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鑑》一名乃取法唐太宗「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之意,此書為明代張居正為明神宗編纂之訓蒙教材,書中選錄歷代君王善惡事跡共一百一十七則,用以說明帝王的自身修養對於國家治亂的重大影響。為了引發小皇帝的閱讀興趣,每一則傳記的內容都附有生動活潑的繪圖與淺顯易懂的白話文直解,傳達出張居正想要教導萬曆賢君治國的修齊治平之道。本局此次出版乃以國家圖書館所珍藏之《帝鑑圖說—明萬曆刊本》為底本,圖像部分全數採用原書之木刻版畫,線條簡潔質樸,輪廓分明,頗為傳神,文字部分則重新打字排版並加以注釋,更便於現代讀者閱覽。
本書特色
1.以國家圖書館所珍藏之《帝鑑圖說—明萬曆刊本》為底本。
2.圖像部分採用原書之木刻版畫,線條簡潔質樸,輪廓分明,頗為傳神。
3.文字部分重新打字排版並加注釋,便於現代讀者閱覽。
作者
張居正
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縣(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明神宗萬曆初年政治家,官至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任內閣首輔長達十年,輔佐幼年繼位的神宗進行「萬曆新政」等一系列賦稅與官吏考核制度的改革,影響後世深遠,並任用名將鞏固邊防、實行邊疆互市。勞瘁而死,贈上柱國,諡文忠。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序/導讀
出版緣起
從古至今,無論政權以何種形式建立和更替,人們始終堅信,唯有具備完美德行的君王才能帶來清明政治、開創太平盛世。時至今日,人們早已了解法治與人治同樣重要,無論制度多麼完善,都有賴於操守堅正的人妥適執行。如此一來,從一國以至一家,無論居於哪個位置、無論掌握的權力和權利為何,每一個人的作為都緊緊牽繫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對於自身的道德修養,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帝鑑圖說》一書雖以帝王為標榜,然細究其內容,所揭示的卻非純是御下之術,而是做人處世最基本的道理;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而德行的體現不外乎倫常。藉由本書,我們可以看到〈澤及枯骨〉的仁善,〈下車泣罪〉中的自省,〈感諫勤政〉與〈主明臣直〉中伴侶間的互信互愛,而〈遇物教儲〉、〈敬受母教〉的日常教養,則充滿父母與子女間的無限親親之情,至於漢武帝〈蒲輪徵賢〉以國士之禮對待伏生所傳達出的求才若渴,漢靈帝〈西邸鬻爵〉以市販之輩壞朝廷名器所遭致的惡果,均強調君臣之間應以敬而非利相維繫,又如〈賓禮故人〉、〈兄弟友愛〉中所言,愛重朋友手足,方能人和政通、國泰民安。由此可知,《帝鑑圖說》所教導的,正是從小兒以至帝王,因應不同身分關係,所應有的待人接物之道,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金科玉律。
明穆宗於隆慶六年(西元一五七二年)駕崩,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是為神宗。時張居正受命為顧命元輔,除主持裁決一切軍政大事外,更身負教育輔弼君主之責,為此,張居正上疏以「培養君德,開導聖學,乃當今第一要務」請求主持萬曆日講,又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共同進呈所編撰之《帝鑑圖說》,做為經筵日講之教本。
《帝鑑》一名乃取法唐太宗「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之意,書中選錄歷代君王善惡事跡共一百一十七則,用以說明帝王的自身修養對於國家治亂的重大影響。善為陽,九為陽數之極,故選九九八十一則可資取法的「聖哲芳規」;惡為陰,六為陰數之極,故取六六三十六則足為鑑戒的「狂愚覆轍」,期望萬曆皇帝能夠擇善而從,見不賢而內自省。為了引發小皇帝的閱讀興趣,每一則傳記的內容都附有生動活潑的繪圖與淺顯易懂的直解,傳達出教導萬曆如何成為賢君的修齊治平之道,這正是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具體實踐。雖然張居正謙稱此書為初學童蒙之書,然其圖文並茂且具教育意義,故自進呈後,萬曆「勅下禮官宣付史館」,以昭「君臣交修之義」,張居正復「刻其副以傳」,自此官府及民間多加刊行。最早的刻本是萬曆元年司禮監刊印之經廠本,如今已難見到。
世界書局此次所出版之《帝鑑圖說》,乃以國家圖書館特藏之吳興嘉業堂藏萬曆元年刊本為底本,內容完整,文字部分重新打字排版,並加標點及注釋,便於閱讀,圖像部分則全數採用原書木刻版畫,線條簡潔質樸,輪廓分明,頗為傳神。原書框高二十・二公分,廣十四・一公分,共十二冊,不分卷,書中鈐有「吳興劉氏嘉業堂藏」、「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記」、「國立中央圖書館考藏」等朱文長方印。《帝鑑圖說》一書不惟在中國廣為流布,甚至遠傳域外,現今所知日本、法國皆有藏本。
吾人讀此書,雖不必以帝王自許,但都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修練德性,在各自的角色和位置上盡心盡力,無論面對何種困局,皆能立定志向,承擔肩上的責任,端守本心,不違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