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三十年中國再次崛起的同時,新一代史學家對明清經濟和社會的研究也出現了很多新發展。這些史學家提出了不少嶄新的見解,反駁釵h關於中國明清時代的傳統觀點,像閉關鎖國、重農輕商、抑制市場、輕視科技、缺乏產權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們質疑或否定,然後他們對明清歷史作出了新的評價。
這些新經濟社會史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瞭解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制度演變有很大幫助。
……
可惜的是,中國新經濟社會史的觀點僅於大學學術界中流傳,或者應該說是在部分大學學術界中流傳;再加上很多中國新經濟社會史的著作都是英文撰寫的,只有部分被翻譯成中文,因此一般人對中國新經濟社會史都不大瞭解,而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也沒有提及這些新觀點。
本書的目的就是把新一代中國史學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碩果綜合起來,介紹給大眾讀者,即所有關心中國的過去和將來的讀者們,包括學術界和非學術界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夠以新的視野,從新的角度來看中國。
序
代序:一個古文化可以復興嗎?
梁柏力要出版一本題為《被誤解的中國》的書,請我寫序。我問他:要長的還是短的?長的兩三千字,短的幾百字。他說要長的。老朋友,他要怎樣就怎樣。我想到不久前在成都講的一個要點:文化搞不起,一個發展得很好的經濟早晚會塌下來。今天經濟發展得大有看頭的中國,學術上的發展令人尷尬。學術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何況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地球一體化,文化的發展不僅重視學術,也要把西方的學問引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是大難題。
不久前美國的一些老人家朋友,震撼於中國的經濟奇蹟,認為中國的文化復興已成定局,是更大的奇蹟。他們指出人類歷史曾經有五個重要的古文化,皆曾雄極一時的:巴比倫、希臘、埃及、羅馬帝國、中國。他們指出除了中國,其他的倒下去後沒有一個復興。中國顯然是唯一的例外。我認為中國的文化正在復興沒有疑問,但離「定局」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最頭痛是學術上的發展太不成話。學術搞不出大成,中國的經濟奇蹟不可能持久。
中國的文化曾經倒了下去嗎?我認為是。唐、宋的驕人文化可以不論,元代是倒退,明代是復興,清代的十七世紀中國的藝術發展了不起。乾隆後期開始走下坡,那是二百多年前。跟著炎黃子孫多災多難,偉大的古文化變得夢裡依稀了。今天回顧,我不認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的、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來的歷史學者回顧,客觀的,可能認為「文革」是中國文化復興的起點!從講道德倫理與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到民不聊生到今天的以科技掛帥的地球一體化,中國竟然一下子成為主角,近於不可思議,但談何容易哉?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見到的地球一體化是由中國帶動的。然而,如果中國沒有出現過那代價高得令人流痕滿u文革」,我們要怎樣看才對呢?「二戰」時我在廣西的一個小村落住了一年,是幾十戶人家的小村,村與村之間口音不同,不交往,不論婚嫁。時移世易,三十年前深圳的人口只十多萬,今天一千四百萬,沒有誰管你來自哪裡。沒有「文革」這樣的現象多半不會出現,於是無從「現代化」。我沒有說那高代價是值得的。我不知道。
曾經倒了下去的中國古文化正在復興有幾個原因。其一是這文化倒了下去的時日不是那麼久。其二是我說過幾次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純而厚。其三是中國的文字是好的,今天可在電腦打字,打得快,有大助。其四是中國人的先天智慧了不起,肯拼搏,刻苦耐勞。我不懷疑炎黃子孫有其劣根性,無知的行為魯迅等大師們批評得多了。但我認為這些行為上的不幸,只要能吃得住得好一點,多受一點教育,會改進。
這些年不少朋友向我指出中國農民的行為的多種不是,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