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博士的對話,帶你讀懂「神經心理學」及其臨床實務運用。
◎人的自由意志,是否為真實?還是只是腦細胞活動所產生的幻象世界?
◎人因為有腦,才有所謂的想法和行為;而想法和行為,反應著意識或潛意識。
◎文字與圖畫相互結合,讀者輕鬆閱讀、容易理解。
人類所有的行為表現,都可以說是腦部不同區域
彼此相互溝通、合作等電位訊號及化學結構改變,
進而表現於外的相對應行為表現。
所以,理論上,
腦功能科學與心理學,並沒有那麼大的不同,
腦功能科學是心理學論述的基礎,
而心理學是開啟探究腦功能科學的鑰匙。
西方三大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阿德勒、榮格,
都有醫師專業背景,也曾經嘗試將腦功能科學與心理學做連結,
今日,陳偉任醫師同樣以雙重專業探討腦科學與心理學這兩個領域,
以及臨床實務上的相互運用。
神經心理學離你其實並不遠,本書包容:
大腦基本結構與功能簡介;
自我意識、記憶與遺忘的腦功能運作;
早期生命經驗如何在大腦留下印記的說明;
何謂社會腦,以及壓力反應。
一旦搞懂腦科學與心理學,
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很不一樣。
作者
陳偉任
從事個人及團體助人工作二十多年經驗,熟悉「神經心理教育/諮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動機式晤談」、「家族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現實治療」以及「焦點解決學派」。對於處理親子教養議題、兩性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壓力、憂鬱、焦慮及失眠等問題有許多臨床實務工作心得。近幾年,已舉辦上百場的演講及工作坊,與大家分享如何在實務工作場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動機式晤談」、「阿德勒心理學」及「神經心理教育/諮商」等心理學。
繪者簡介
李佳燕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碩士
曾獲南美展西畫優選、日本示現會展油畫入選
現專職繪畫工作
目錄
作者序
繪者序
前言
◎何謂神經心理教育/諮商?
神經心理教育/諮商歷史脈絡
心理學與腦科學核心差異
神經心理學能帶給我們什麼?
◎基本腦功能簡介
我們能眞實地感知世界嗎?
人類大腦的演化
大腦概論
神經細胞、神經神經傳導物質與腦脊髓液
額葉、頂葉、顳葉、枕葉與腦幹
邊緣系統、觸覺、嗅覺與松果體
腦發育、神經可塑性與神經老化
◎人類日常行為與腦科學
自我意識
記憶與遺忘
早期生命經驗
社會腦
壓力反應
◎精神症狀與腦科學
焦慮/憂鬱
失眠
成癮
失智
參考文獻
序/導讀
作者序
禪宗《指月錄》記載了靑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過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一段話,似乎也很貼切地描述了我這二十多年來臨床執業生涯的歷程。
第一重境界,二十五年前,我從醫學院畢業。相對於許多科系的畢業生,其畢業後面臨的第一個困擾,通常是生涯職業抉擇的難題。醫學院的畢業生,在其畢業後絕大部分都不用考慮地就抉擇了醫療職場,我也不例外。接下來的故事,我想你也可以猜得到,以科學為基礎、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醫療訓練,讓我在面對病人做心理問題的診斷時,很自然地就會以疾病觀點來看待來求診病人的困擾問題。在那個時候,我的頭腦並沒有太多複雜的理論架構,所有的判斷只要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為準則就可以了。理解病人,總是帶著DSM黃金診斷的客觀準則來做判斷,僅僅停留於病人表面問題的分析。二十五年前的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十五年前,因緣際會闖入了諮商心理學界,一眨眼我也取得了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與博士的學歷。十多年心理學的學習與洗禮,讓我開始好奇探究人事物的本質。透過不同學派心理學的觀點,我對人、事、物的感受,不再只是停留於表面客觀專家建議的疾病描述條文而已,取而代之是,不同心理學派對這個世界人、事、物豐富主觀的詮釋。這個時候的我,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五年前,也大約是我四十五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在夜深人靜、一個人獨處夜晚,自己很容易陷入思考人生下一個階段該做些什麼的氛圍。在一次期刊文獻閱讀的時候,不經意地赫然發現,原來腦科學與心理學也可以有那麼多的連結。於是,又開始對於腦科學有了探索的興趣。這個階段的我,對於腦科學研讀的起心動念,和二十五年前剛進入精神醫療的我很不一樣。當時是為了考取精神專科醫師執照而研讀,而現在我的閱讀,源自於是自己的喜愛。每當閱讀到腦科學與心理學的交集,心中總會激起心理學所說的「Aha!」頓悟的體驗。那是一種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感受。
心理學與腦科學,原來距離也沒有那麼的遠。於是,有了這本書撰寫的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