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多元的社會,是個人在社會中享有自由。
自由最主要的基石是法治,
自由的社會是最有秩序、最能利用知識與最尊重人的尊嚴的社會,
也是最有生機、最少浪費與最有組織的社會。
要建立這樣的一個社會,首要之務是建立一套法治的制度。
自由、民主與法治的口號,在中國已有百年的歷史。這些源自西方歷史文化的觀念,對中文世界裡的許多人而言,至今仍是相當生疏。《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所收各篇論文,直接或間接討論建立自由、民主、法治與理性的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的種種,希望把「五四」的啟蒙工作往前更推進一步。
作者
林毓生(1934-2022)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系榮譽教授。著有《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思想與人物》、《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等。
目錄
自序
一
兩種關於如何構成政治秩序的觀念——兼論容忍與自由
對於胡適、毛子水與殷海光論〈容忍與自由〉的省察——兼論思想史中「理念型的分析」
近代中西文化接觸之史的涵義:以〈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為例——為紀念張君勱先生百齡冥誕而作
二
政教合一與政教分離
法治要義
法治與道德
使命感、歷史意識與思想混淆
再論使命感——兼答墨子刻教授
清流與濁流
三
台灣究竟是不是一個多元社會?——簡答楊國樞教授
什麼是多元社會?——再答楊國樞教授
四
處理政治事務的兩項新觀念——兼論為什麼建立法治是當前的第一要務?
五
紀念「五四」六十五週年
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前瞻
漫談胡適思想及其他——兼論胡著〈易卜生主義〉的含混性
魯迅思想的特質
魯迅政治觀的困境——兼論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活力與限制
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涵義——對民國十二年「科學與玄學論爭」的省察
胡適與梁漱溟關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論辯及其歷史涵義
知識分子與中國前途
新儒家在中國推展民主的理論面臨的困境
邁出五四以光大五四——簡答王元化先生
附錄:論傳統與反傳統——從海外學者對「五四」的評論說起 王元化
什麼是「創造性轉化」?
意識形態的沒落與台灣的前途
《中國意識的危機》日文版序言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節要)
序/導讀
自序
這部《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主要是收輯了我最近六年來陸續用中文撰寫的不同類型的文字,以及與幾位青年朋友合譯的原用英文發表的論文。
因為全書各文直接或間接討論到建立法治、自由、民主與理性的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的種種,當一位朋友建議採用現在的書名的時候,我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本書各文的撰寫,主要是希望把「五四」的啟蒙工作往前推進一步,今年適逢「五四」七十週年,我以誠敬之心以本書的刊行來紀念這個屬於中國知識分子的節日,並盼讀者惠予指正。
本書之編輯與校訂,多承聯經出版公司劉國瑞先生、林載爵先生與方清河先生的鼓勵與幫助,衷心至為感謝。各文撰寫的過程甚為艱苦,如無內子宋祖錦女士的支持與協助,是無法進行的,我在這裡向她敬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