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到了這裡,
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改編自真實新聞事件之盜火劇團舞台劇劇本。
★使用雙線結構,透過記者追訪一名涉嫌誘拐少女上山的神祕人的過程,探討媒體亂象和性別認同的歧視。
作者
劉天涯
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畢業,主修劇本創作。
生於江蘇徐州,2012年來臺定居。盜火劇團團長、駐團劇作家。所作舞台劇曾於中國大陸、加拿大、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地演出逾百場。創作亦涵括小說、散文、繪本故事等。
目錄
序言 懸疑三部曲——重回我的夏日小屋 9
推薦序 那道殘酷現實通往雪之國的橋樑 12
劇中人物 16
第一場 序幕 17
第二場 雪之國的秘密 19
第三場 帶來詛咒的少女 27
第四場 綁架犯,或是救贖者 38
第五場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55
第六場 雪姬的願望 63
第七場 故事不應該是這樣的 73
第八場 雪之國的逃亡之旅 78
第九場 尾聲 90
創作筆記 96
序/導讀
推薦序
那道殘酷現實通往雪之國的橋樑
——何應權(導演)
若殘酷現實是此地,而烏托邦的想像世界是彼岸,劇場則是中間的彈跳臺。如果我們在彈跳臺上跳至最高,是有可能碰到彼岸嗎?
改編新聞事件已是編劇常用的技巧,有善意的,也有消費的,中間主要取決於編劇的道德感。天涯的懸疑第二部曲《雪姬來的那一夜》,雖是改編自「登山領隊白凜誘拐少女事件」——這件話題性十足,又同時充滿著眾多標籤的新聞。但編劇在前期田野階段,便刻意與當事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段為保護自身創作而刻意拉出的距離——劇作家稱作對「一切純真」的守護。這種近乎「童話式」的想法,在劇本中有明顯痕跡。
劇本分作兩條線:一是由社會新聞記者Kimi因不甘社會各方對爭議人物「雪姬」定下的各種標籤,而展開的偵探式訪問行動;另一邊則是「雪姬」口中提到的漫畫世界《雪之國》敘事。兩個世界,成為鏡像式的映照,惟一不變的是當中「雪姬」(莊少廷)對「緋櫻」(林子晴)的愛。Kimi彷彿是劇作家安排給觀眾的嚮導,帶領眾人尋找「雪姬」的真面目。可惜的是,隨著劇情展開,「雪姬」身邊的親友們竟沒有一個能解開Kimi的疑惑,反而把她推進謎一般的漩渦裡,甚至令追尋真相的人在柳暗的山路上迷失自我。當在現實中迷路的她嘗試在《雪之國》尋找答案時,卻發現漫畫只是反映現實的產物,猙獰的面孔只是換了童話的服裝,主角二人始終沒有得到童話式的結局……
出版的劇本與舞臺演出仍有不少差異,最大的不同應是戲的結尾。劇本中,天涯讓兩位世界不允許的人留在屬於他們的「雪之國」裡,那裡舉辦著婚宴慶典,眾人祝福著這對久經磨難的情人。我想,或許這就是劇作家面對殘酷世界後,極力為了這對她心中最登對的戀人、守護的最後一片純真。但這片純真,在劇本中已暗示了當中的想像成份,可能是Kimi或雪姬天真的想像,想像世界不曾如此,人不應該是這樣的,靈魂裡應該有一部分是軟軟的,而這同時也是劇作家天真的想像。
劇場的未來,已是老命題,媒介的日新月異,只是提醒我們:守護純真的重要性。「行路難」,登山者應該深知,山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雪姬與緋櫻也相信:雪之國的第一束曙光,將會喚醒熟睡的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