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最感動人心的經典愛情故事
當傲慢遇上偏見,男女之間會激出什麼樣的火花?
英國著名女作家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代表作
著名小說家和戲劇家毛姆譽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且被譽為「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英國BBC票選對女性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Top1
暢銷書《BJ單身日記》、電影《電子情書》都以它為本,改編電影、電視劇無數,同名電影獲奧斯卡金像獎4項提名
「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有錢的單身男子都想娶妻室,這是舉世公認的真理。
內瑟菲爾德莊園搬來了一位家境富裕、儀表堂堂的紳士賓利,這消息讓擁有五個女兒的班內特太太欣喜異常。由於班內特家沒有兒子,在當時的法律規定,女兒們是沒有繼承權的,以致於班內特太太異常擔心女兒們的未來生活,找個好對象成了唯一的解方。
在一場舞會中,賓利喜歡上了美麗溫柔的大女兒珍,然而二女兒伊莉莎白卻對賓利的好友達西產生了偏見,原因是達西傲慢的態度惹惱了她。達西對賓利說,伊麗莎白長得可以「容忍」,但還沒到能引起他興趣的程度。豈料達西不久後即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可愛之處,並深深為她著迷,只是在既有的偏見下,伊麗莎白會接受他嗎?再加上英俊瀟洒的青年軍官威克的介入,在既有偏見上又增加了更多誤會,達西在眾人眼中成了高傲無禮且欺侮老管家兒子的大壞蛋,更因判斷錯誤而大力阻撓了珍與賓利的幸福,達西該如何向伊麗莎白表達他的真心?
作者
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
英國家喻戶曉的女性小說家,被譽為是「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出身於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受到過良好的家庭教育。主要作品有《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艾瑪》、《諾桑覺寺》和《勸導》等。《傲慢與偏見》是她在世時評價最高的作品,奧斯汀以女性特有的敏銳和細膩地觀察,描繪了有錢、有閒階級恬靜舒適的田園生活以及紳士淑女的愛情與婚姻,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反映了十八世紀英國鄉鎮日常生活情景。女性主義先鋒維吉尼亞.吳爾芙說:「這位女子筆下的十九世紀不含怨懟、尖刻,沒有畏懼、抗爭,也不帶說教意味,我想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是如此。」二十世紀的著名小說家毛姆則將她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家之一,毛姆說:「我心目中這本迷人作品的優點是:其可讀性非常高。比某些更偉大、更有名的小說更可讀。」
譯者簡介
翁琿琿
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國文學、女性文學、英語語言教育教學。從事高等院校及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多年。
目錄
出版緣起
譯者序 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小說
◎第一部 哈福德郡
1 班內特太太的心思
2 拜訪新鄰居
3 偏見的起源
4 愛慕之心
5 傲慢的達西
6 拒絕
7 母親的妙計
8 背後議論
9 病情好轉
10 刻意討好
11 缺點
12 平安返家
13 限制繼承法
14 自命不凡的客人
15 相遇的神情
16 軍官威克先生
17 柯林斯先生的選擇
18 達西的邀請
19 哭笑不得的心情
20 收回求婚
21 賓利先生的突然離去
22 有意的逗引
23 令人驚訝的婚姻
◎第二部 肯特郡
24 不折不扣的大壞蛋
25 熱情招待
26 態度判若兩人
27 夏季旅行
28 牧師住宅
29 羅辛斯府的凱薩琳夫人
30 達西來訪
31 會客廳的談話
32 讓人費解的拜訪
33 陰謀
34 突如其來的表白
35 達西的長信
36 偏見和無知
37 一個人的心事
38 道別
39 重大的消息
40 情深依舊
41 上校妻子的邀請
42 旅行
◎第三部 彭貝利莊園
43 巨大的變化
44 達西小姐來訪
45 期望與擔心
46 出人意料的大事
47 緊急返家
48 父親的懊悔
49 舅舅傳來的好消息
50 莉蒂亞的婚事
51 厚顏的新婚小夫妻
52 伸出援手的幕後人
53 各有隱情
54 興致成泡影
55 珍的幸福降臨
56 凱薩琳夫人的恫赫
57 父親的玩笑話
58 表露心跡
59 幸福的滋味
60 愛情的開端
61 做母親心中最愉快的一天
序/導讀
譯者序
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小說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一七七五至一八一七年)的代表作。
珍‧奧斯汀出生在英國漢普斯蒂文頓鎮一個牧師家庭。她從沒有正式上過學,然而奧斯汀卻有著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啟蒙教育更多得之於她的父親。她的父親是斯蒂文頓的牧師,博學多才,擁有大量藏書。她的父親喬治‧奧斯汀十分重視教育,對他的女兒們也不例外。奧斯汀作為姐姐的陪讀上了幾年學,然後在家裡學習,在父親的指導下,閱讀了大量父親的藏書。
奧斯汀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她創作的作品,大多經過長時間反覆的修訂改寫。一八一一年,奧斯汀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一八一三)是她的第二部作品。這兩部作品,還有她去世後出版的《諾桑覺寺》(又名《諾桑覺修道院》) (一八一八),都寫於十八世紀九十年代,通常被看做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爾德莊園》(一八一四)、《愛瑪》(一八一六)與《勸導》(一八一八)寫於十九世紀,則被看做是後期作品。
從某種程度來說,《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最成熟的作品之一,通常被看做是她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小說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語言清新流暢,充滿機智。剛出版時,奧斯汀的作品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聲譽,但是沃爾特‧司科特爵士對她評價很高:「這位年輕的女士很擅長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人物,是我所見之中最高妙的。」
用珍‧奧斯汀自己的話說,她擅長在「二吋象牙」上「細細地刻畫」,刻畫那鄉村生活的一幅幅場景:聊天、跳舞、喝茶、會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她的小說描寫的是富有喜劇色彩的姻緣。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以女性特有的敏銳和細膩地觀察,描繪了有錢、有閒階級恬靜舒適的田園生活以及紳士淑女的愛情與婚姻,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反映了十八世紀英國鄉鎮日常生活情景。有評論者認為這「給當時小說創作吹進了樸素的現實主義之風,在英國小說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更有評論家把這位著名女作家與莎士比亞放在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在對婚姻的問題上展現了三種不同的態度和觀點。第一種,是純粹的利益追求,結婚只是為了財富、金錢和社會地位。賓利小姐為此而追求達西,凱瑟琳夫人為此極力想促成她女兒與達西的婚事,夏洛蒂為此而嫁給柯林斯先生。在這裡,奧斯汀把富人們的勢利虛榮和窮鄉紳女性的功利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第二種,是根本不顧對方的人品和其他條件,只是一味追求漂亮的容貌和短暫的激情,即所謂的「一見鍾情」。班內特夫婦的婚姻在作品中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班內特太太雖然長得很漂亮,但頭腦十分簡單。另一個典型就是他們的女兒莉蒂亞與有著英俊外表但人品不佳且身無分文的威克。這類婚姻的後果在班內特家族兩代人的婚姻裡體現得非常明顯。
最後一種代表著理想的婚姻模式,兼顧愛情、人品和經濟基礎。這種完美的幸福在達西和伊麗莎白以及賓利和珍的婚姻中得以實現,儘管這種個人和經濟條件俱佳的情況實在是有點過於理想化。奧斯汀在作品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寫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麗莎白,對這對由男主人公傲慢引發女主人公偏見的兩位主角青睞有加,並從出身名門,責任心強,知書達理,對愛情也專一的達西和美麗善良,聰明活潑,才貌雙全的伊麗莎白這兩個人之間曲折而具有反諷意味的愛情經歷入手,為戲劇化的情節發展到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做了層層鋪墊。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還成功地運用了反諷的手法。在情節的展開以及人物的刻畫上,諷刺的手法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言語反諷、情景反諷或戲劇反諷都很值得一提。通過對話中蘊含的反諷,讀者可以清晰透視出班內特太太的愚蠢,以及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傲慢態度的嘲諷。以情節來看,整個故事似乎都是由反諷構成的。
故事伊始,達西和伊麗莎白相互對立,讀者焦急地觀察著二者愛情的緩慢進展。經歷了一個接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事件後,二者的相互排斥逐漸變成了相互吸引,爭吵變成了認錯,故意躲避變成了不期而遇,傲慢的達西變得很謙遜,而一直對達西有很深偏見的伊麗莎白為自己的偏見心生懊悔。反諷的手法同樣用在其他人物的描寫上:柯林斯先生向伊麗莎白求婚,卻娶了夏洛蒂;賓利小姐想通過誹謗貶低她的對手贏得達西的心,卻適得其反;威克的謊言最終暴露了他的真實本性;凱瑟琳夫人對伊麗莎白和達西關係加以挑撥,卻不想促成了二者最終的結合。反諷使讀者領略到情節跌宕的樂趣,也讓作者對人物性格缺陷的批評一目了然。
奧斯汀非常擅長刻畫人物。她筆下的人物,個個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和達西、珍和賓利、夏洛蒂和柯林斯以及莉蒂亞和威克,每個人物都個性分明。伊麗莎白重視愛情,夏洛蒂雖然聰明卻因家中沒有財產而遲遲沒有結婚,莉蒂亞是個輕狂的女子,衝動之下和威克私奔。達西先生讓人感覺拒人千里,大家都極想去接近他,但是又都害怕他,這就使得男主角在人們眼中特定的傲慢形象得以形成;而女主角伊麗莎白,作者對她的描寫是從對達西的感覺開始的,從而讓讀者感受到她的偏見。
《傲慢與偏見》看似只是作者對一連串事件的簡單記錄,但是在小說中,主要情節和次要情節交織在一起,結構上的複雜精巧則得益於小說中多重線索的使用。同時,奧斯汀在對話藝術上講究使用幽默、諷刺,語言也是經過精細雕琢,而人物的性格特徵也常常借助於其語言的詼諧風趣烘托出來。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奧斯汀做出了如是評價:珍‧奧斯汀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顯示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過程。這種著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會之間緊張關係的做法,使她的小說擺脫十八世紀的傳統而接近於現代的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加上她的機智和風趣,她的現實主義和同情心,她的優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當時(十九世紀初)流行誇張戲劇性的浪漫小說,已使人們所厭倦,奧斯汀樸素的現實主義啟清新之風,受到讀者的歡迎。到二十世紀,人們才認識到她是英國攝政王時期(一八一○~一八二○)最敏銳的觀察者,她嚴肅地分析了當時社會的性質和文化的質量,記錄了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評論家也讚佩奧斯汀小說高超的組織結構,以及她能於平凡而狹窄有限的情節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劇的精湛技巧。」
讓我們來看看奧斯汀的這部經典作品:
班內特是一個小鄉紳,有五個女兒還未出嫁,班內特太太整天為女兒能物色到稱心如意的丈夫而忙前忙後。一個有錢的單身漢賓利(Bingley)搬來做了他們的新鄰居,他立即成了班內特太太眼中追獵的目標。在一次舞會上,賓利對班內特家的大女兒珍(Jane)一見鍾情,班內特太太為此喜出望外。
舞會上還有賓利的好友達西(Darcy)。他非常富有,儀表軒昂,許多姑娘都紛紛向他投去愛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驕傲,認為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這也包括珍的妹妹伊麗莎白(Elizabeth)。達西對賓利說,她(伊麗莎白)長得可以「容忍」,但還沒到能引起他興趣的程度。這句話恰巧被伊麗莎白聽到,伊麗莎白自尊心很強,決定不去理睬這個傲慢的傢伙。可是沒過多久,達西對她活潑可愛的舉止產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會上主動請她跳舞,遭到伊麗莎白的拒絕,但達西對伊麗莎白的好感有增無減。
賓利的妹妹卡洛琳(Caroline)也在追求達西,但達西並沒把她放在心上。她發現達西對伊麗莎白有意後,非常妒忌,決意從中阻撓。達西雖然喜愛伊麗莎白,但卻無法忍受她的母親以及妹妹們粗俗、無禮的舉止。在妹妹和好友達西的勸說下,賓利不辭而別,去了倫敦,但珍對他的一片深情未改。
班內特夫婦沒有兒子,依據當時的法律規定,只有男性可以繼承財產,因此他的家產將由遠親柯林斯(Collins)繼承。柯林斯古板平庸又善於諂媚奉承,依靠權勢當上了牧師。他向伊麗莎白求婚,遭拒絕後,立刻和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蒂(Charlotte)結了婚,伊麗莎白為此感到很煩惱。
附近小鎮的民團裡有個英俊瀟洒的青年軍官威克(Wickham),人見人愛,伊麗莎白竟也對他產生了好感。一天,他對伊麗莎白說,他父親是達西家的管家,達西的父親曾在遺囑中建議達西給他一筆財產,從而體面地成為一名神職人員,而這筆財產卻被達西吞沒了。伊麗莎白得此消息,更增加了對達西的反感。
伊麗莎白受邀到柯林斯夫婦家作客,在那裡遇到達西的姨母凱瑟琳(Catherine)‧伯德夫人,並且被邀去她的山莊做客。不久,又見到了來那裡過復活節的達西。達西無法抑制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態度還是那麼傲慢,本來伊麗莎白對他有嚴重偏見,便堅決地謝絕了他的求婚。
這一打擊使達西第一次認識到驕傲自負所帶來的惡果,他痛苦地離開了她,臨走前留下一封長信作了幾點解釋:他承認賓利不辭而別是因為他的促使,原因是他不滿班內特太太和班內特小姐們的輕浮的鄙俗(不包括珍和伊麗莎白),只是看上了賓利每年五千磅的收入與房產,並且認為珍並沒有真正鍾情於賓利;威克說的卻全是謊言,事實是威克自己把那筆遺產揮霍殆盡,還企圖勾引達西的妹妹私奔。伊麗莎白看到信後十分後悔,既對錯怪達西感到內疚,又為母親和妹妹的行為羞愧。至於姐姐珍,之所以很少在舞會上表現出對賓利熾熱的愛慕,伊麗莎白知道這的確是因為姐姐確實不善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轉年的夏天,伊麗莎白隨舅父母來到達西的彭貝利莊園,從管家那裡了解到達西在當地很受人們尊敬,而且對他妹妹疼愛有加。伊麗莎白在樹林中偶遇剛到家的達西,發現他的態度大大改觀,對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禮,漸漸地消除了她對他的偏見。就在此時,伊麗莎白接到家裡來信,說妹妹莉蒂亞隨身負累累賭債的威克私奔了。伊麗莎白為此等家醜感到非常難堪,以為達西會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實出乎她的意料,達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後,不僅替威克還清賭債,還給了他一筆巨款,讓他與莉蒂亞完婚,為班內特一家保全了尊嚴。這件事讓伊麗莎白和達西前嫌盡釋,賓利和珍也重修舊好。到此,皆大歡喜,有情人終成眷屬。
奧斯汀當時處在一個階級等級分明的社會。家族與財富是劃分階級的主要因素。奧斯汀在她的作品中經常把對英國上層階級的自負和偏見作為批評對象。她注意區分與人的個人品德聯繫在一起的內在價值以及與地位和財產聯繫在一起的外在價值。奧斯汀經常把卑微的勢利小人作為諷刺對象,對那些出身低微的人缺乏教養和不當舉止也給予嘲笑。她筆下描繪的英國是一個有著強烈的階級意識並且缺少變化的社會。當時的社會期待男性在政治、軍事、宗教、法律等方面獲得成就。而對於女性而言,想要改變生存狀態的主要方式就是獲取財富,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唯一方式就是成功的婚姻。而社會對兩性的行為舉止是否恰當有著固定的看法,這在奧斯汀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從這個角度也詮釋了為什麼婚姻成為奧斯汀作品中一個普遍的追求目標和擺不脫的談話主題。
儘管奧斯汀的小說在題材上比較狹窄,故事情節也略顯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無論是主要人物伊麗莎白、達西這類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威克、柯林斯那種遭到諷刺挖苦的次要人物,都寫得真實動人。
《傲慢與偏見》在內容上,不同於當時英國社會流行的傷感小說,在寫作手法上擯棄了矯揉造作,以日常生活為素材,生動描繪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時至今日,這部社會風情畫一樣的小說,帶給讀者的仍然是獨特清新的藝術享受。
作為傳世之作,《傲慢與偏見》已經被世界各國的讀者廣泛接受,中文譯本也有多種,並多為大家之作。筆者踩在巨人的肩膀,借鑒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翻譯力求流暢自然。但是「翻譯無止境」,誠摯地懇請廣大讀者及專家、學者批評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