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許多與「詩」相關的論述、教學與詩集,更不乏各式各樣的親子教養書,卻少見以「詩」作為互動媒介,實際將詩融入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作品。作為一名詩人,也是一名母親,作者將透過獨特的角度,從懷孕到育兒,一路觀察孩子們的語言成長,捕捉孩子眼中的詩性光芒,陪伴孩子們體驗與創造生活中隨處可得的詩。
生下孩子後,詩人成為了母親,
與孩子們共同體驗日常中的「詩」,
細數每個即興玩耍、創造詩與歌的片刻,
並回望自己一路以來的寫作之路。
「我總是偷偷記下孩子們口中的童言童語──
那些與詩相關的點點滴滴,
閃閃發光的語言互動瞬間,
不但激發我的創作,撫慰我的心靈,
更是我們深深影響彼此生命的證明。」
作者
游書珣
台灣桃園人。成為母親之後,開始創作兒童文學,並陸續出版詩集《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首部詩集入圍金典獎,詩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信誼文學獎、台北詩歌節數位影像詩獎。
目錄
自序
神秘如詩的baby talk
蠟油與果汁
語詞積木
解釋練習
聲音的容器
我們的音樂
早餐詩
詩集寶可夢
死亡與時間
邊走路,邊寫詩
我的女兒在母親節扮一棵樹
親愛的新白
畫錯了
寫作文
唸詩給孩子聽
朗讀恐懼症
又簡單,又難
剪詩
序/導讀
【導讀】
孩子們牙牙學語的聲音,每一道童真的目光,都是那麼純淨無瑕,令人看見生命的美,幸而有這些美麗的片刻,讓我在育兒的辛勞與煩躁之間,陸續催生許許多多的詩。
在詩集分享會上介紹自己的作品時,深深體會到,除了詩本身,每一首詩的背後,尚有太多相關的生活細節未被好好言說,那是詩的體裁所無法承載,也無法適切描述的生活點滴,於是我開始進行一系列書寫,將寫詩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與孩子共同生活的經驗與感悟一一紀錄,成為散文體裁的《青雪踏踏──孩子們的日常詩想》,文中穿插詩作,並搭配相關生活照片與手繪插畫,完整呈現母與子的詩意日常。
【自序】
孩子終於都上了小學,幼小的心靈逐漸成熟,哭鬧狀況總算少多了。有天,我疲憊的癱在沙發上,高喊著「退休啦!」一旁剛從公司退休不久的婆婆,卻對我白眼說:「開玩笑,哪有可能退休!」
原本好不容易鬆懈的心,又瞬間一緊──
是啊,任何工作都有退休的一天,但是「媽媽」這工作卻沒有,對孩子的擔憂,與孩子緊緊相繫的心,會一直持續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天。
我不禁想起我的寫作,短短六年內,我竟寫了三本與孩子有關的作品,接下來呢?會有第四本、第五本嗎?畢竟一旦成為了媽媽,就永遠都是媽媽呀!不過,在那之前,還是先讓我喘口氣吧。
《青雪踏踏》的書名,來自我兩個小孩的名字諧音:「踏青」和「踏雪」。這是一本連我自己都完全無法想像的書,畢竟,過去我一直寫詩,出版詩集是相對可以想像的事,但像這樣如實描繪生活細節,袒露真心的文字,害羞如我,怎麼可能寫出來公諸於世呢?
或許是因為經過前兩本書的磨練,臉皮愈來愈厚了吧?
透過分享會介紹自己的詩集時,朗讀過後,我總一併介紹每一首詩背後的故事,說著說著,每次都有個很深的體會:除了詩本身,還有太多相關的生活細節未被好好言說,那是詩的體裁所無法承載,也無法適切描述的生活點滴,然而那些彌足珍貴、生動有趣的片刻,我是那麼想與人好好分享。
於是,我著手進行一系列書寫,將親子生活中種種與詩相關的經驗與感悟,以及我個人一路以來的創作感想,一一記錄下來,日漸豐厚的篇章,逐漸成書,就這樣成為散文體裁的《青雪踏踏—孩子們的日常詩想》。
另外想說明的是,這本書絕非親子教養書,畢竟在教養上,我常覺得自己很失敗……和許多媽媽們一樣,我在陪伴孩子的路上經歷無數挫折,不斷接收著他人的「建議」與「鼓勵」,即便知道自己的小孩是特殊兒,仍不斷的要求自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經常自問:「一定是我還不夠努力吧?」
有次帶孩子去兒童心智科,一位初見面的醫師,與多數專注傾聽的醫生不同,劈頭便問我各種「為什麼」,在我敘述擔憂時,不停的打斷我,不時的冷笑,和不以為然的語氣,都令我無法招架,使我幾乎就要拉起孩子起身離開……
壓抑著不舒服的感受,經過半小時餘,這位醫師總算釐清了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我曾做過的各種努力,便對我說:
「我不知道妳在擔心什麼──在我看來,妳並沒有少做什麼啊?」
剎那間,我竟放聲大哭,彷彿挨了幾個重重的巴掌之後,忽然獲得了安慰,那長久以來,為了孩子不斷受傷的心,竟瞬間被療癒……
畢竟,過去不論是他人善意的建議,或者惡意的指責,都暗示著我肯定「少做了什麼」,而從未聽聞「我並沒有少做什麼」這種言論,那是第一次,我真正認知到,原來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了,孩子一年一年長大,剩下的路,就交給孩子自己去摸索,去開拓吧。
最近,我還發現到,有個我長久以來一直在follow的媽媽youtuber,在發布的一則影片中表明,原來,她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有一樣的狀況,「不要加油,不要太努力。」她微笑著,對著鏡頭如此說。
現在的我,也能笑過著聊起孩子的狀況了──或許,我們早已努力過頭而不自知,更或許,孩子也並不希望媽媽太過努力,那樣源自於焦慮的努力,使得原本就容易焦慮的孩子更加焦慮,即便我也明白,當下要不焦慮是很困難的,得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調適,才能做到。
我的教養之路跌跌撞撞,因此我並沒有立場來告訴媽媽們:要怎麼教養小孩,畢竟,要應付許多特殊狀況和安頓自己的身心,已令我過於疲憊。我想好好分享的,只是那些我與孩子互動的生活中,各種與「詩」相關的點點滴滴,那些足夠撫慰我脆弱心靈的,閃閃發光的語言互動瞬間。
衷心希望,此刻正在閱讀本書的你,無論原本讀不讀詩、寫不寫詩,都能和我一樣,在這浩瀚的世界中,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