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最會撩撥心弦的音癒系作家—瓦力唱片行 最新音樂故事集。
最好的演出,
從來不是每個音符都彈對。
再破碎的人生,也有一首主題曲。
|網路上最會撩撥心弦的音癒系作家|
| 瓦力唱片行 最新音樂故事集 |
▍一些你原以為是插曲的間奏旋律,
▍後來都成為重要的生命線索。
▍再不起眼的一瞬,在他筆下都有了慎重的發聲。
與父親決裂多年的兒子,收到家裡寄來的包裹:一張大衛.鮑伊的唱片。
KTV服務生是最寂寞的人,在那眾生狂歡哭訴暴嘔的暗黑之地,他連片刻的瘋狂都不被允許。
顧爾德彈琴必要喃喃囈語,因為寂寞,卻找不到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
鬱症纏身的李希特,防空洞裡練琴的鄧泰山,無故被毆打逮捕的爵士宗師邁爾士.戴維斯……
有時音樂是最好的藉口。
而有時音樂比藉口更好,可以是人生某段切面的救贖。
有些人的生命靠大事記方式的表格來銘刻,有些人是靠數著抽菸和喝咖啡的日子來記憶。瓦力筆下的人物,則是靠著平凡日子裡的聲響,演奏個人的殘破與救贖。
繼《瓦力唱片行》之後,瓦力再度祭出數十則音樂短篇故事,以前奏、主歌、副歌、間奏、獨奏五輯與特別收錄的一曲尾奏,譜寫小人物的主打歌、一首首寂寞瘋狂的人生變奏曲,以及多位古典、爵士名家的生命插曲。
他不彈奏樂器,但他懂得你的心。這些故事,獻給曾在心靈裡溺過水、以為世界站在對面的人們。
//
地球呼叫湯姆少校。地球呼叫湯姆少校。
你還在宇宙星辰間流浪嗎?
回地球吧。這裡有人很想你。
//
名人推薦
★藝文界人士齊聲推薦
鴻鴻(詩人)
焦元溥(作家.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__專文作序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黃子佼(跨界王)
黃裕昌(南方音響掌門人)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蕭詒徽(寫作者‧編輯)
__動容推薦
●王榆鈞(音樂創作人)──
消弭音樂類型的邊界,跟隨著瓦力親近生動的文字,引領我們走進一段段的短篇故事中。同時透過文中所提及的曲律與音樂家再次相遇,召喚出記憶深處原本以為被遺忘的、與生命相連而銘刻的那些。在且近亦遠之際,我們都用著自身獨有的方式擁抱音樂。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翻翻這本書吧。你會遇到曾經狂愛的那張唱片、那首歌,甚至遇到夢中那套音響、青春期流連的那間唱片行。不過,讓這些小故事泛起微光的,始終是溫暖的人情。
●黃裕昌(南方音響掌門人)──
不只是喜歡說故事的黑膠迷瓦力
每次翻開書架上日本作家星新一(Hoshi Shinichi)的《器子小姐》我都會想起瓦力,同樣是說故事的人,但瓦力的故事總離不開音樂與黑膠,他善於在奇想中解放他人與自己的私密,以得體又留些情面的方式;對了,是瓦力讓我明白什麼叫「故事即力量」,當這種力量大到可以挽救一場票房告急的音樂會,瓦力的故事讓自己成為傳說。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我相信聲音餵養了瓦力非常強大的電波,銳利了他的感性與記憶,才能悠遊在古靈精怪的音樂世界中,偶而探出頭來告訴你每張專輯都有前菜,精華通常在第三首之後……也不忘透過一首適合飄蕩在夜空裡的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喚醒你對電影的美好記憶。你愛做白日夢,你是冒險王,你才會懂我在說什麼,瓦力是任性的,但是頻率相同的知音,讀著他的文字,一定會先微笑,然後對你傻笑眨個眼。
●蕭詒徽(寫作者‧編輯)──
曾經,音樂是神聖的。據說馬勒臨終前一天,威尼斯的報紙甚至報導了他的體溫介在三十七和三十八度之間;那時人們遙望音樂家,他們的才能使人們等量地(或過量地)愛屋及烏,試圖從他們的生命看穿藝術被創造瞬間的神祕。
一百多年過去,如今比起聽音樂,人們常常只是聽見音樂。收聽科技的普及使音樂加速成為一種生活的背景,從一座座地標變成一種基礎建設。但更神祕的事情發生了──音樂持續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製造轉折。我們曾以為只有巴黎聖母院可以救贖自己,沒想到隨處一間街角的超商也擁有某種力量。
我總覺得,這就是瓦力在做的事。在音樂離我們近到彷彿消失的此刻,提醒我們靠近不等於不偉大。提醒我們音樂還在,在我們因為聽一首歌而體溫改變的瞬間。
●鴻鴻(詩人)──
想要跨進國家音樂廳的計程車運將、喜歡去唱片行藏唱片的夫婦、利用古典音樂卡帶傳情的阿兵哥、任客人免費把音響搬回家的老闆、颱風夜相遇的公車司機和電梯小姐……這些平凡無比的人物,都在音樂飄移的象限內,各自抓住各自的稻草。我最喜歡那個李強尼的故事,室友為了他想追的鋼琴家女友,使勁幫他惡補音樂,卻激發了兩人間似有若無的同志情愫,然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空中廣播,才得到解答。
瓦力透過這些虛虛實實的情節,彷彿在說一個大寓言:音樂的蝴蝶效應,輕若鴻毛卻能翻轉乾坤,匪夷所思而又無遠弗屆。這些故事,無一不是音樂的「身外之物」,無關乎作曲家背景、曲式結構、來源、詮釋版本,卻深深紮進生活當中,為讀者鑿壁引光。
●焦元溥(作家.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瓦力是純粹的愛樂者,也是能本著真實感受,為音樂說故事的人。《那一夜,莫札特的門有人在敲》滿溢五彩繽紛的想像、各式各樣的故事,而在想像與故事背後,是他純粹且強大,對音樂的喜愛。你甚至可以聽到作者的呼喚:「哎呀,這音樂這麼好,我的朋友都該來聽才是啊!」如果讀著讀著就入了迷,希望你也找出唱機與唱片,或任何可能的載體與工具,聆賞瓦力提到的人與作品。相信我,那會是你所做過,最好的投資。
而你花的,還遠不到一套西裝的錢呢。
作者
瓦力
浪漫到無可救藥的囤物主義者,專愛邪門的事物,專寫邪門的故事。集滿壞品味與奇癖,分明是《早餐俱樂部》的魯蛇成員,偏生要透過一枚黑膠的嗶嗶啵啵,想像和全世界聯繫。
拒絕忘記事物,開了一個「可以記得事物如何消失的軌跡」的寓所。如同電影《瓦力》總在時光的廢墟永恆淘選回憶的餘燼,我把它叫做──瓦力唱片行。
著有《瓦力唱片行》。
Facebook:瓦力唱片行
https://www.facebook.com/walesmusicstore
目錄
推薦.快板──
音樂,讓我們在一起
Intro──
聲音從沒這麼hi-fi過
●猜心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公主徹夜未眠
●甜蜜生活
●華麗的冒險
●A Case of You
●無肉令人瘦
●版本狂
●遠離辦公室
Verse──
B面第一首
●地球呼叫湯姆少校
●如果在大夜,一個計程車司機
●星空下的布拉姆斯
●布拉格之秋
●街尾那間音響店
●剩下光年
●我走了,你會記得我嗎?
●淘兒唱片行
●末日四重奏
●麥當勞謎片記
●All or Nothing at All
Chorus──
轉錄心跳聲給你
●與自己的悲傷再一次相遇
●All Blues
●純情青春夢
●生命也有舒伯特難以言說的時刻
●老派的約會
●今夜女孩不歌劇
●寂寞暗光鳥
●向左走,向右走
●愛情不用翻譯
Interlude──
還在寂寞地彈
●白馬音響
●十七根蠟燭
●擁擠的樂園
●神怒之日
●Little Girl Blue
●碰!
●無窮動
●You Say Potato and I Say Potahto
●做菜不要作戰
●不會失去的東西
Solo──
爵士不是加了蜜的故事
●顧爾德的一半還是顧爾德
●Black is Jazz, Jazz Black
●我可笑的情人並不可笑
●西班牙最後的唐吉訶德
●那不是巴哈
●世人仰望的李帕第
●後來的李希特
●被遺忘的時光
●防空洞裡的鋼琴家
●緞帶淑女
‧Outro‧
●那夜,音樂的門有人在敲
代後記──
●夢幻曲
推薦.慢板──
●你準備好用肉體去迎接生命的痛擊了嗎? ◎鴻鴻(詩人‧導演)
●愛在移山倒海間 ◎焦元溥(作家‧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序/導讀
推薦.慢板──
你準備好用肉體去迎接生命的痛擊了嗎?
◎鴻鴻(詩人.導演)
據說學習音樂用的是左腦,但感受音樂用的是右腦。
有了左腦,我們才能創造音樂。但有了右腦,我們才會想要創造音樂,以及分享音樂。
但是生活中我們總是左右腦並用。喜愛一首音樂,就會想要去理解相關的一切:作曲家背景、曲式結構、來源、詮釋版本……。但是,當一首音樂進入茫茫人海,它所引發的效應,卻是無法預期的。作曲家試圖把世界容納進一首小小的音樂當中,但每首音樂的誕生,又持續改變著世界。
我尊敬那些用左腦表達右腦,用語言文字表達音樂感受的人。他們幫助我們拓展視野,對音樂產生更強烈的好奇與思索。瓦力的文字,就像村上春樹、陳輝龍的小說和散文,將他們喜愛的音樂放進故事當中,讓音樂的氣味激盪開來。
在瓦力的世界裡,音樂是一把鑰匙,帶我們進入許多人的內心祕境,窺探他們或許自己也不明瞭的渴望與失落。我們遭遇了想要跨進國家音樂廳的計程車運將、喜歡去唱片行藏唱片的夫婦、利用古典音樂卡帶傳情的阿兵哥、任客人免費把音響搬回家的老闆、颱風夜相遇的公車司機和電梯小姐……這些平凡無比的人物,都在音樂飄移的象限內,各自抓住各自的稻草。我最喜歡那個李強尼的故事,室友為了他想追的鋼琴家女友,使勁幫他惡補音樂,卻激發了兩人間似有若無的同志情愫,然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空中廣播,才得到解答。
瓦力透過這些虛虛實實的情節,彷彿在說一個大寓言:音樂的蝴蝶效應,輕若鴻毛卻能翻轉乾坤,匪夷所思而又無遠弗屆。這些故事,無一不是音樂的「身外之物」,無關乎作曲家背景、曲式結構、來源、詮釋版本,卻深深紮進生活當中,為讀者鑿壁引光。
「原來注定要成為一種人,卻奇蹟式地被音樂引渡,而後踏上完全迥異的路。」這句話雖是講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少年時與唱片中的海菲茲相遇的神祕經驗,卻也是在講書中提到的每一個人。讀瓦力的文章,也像溜進生活的縫隙,遇見遺忘的自己。
我不想問故事是怎麼來的,就像你不會問蒲松齡,聊齋的故事是真是假。當然有好些真人實事,斑斑可考,如顧爾德的夜半電話、邁爾士・戴維斯的血染街頭;但有更多像是都市傳說,透過瓦力唱片行──就像保羅・奧斯特和王穎《煙》當中的那所街談巷議的雪茄店──傳送出來。老闆每放上一張唱片,不管是古典或爵士、或是一首翻唱的流行歌,你就可以準備進入時光隧道的一段悠悠人生。
就像一面聽音樂一面工作,不知什麼時候才發現,其實工作早就停了下來,只是一逕沉浸在向下流淌的音樂中。或者像走進唱片行,一面翻找,一面想像那些唱片播放出來的音樂,不知不覺花了比平常聆聽音樂更長的時間。
音樂讓人專心。音樂也讓人分心。音樂是每個人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通往另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當你找不到那個月台時,就會需要像瓦力的文章那樣的指標。
我不認識瓦力,卻是他網路上的長期讀者。讀到這本《那一夜,莫札特的門有人在敲》時,幾乎每一篇都想按讚,卻找不到地方按,很不習慣。才想起,那些文章我多半在他臉書讀過,其實也都按過讚了。
我喜歡瓦力的文字舉重若輕,就如他往往意在言外的結尾,留了很多空間讓讀者對號入座。比如這段文字,說的又豈僅是鋼琴家李希特?
摩西的權杖分紅海,李希特則讓裂縫重新接合,那些不合理的、晦澀的、 混沌的、在險峰上跳鋼索的,突然也變得可以原諒了。
彷彿有罪都可以被赦免一樣。
醒來也就願意成為一個好人了。
這樣的文字彷彿一雙手,輕輕按著讀者的肩頭,以像是出自我們內在的聲音,說道:當我們從音樂中醒來,可以變得更勇敢、更誠實──你願意嗎?如果用瓦力式的明知故問,就是:「你準備好用肉體去迎接生命的痛擊了嗎?」
──我準備好了。我願意。
(另有《遊藝黑白》作者焦元溥精彩推薦序,詳見本書。)
代後記──
夢幻曲
你可能不相信,偉大的女演員茱蒂.丹契已經近九十歲了,她說,我每天最怕的事,就是沒有工作。縱然眼蒼目茫,她仍然堅持用心地背下所有台詞,只因台詞是神聖的,電影有了聲音就有了光。彷彿光是發聲指認每一件事物,都能賦予世界一個全新的意義和景深。
我為什麼要說這件事?因為我又想起了霍洛維茲。他們都是能力無窮,卻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
如果你聽過霍洛維茲演奏舒曼《兒時情景》裡最知名的〈夢幻曲〉,就會相信世間的苦難都是真的,而救贖也是真的。因為世間怎麼可能容得下這樣珍稀易碎的寶鑽,讓它獨自在夜裡發光,卻不帶給人們任何的啟示或發現呢?
這多年來,只要有新朋友想聽古典樂,鋼琴方面我總是偏好霍洛維茲勝於魯賓斯坦。魯賓斯坦太浪漫了,你知道他會在奏鳴曲的某小節開始忘譜,然後兜了一圈兜不回來,最後即興的全新段落,反而讓不知情的觀眾爆出熱烈的掌聲。他的樂句裡沒有示弱也不抵抗,隨心所欲,讓自己活得更像一位鋼琴國王,而非鋼琴詩人。
可是我偏生喜歡那些敏感纖細的神經。
那些易碎的脆弱,常常讓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漫長的音樂生涯中,霍洛維茲隱退好幾次。不是手指受傷,也不是家庭因素,而是心中那句「我這麼差勁,他們怎麼可能要我」的惶惑,總如魅影一般驅之不去。重返卡內基的前晚,他甚至想取消演出,神傷不已。
髮妻只好偷偷地每隔幾小時就到卡內基門口查看。一開始只有幾個人,後來夜冷,排隊的人卻開始多了起來。等到隔天早上,整個門口已經擠得水洩不通,連站票都是一位難求了。
這樣偉大的鋼琴家,竟然對自己無甚信心,凡夫如我輩者,真不知做如何處。可是正因為這些憂傷的懷疑、自我的試探,反而讓他的琴聲多了一分難以取代、打從骨子裡就長出來的人性洞察和溫暖。
我聽魯賓斯坦總是覺得很魯賓斯坦,那是沙龍裡甜美春情的一段呢喃。可是霍洛維茲卻具有八十八種音色,彈史卡拉第明亮無比,蕭邦有種雅緻和思考,貝多芬有時沉穩大器有時很遠,舒曼則是令人絕對地心碎。
彷若分靈體般,霍洛維茲在每個作曲家身上投射了碎裂的自己,形成如此不同的位移與音色。每一個都是他,每一個也不是他。他是疑懼自我的贗品(imposter),可是如同電影《寂寞拍賣師》說的:「每個名畫贗品,都藏有真實的一面,那是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