導,闡明自性、自我、天賦、靈魂等靈性議題,並提供四個深度的練習,帶領讀者轉化認同,從修復認同創傷,走向靈性覺醒——做真正的你。
靈魂真正害怕的不是平凡,而是無法「活出自己的樣子」。不能「改變自己的狀態」,沒能完成自己來走這一遭的「使命」,無法「學到想學的功課」。——本書作者王曙芳
做你自己;因為其他的人都已經有人做了。——英國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名人推薦
真誠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一∣作家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作者
王曙芳
早年讓她狂熱的是音樂、劇場和電影;近二十年來醉心的是能量、療癒、冥想,以及生命中所有不可思議的神祕事物。一旦愛上什麼,就會全神貫注,日思夜想,只能做自己著迷的事。
台大中文系畢業,英國市立大學藝術評論碩士。在英國居住逾二十年,經營獨立音樂唱片公司,曾獲第十五屆金曲奬最佳製作人。受教於數種能量心理療法的原創者,並成為多種療法的訓練師和治療師。十多年前,開始引進與推廣能量心理學的理論與實作,使得更多人擁有系統化自我療癒的觀念和能力,踏上自我追尋,自我完成的旅程。
著有《音樂河》、《滑翔梯》、《原能量:穿梭時空的身心療法》。
目錄
【推薦序一】 認回創傷事實,但不要去認同創傷的標籤 / 周志建
【推薦序二】 從能量心理學開始,看見我們難以認清的自己 / 王浩威
【自序】
【第一部】我以為的我,並不是我——敘事篇
楔子
第一章 被忽視的小孩
第二章 身體想告訴我們的事
第三章 受害的陷阱
第四章 永恆少年少女
第五章 不能走自己的路
第六章 想要被喜歡
第七章 無法歸屬的人
第八章 隔絕脆弱
第九章 被前世定調的認同
第十章 我是我的身分
第十一章 以競爭/攻擊掩護脆弱
第十二章 關係中,我們的角色扮演
【第二部】拆.解自我認同——方法篇
第一章 原型認同解密
第二章 拆.解原型認同流程
【第三部】那麼,我是誰?——天問篇
第一章 我是誰
第二章 唯一存在,橡實,我
第三章 靈魂渴望被看見
第四章 關於靈魂,你所不知道的事
第五章 成為自己的深練習
【延伸閱讀】
序/導讀
【推薦序一】
認回創傷事實,但不要去認同創傷的標籤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很多人都把「認回創傷」與「認同創傷」這兩個概念給混淆了。很高興曙芳寫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把這兩個概念一次說清楚。
多數人都不敢面對自己的創傷,習慣逃避、否認(因為怕痛或愛面子),但我必須說,如果你不面對創傷,你就無法去療癒你的創傷。
要如何面對創傷?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就是「好好說故事」,透過敘說、去「認回」過去自己被暴力虐待的事實與經驗。
但請注意:「認回」你的創傷事實、並不等於要你去「認同」創傷的標籤。這是兩回事。
就如同,認回自己是童年創傷的受害者,但不等於你一輩子都要當受害者。
反之,唯有當你認回創傷,你才能從「受害者」的角色轉身,成為自己生命的「拯救者」。認回創傷、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是療傷的第一步。
我很同意本書中所談的「認同與創傷互為因果」概念。
小時候父母、大人等權威者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大,他們隨便開口一句話就會把我們搞得天翻地覆、自尊心打落一地,感覺像是世界末日一樣。
想想看,小時候你有沒有被這樣語言中傷過?
「你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這輩子你注定沒出息」、「長這麼醜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個白癡」、「本來不要生你的、你是多餘的」……。
這些批判語言就像重重的一拳,將年幼的你打得暈頭轉向,不是嗎?
這些暴力語言就像一根「毒針」一樣,不僅深深刺痛你幼小的心靈,更慘的是,這些話(毒針)還會伴隨我們長大,繼續折磨你(因為你一直緊抓這些負向標籤),叫我們痛苦一輩子。
我明白:小時候那個小小孩並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們只能傻傻待在那裡接受大人的暴力語言。但別忘了,你現在長大了,你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
所以,你現在該做的事是:拔掉那根可惡、不屬於你的毒針,好好為自己療傷。
但我也知道多數人都辦不到。因為我們對毒性語言的「認同」如此頑固。
這意思是,小時候是別人射毒針給你,但長大以後,卻是你拿著那根毒針反覆地刺痛自己。所以我常說:小時候是別人虐待你,但長大後,那個虐待你、對你施暴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人何苦如此自虐呢?
沒辦法啊,誰叫你要過度「認同」以前別人刺在你身上那根毒針(毒性語言)。
當然我也知道,你也想擺脫卻擺脫不了,是不?
那怎麼辦呢?
這本書會教你如何去看清楚你的「原型認同」(就是我所說的「毒針」),去找到那根傷害你的毒針,然後狠狠地、用力地、拔除它。
對了,順便在此提醒讀者一件事:
小時候父母罵你、向你發射毒針,其實那根毒針多數都是父母自己的,不是針對你。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當父母罵你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時,其實他是在罵他自己。他內心真正的聲音是:「我很生氣、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他把他對自己的批判「投射」到你身上了,如此而已。
所以,麻煩你,行行好,別再拿著父母的毒針猛刺自己了,這是自我虐待,
請跟自己說「夠了」。
請記得,你不等於你父母,而且你不需要去認同他們的暴力語言及行為。
看清楚那根毒針,然後拔出來、還給父母。把不屬於你的東西,還給別人,不要隨意承接,否則就會變成書上說的「創傷與認同互為因果」、不斷惡性循環。
認回創傷,但不要認同創傷標籤。不要再拿當年的創傷來懲罰自己了,因為,那不是你的錯。
現在起你可以做的是:好好閱讀這本書、去療癒你的創傷,然後把自己愛回來。
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療癒創傷卻是你的責任。
【楔子】
過去幾年,我的工作當中,突然出現大量且密集的個案,這些人所呈現出來的表徵包羅萬象,從腫瘤、癌症、皮膚炎、身體疼痛, 到焦慮、憂鬱、幻聽幻視,乃至被某種觀念或行為桎梏、被無力感癱瘓、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他人的關係極度困難。然而,當我們以能量心理學的方法進行診斷時,他們的問題根源都不約而同指向「認同創傷」。於是,我開始與這個「認同創傷」的模式,展開密集對話。了解它的各種變化,以及對人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當我伴隨這些人,揭開一個個深刻動人的掙扎和故事,我明白,這些故事雖然是每個人的獨特經歷,然而,它們同時呈現出整體人類心理的困境。可以說,這些臨床上呈現出來的創傷,既是個人獨特的經驗,也是集體遭遇的陷阱。
我覺得宇宙透過我的個案正在教導我一些重要的事。而這些事,如果能夠以文字表達出來,說不定會對更多人有益處。於是我開始動筆,把這些故事記錄並整理出來。逐漸的,我發現有些個案的認同創傷,是可以擺在一起觀看,他們自成一格。他們的故事披露了普遍性的認同創傷主題。
於是,我將這些故事按照主題分為12個篇章,主題當中也有小小變奏。這樣的分類完全是從臨床所累積的案例而來,和現有的其他人格分類體系無關。
為了明辨認同創傷的主題,我在書中特意選擇的都是受創程度比較深的個案,然而,每個主題的變奏,從程度比較輕微,到程度比較嚴重,表現的差異可以很大。有些人可能會在好幾個主題裡,都能夠看到自己的某部分面向,雖然並非全部。譬如第五章〈不能走自己的路〉,文中所舉的案例是比較嚴重的類型,個案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然而,也許你的情況是輕微的:只是當你為自己做決定,違抗父母的時候就會很不安。這時候,你的原型認同可能是:「如果我為自己做決定,我就推開了父母」。
因此,書中的案例是僅供參考。大家閱讀的時候,還是要以每個主題的描述為主,來判斷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認同困境,並且找出最符合自己情況的「原型認同」。
無論如何,這本書想要提供一個自我觀照的途徑,讓想要深入覺察自我的人,有方法循序漸進。
什麼是「原型認同」創傷?
「原型認同模式」這個語詞是源自於「生命中心療法」(Life Center Therapy)當中的一個深層心理障礙模式。「生命中心療法」是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安迪.韓(Andy Hahn)所創建的一套診斷治療架構,使用肌肉測試為診斷技巧,採用能量療法為平衡創傷的手法。安迪將創傷的主題區分為模式,歸納出27個心理障礙模式。譬如:暴力的創傷、喪失的創傷、死亡的意願、分離與分裂、被障礙的認同、原型認同……。每個模式都有對症下藥的應對處理。
我們知道,有許多其他的心理學的架構也討論「原型」,最著名的是榮格的十二個人物原型。有的治療系統是把焦點放在一個人長期扮演某個角色而來的創傷,譬如:療癒者、照顧者、統治者……。某些企管訓練把職員的人格以孔雀、獅子、無尾熊、貓頭鷹、變色龍這些動物原型來區分。但是這本書的所指的原型,與這些都無關,出發點不是探討人格,而是探討從認同而來的創傷,進而提升自我的覺察、促成自我療癒和轉化。
因此,本書第一部的篇章,希望藉由不同的認同創傷主題和範例,讓讀者看到創傷所打造的認同,以及認同所造成的創傷。創傷與認同兩者互為因果。
原型認同不是一般的認同,而是帶著某種程度的偏執與強迫行為的「認同」。這樣的認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幫助我們規避更深層的恐懼;它透過生活的各個層面運作著,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和信仰,讓一個人的其他身分萎縮,生命不再流動。這時候,我們反倒比較像是原型認同的傀儡,按照它的指令對境遇作出特定反應,生產特定情節。
我協助許多人拆解了控制著他們也保護著他們的認同,看到每個當事人都付出了相當可觀的保護費——也就是一個人的真我、自由與生命力。
當我們理解原型認同的作用,就更能夠明白是什麼促使自己或他人重複某些行為和情境,以及讓我們受苦的各種可能性。
發現我們是怎麼扭曲了「對自己的認同」,是一把珍貴的鑰匙,它開啟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大門,改寫我們內在驅動的程式,讓我們更有機會發揮靈魂的使命,成為自己真正而且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