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風光綺麗的亞熱帶雨林生態文明的夢幻之歌,
一部氣勢雄渾、高潮迭起的大森林命運交響詩。
以「樹神爺爺」代表的瑤家護林傳統與以「伐木英雄」代表的林木開發勢力,兩邊展開持久又複雜角力,演繹瑤族姑娘盤金鳳和漢族林木學家白回歸刻骨銘心的悲歡愛恨、生死際遇,反映天鵬山原始林區的幻滅及其重生。小社會蘊含大世界,為當今的時代縮影。一卷在手,令人心曠神怡。全書行雲流水,色彩濃郁,人物鮮活,兒女多情。
這部書稿我寫得十分認真。裡面有許多有趣的森林知識和傳説,對現代社會具象徵意味,生態環保,易於習讀。
──古華
作者
古華
古華不姓古,京夫子不姓京,原名羅鴻玉。1942年出生於湖南嘉禾縣鄉紳家庭。童年失怙(父親曾參加國軍抗戰及在民國縣級政府服務)。青少年時期三次求學,三次失學。因兒時聆聽父輩講古、吟誦詩詞熏陶,並受家鄉民歌民謠影響,從小愛好閲讀和寫作。
1962年畢業於農業專科學校,被下放到湘南山區農場當農工。同年秋天,第一次在《湖南文學》月刊上發表小説。此後數年,邊勞動、邊寫作、邊接受「教育改造」,陸續有習作面世。1966年幾死於文革紅色恐怖。1972年重又允予業餘寫作。1975年秋入郴州地區歌舞劇團任編劇。
1980年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其間寫了短篇小説《爬滿青藤的木屋》(1981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長篇小説《芙蓉鎮》(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1983年獲人民文學獎、湖南文學獎、芙蓉文學獎。同年入湖南文聯任專業作家。1984年獲昆侖文學獎、十月文學獎、文化部電影改編獎等。先後有八部小説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各種地方戲曲。1985年出席荷蘭阿姆斯特丹「古華小説國際研討會」。1987年赴美國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1988年2月赴加拿大卡爾加里出席第十五届國際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藝術節作家周。之後旅居溫哥華,安於清貧,甘於寂寞,決意窮後半生心力,寫出那個自己所認知的多姿多彩的「中國」:京夫子中國現代歷史小説系列。
目錄
前言
題敘 這裡的山林靜悄悄
一 金鳳還巢
二 美麗崖下瑤王谷
三 天鵬山上「小朝廷」
四 龍頭家宴
五 白回歸和樹神爺爺
六 風水勝地樅樹壩
七 行走在昔日的原始森林
八 盤王峒裡「第一鮮」
九 蝙蝠族的傳說
十 籌辦四十周年大慶
一一 大森林之歌
一二 續大森林之歌
一三 接班人檔案
一四 穆蓮阿姐來了
一五 風流奶子盤月月
一六 「野心家意見書」
一七 擋不住的討薪潮
一八 迎賓總動員
一九 周省長夜宿瑤王谷
二○ 樹神爺爺唱打木歌
二一 白、鮑之爭
二二 傻哥哥,我拿你怎麼辦
二三 「廣寒宮」裡「逃生路線圖」
二四 阿姐要扯出「一籮蛇」
二五 展覽館風波
二六 「老子自由了!」
二七 林大三傑
二八 天坑陰河行
二九 龍頭「內部吹風」
三○ 詩歌大賽作品
三一 穆蓮豹尾有「奇緣」
三二 林場逐鹿,各有神通
三三 龍頭喚雨,豹尾呼風
三四 展覽館失火
三五 白回歸遭拘留
三六 多情總被無情誤
三七 白回歸「夜歸」
三八 為盤月月「厲害」一回
三九 霞飛鳥道痴情夢
四○ 葫蘆口大爆破
四一 慶功會,新韜晦
四二 岩層從洞穴塌起
四三 樹神爺爺走了
四四 白回歸留下「重建林場路線圖」
四五 賀壽鑼鼓震山谷
四六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四七 「這是醉猴底鬥爭……」
四八 美麗崖上的歌謠
尾聲 天鵬山國家森林公園在望
序/導讀
前言
清末民初大政治家梁啓超先生有言: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説。更有其著名論斷: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説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説入之;語錄不能渝,當以小説渝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説治之。
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應客觀理解先賢此種對新時代新小説的倚重與寄望,而非將小説視爲「治國平天下」的丹方。畢竟中國不是因小説而能再造的。但中國小説如三國、水滸、紅樓、三言二拍等經典名著,卻又的確記述了時代變遷、家國興衰、史詩歌吟,為後人留下了活生生的人文景觀、眾生萬象、歷史圖卷。小説的此種功能是任何其它文字著述或藝術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是怎麽評價都不過分的。中、長篇小説更是衍生其它藝術門類如戲曲、歌劇、話劇、舞劇、電影、電視、美術作品的母本,所謂先有名著,後有名劇是也。
當代小説名家古華正是這樣一位描繪時代風雲變幻、紀錄人世悲歡沉浮的能手。縱覽他將近六十年來的寫作生涯,大致可概括為三個階段:從發表第一篇小説的一九六二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一九七七年,是他習作小説的幼稚蒙昧期;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八年,是他以《爬滿青藤的木屋》、《芙蓉鎮》、《浮屠嶺》、《貞女》等小說為代表的破繭、收獲期;一九八八年客居加拿大至今,創作了被譽爲「京夫子現代傑出歷史小説系列」,如《西苑風月》、《夏都誌異》、《血色京畿》、《重陽兵變》,以及《儒林園》、《北京遺事》、《古都春潮》、《亞熱帶森林》等長篇說部,則是他真正的翰墨耕耘豐穫期了。
古華的生平可謂篳路藍縷、風雨兼程,甚至有些傳奇。他童年失怙,求食求學,求知求生。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他,誠惶誠恐渡過了新中國所有的政治運動:土改、鎮反、合作化、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大饑荒、四清運動、十年文革浩劫,直到改革開放搞活經濟,…… 他的身分也隨著這些運動發生各種變化。在長達二、三十年的歲月裡歷經劫難、孜孜不倦,跋涉於寫小説以改變命運的艱辛旅程。從小乞丐、小炭伕、小牧童、小黑鬼、「政治賤民」、農場工人,到地區歌舞劇團編劇、省文聯專業作家、全國作協理事,到掛名第七届全國政協委員,再到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到加拿大卡爾加里第十五届冬季奧運會藝術節作家周,之後定居溫哥華至今。此種從鄉村到城市、從省城到京城、從中國到外國的人生經歷,對一位小說家彌足珍貴。
迄今爲止,古華發表、出版以小説爲主的各類著作逾一千一百萬字,主要作品已有英、法、德、義、俄、日、韓、荷蘭、匈牙利、西班牙等十餘種譯本,并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上映,還曾被改編成歌劇、評劇、越劇、漢劇、楚劇、祁劇、莆田戲等劇目上演。
海内外文學批評家對古華的作品有過諸多評論:
中國著名評論家雷達說:歷史的不幸產生出文學的奇葩。
另一位著名評論家馮牧說:一般小說多寫了大時代下面小兒女的恩怨,古華的小說則是經由小兒女的恩怨寫了大的時代。
北京大學老教授、詩人謝冕說:每年編選當代文學教材,重印《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一書,《爬滿青藤的木屋》長達兩萬多字,我們一直保留著。
英籍漢學家、《芙蓉鎮》英文版譯者戴乃迭女士說:古華豐富的作品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古華並不像有些中國作家那樣直接描寫真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他對中國現代各階層人物都作了大量的觀察後,才塑造出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古華一九八八年定居溫哥華後,潛心耕耘的「京夫子現代歷史小説系列」,在臺北《中央日報‧副刊》連載十六年之久,一直為中、老年讀者逐日追蹤閲讀,廣受好評。誠如前《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所説:京夫子的系列著作叫好叫座,包括《北京宰相》、《西苑風月》、《夏都誌異》、《血色京畿》、《重陽兵變》等,人物形象飽滿,語言對白蘊含智慧,歷史大關節的敘述氣勢磅礴,微觀小場景的描繪細緻入微,許多讀者追著讀,認爲中共的當代史總算有了一部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般令人拍案叫絕的新演義(見林黛嫚著《推浪的人》一書,第二百零六頁)。
本文集共十六卷,長篇說部《重陽兵變》原擬作第十七、十八卷,因係三民書局版,未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