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 
 
作者: 陳瑤華 
書城編號: 259840

原價: HK$90.00
現售: HK$85.5 節省: HK$4.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17 天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10/11
頁數: 248
ISBN: 9789571159201

商品簡介
第一章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年代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在《雙城記》(The Tale of Two Cities)曾經說過:「那曾是最好的年代,那曾是最壞的年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我認為倒過來說:「那曾是最壞的年代,那曾是最好的年代」,可以給二次戰後的世界,下一個最好的註腳。當時人們生活在廢墟裡;卻達成建立聯合國及通過〈世界人權宣言〉。面對戰爭的殘酷和不人道,尤其是日本軍國主義及納粹的大屠殺,人類必須面對有史以來最沈痛的一擊;警惕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一九四八年,在冷戰即將開始的前夕,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為全球人權治理拉開序幕,提供人權法理及思想的基礎。當時參與起草這份文件的五十幾個創始的會員國,各自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利益盤算,很多國家不是剛簡瞍甯w殖民、宣佈獨立,就是準備要獨立,再加上當時美蘇冷戰、西方與阿拉伯國家對立的以巴問題,非常不利於共識的形成。儘管如此,〈世界人權宣言〉三十條中,有二十三條獲得所有會員國的全體一致的贊同。而且最後,在沒有任何國家投反對票的情況下,通過這份劃時代的人權文件。(Glendon, 2001:169-171)
  在複雜的國際關係、隱藏的衝突氣氛,為什麼當時〈世界人權宣言〉可以通過呢?在起草及討論這份文件時,部分國家曾經因為國家主權受干預的問題(英國、蘇聯及部分東歐國家),以及與文化傳統對待女性的方式不一致(阿拉伯國家),強烈反對〈世界人權宣言〉的條文。為什麼這些國家在最後表決時,並沒有投下反對票?現實的國際利益、迥異的意識型態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難道不會構成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的最大阻礙?
  一般人都有〈世界人權宣言〉乃淵源於「西方」的粗略印象,卻很少人仔細研究成立聯合國及起草〈世界人權宣言〉時,歐、美、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澳等國所扮演的角色。戰後的歐洲滿目瘡痍,自顧不暇;蘇聯進軍東歐,接管部分納粹佔領過區域。英國因擔心殖民成為國際人權的議題,避之唯恐不及。美國也因為菲律賓及安理會永久席次的問題,尷尬不已。反而是很多被殖民的小國,期待聯合國及建立國際的人權標準,可以早日脫離被殖民及被外來強權宰制的命運。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強權國家反而擔憂建立國際的人權標準,會影響其國際勢力。
  仔細檢討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過程,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世界人權宣言〉與各個文化傳統之間的關連。「文化差異」在世界各國共同起草一朮人權法案時,扮演著何種角色呢?「文化差異」可以作為理由,說明為甚麼有些國家對部分條文的內容採取保留的態度?除了「文化差異」的理由之外,還有其他更強的理由嗎?國際權力的不均等關係,以及現實的國際利益之衡量,說不定比「文化差異」來得更根本?說不定「文化差異」並沒有一般想像的那樣嚴重,而國際權力的角力才是左右影響〈世界人權宣言〉的關鍵因素?一般認為「西方」文化傳統的人權概念以公民與政治權利為主;「非西方」則強調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但這樣的截然二分無法說明:為何大部分的國家不但認同公民、政治權利,也同樣認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之保障?而部分不認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納入〈世界人權宣言〉的國家,到底是基於文化傳統的差異,還是現實利益的考量?還很難說。
  正式將戰爭、貧窮、疾病和殘暴等理解為「人權侵害」,其實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有的事。那些以往被認為是無法避免、自然形成的悲劇,經過深刻的集體反省後,才知道那其實是集權統治者對權力貪得無厭的野心,以及各國的放任政策所造成的結果。尤其人們具體反省德國納粹政權及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意識到集權統治通常始於對特定族群的人權迫害,先整肅異己,然後發動全面的戰爭來滿足其霸權。當...
陳瑤華 作者作品表

惡女流域

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

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