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如此多的造像,根柢緣於它無量世界、無量眾生的宇宙觀;其間既映現著生命因修行而達致的不同境界,亦使有心者觀之,能「有為者亦若是」。
正如此,談境界映現,固舉「相由心生」,說生命修行,就「以相生心」。本書由此切入,直抒佛、菩薩、明王、羅漢、諸天、佛國、化身、經變、祖師、變身、禪家等十一大類造像中的修行觀照,以接諸有緣。
禪舉法之遍在,說「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禪家說造像亦如是,不落諸相亦不昧諸相,惟善體之。
本書特色
佛教之造像如月印千江,讓眾生以不同因緣,掬不同之水月,入於修行路上,終至由此千江之月得以回窺那「照天照地」之「第一月」。
本書將此千江匯為十一河脈:佛、菩薩、明王、羅漢、諸天、佛國、化身、經變、祖師、變身、禪家,其中有根、有幹、有枝,有彼岸之化現,有此岸之直摹,行者固能以之而窺佛法修行之張本,更能因此而得或一或多之觸動,常時相應,生命自就不同。
作者
林谷芳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
六歲,有感於死生。
高一見書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同時間,亦因一段因緣入中國音樂。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標舉宗門不共。在禪與藝術外,1988年後又以海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頻仍來往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主要著作:
禪──《禪‧兩刃相交》、《禪門三徑》《落花尋僧去》、《春深子規啼》、《千峰映月》、《茶禪》、《畫禪》、《諸相非相──畫禪(二)》、《歸零》、《觀照──一個知識份子的禪問》、《禪在紅塵──時尚主編問禪家》《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等。
樂──《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宛然如真──中國樂器的生命性》、《茶與樂的對話》、《生命之歌》。
文化評論──《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1998-2002)》《又‧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2003-2016)》。
目錄
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4
前言、以相生心,空有一如………6
一、佛——究竟圓滿——覺性………10
法義:歷史之佛陀/世界之佛陀/究竟的覺者/悲智一體的生命
造像:無別與應緣/時間之佛與空間之佛/佛與脇侍菩薩/法、報、化三身/涅槃相/南傳、漢傳、藏傳佛造像的不同側重
二、菩薩——自覺覺他——慈悲………36
法義:觀照緣起之覺者/覺有情/無盡救贖的悲願/居士佛教
造像: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補處菩薩彌勒/三怙主與大勢至/準提、虛空藏等諸大菩薩
三、明王——降服魔軍——能量………58
法義:造像與佛陀智德之彰顯/佛之忿怒身/轉識成智的修行/法身有相/智慧就在降伏魔軍
造像:五佛五大明王/五大金剛/十大明王與八大明王/其他明王/三輪身/不動明王/ 佛、菩薩、明王形象之轉/東密、藏密之大威德明王/忿怒與怖畏
四、羅漢——還滅自修——清淨………82
法義:緣覺與聲聞/不受後有/十二因緣法/四聖諦/八正道/羅漢四果
造像:十大弟子/經中羅漢——賓頭盧/經中羅漢——十六、十八與五百羅漢/禪門的羅漢
五、諸天——修行助力——資糧………102
法義:大能之生命/護法資糧/法、財、侶、地/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
造像:帝釋天、大梵天、大自在天/四天王天及韋馱天/其他諸天/閻摩羅天
六、佛國——修行發心——願力………126
法義:釋尊角色之變化/一佛一世界/往生淨土/一心念佛
造像:佛國圖像/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藥師如來之琉璃淨土/彌勒佛之兜率淨土/阿閦佛之妙喜淨土/密教壇城與淨土/臨終接引
七、化身——應緣度化——因緣………144
法義:千江有水千江月/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之
造像:觀音與度母/地藏化身/菩薩造像的時代性/大肚彌勒/回首彌陀/金剛藏王權現/密教之化身
八、經變——一代時教——義理………164
法義:經之集結/判教/拜經與經變/淨土諸經/地藏經/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詰經/楞嚴經
造像:淨土變/法華經變/華嚴經變/地藏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涅槃經變/本生畫/直陳法體的密教曼荼羅
九、祖師——如法鍛鍊——依止………184
法義:即身成佛/三密加持/神通成就/四大教派/四加行
造像:蓮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士
十、變身——轉識成智——瑜珈………198
法義:色身的轉化/脈、氣、明點的修行
造像:虹光身/脈輪/三脈與拙火/咒字觀想
十一、禪家——凡聖一如——無別………208
法義:非一般意義下的聖者/只破不立/悟/道在日常功用間/勝義有與究竟空/禪者的生命風光/禪畫之特質
造像:達磨/布袋/寒山拾得/禪畫羅漢與諸尊/實然的悟者:祖師頂相
後記………239
序/導讀
序
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林谷芳
禪家談相,《金剛經》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須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絲都摻綴不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但禪者談相,也舉:僧看《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忽疑不決,行住坐臥,每自體究,都無所得,忽春月聞鶯聲,頓然開悟。原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所以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看似以心傳心,跡不可尋,卻也得藉乎花、會於笑,正所謂「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然而,花雨、水香,常人正就溜過,所以佛來佛斬的禪子,亦知造像之要。
造像之要,正在「以相生心」。
談生命映現,原「有如何的內證,就有如何的外顯」,所以說「相由心生」。畢竟,除非能如賓頭盧尊者般潛符密行,化現人間,否則無外顯而空談內證,就乃欺世之徒。而芸芸眾生,如賓頭盧者原億萬不得其一,以此,勘驗行者,由相窺心,正乃必須,所以禪門啐啄,總將學人逼至極處,「令其現形」。
然而,雖說「相由心生」,心為主,但人會有何等心境,卻多就外緣而起,常語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此之謂。以是,藉境起心,在接引與修行上乃都成為重要手段。於此,造像之立,雖始於佛子孺慕之情,其後繁衍,更就在「以相生心」。
因「以相生心」,像之立乃不只非在逐相,更就讓「有為者亦若是」。造像,其基點因而在深契法義,有此,方不致淪為世情之逐。
可法義雖為不變之基底,既成像,也仍須在相上完整,就如藝術品般,以「形式之完整」,令觀者「無言而自化」。
而要「無言自化」,就須從眾生心出發,所謂「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如此,依於不同眾生、不同文化,即便同一聖者也就有不同造像,應緣而為,原合佛義。
以此,佛教之造像遂如月印千江,讓眾生以不同因緣,掬不同之水月,入於修行路上,終至由此千江之月得以回窺那「照天照地」之「第一月」。
而本書,則將此千江匯為十一河脈:佛、菩薩、明王、羅漢、諸天、佛國、化身、經變、祖師、變身、禪家,其中有根、有幹、有枝,有彼岸之化現,有此岸之直摹,行者固能以之而窺佛法修行之張本,更能因此而得或一或多之觸動,常時相應,生命自就不同。
正如此,以「吾宗無一法予人」之禪家,有此「以相生心」之書,亦如憨山所言:「身似寒空掛明月,唯餘清影落江湖」,不落諸相,亦不昧諸相。
唯願有緣者善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