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風雨飄搖,創立逾百年的建築師事務所,一位來自臺灣的建築師,因舊作翻新的建案,前往廈門,展開一段橫跨百年的時光之旅……
歐本海默建築師事務所,在紐約創立逾百年,有過許多代表作,甚至跨足海外到新加坡、廈門等,紅極一時,現已日薄西山。事務由來自臺灣的建築師向潮雄主持,為獲得一個可能讓事務所起死回生的機會,他飛往廈門。
為取得舊作翻新的建案,向潮雄和歐本海默三世找出當年留下的建築圖,二人按圖索驥,揭開歐本海默二世一九三○年搭乘輪船來亞洲,以及他與妻子吳韻梅在廈門相知相戀的過往,還發現這些相關的素描上,常常出現一對鷺鷥。他們依照歐本海默二世設計的特色,把舊作梅樹堂和紀念醫院,進行新舊融合,呈現建築的「和聲」,回應並延續前人的精神。
向潮雄默默守護著這個逐漸凋零的事務所,卻未發現他的家庭也即將分崩離析。他藉著到廈門的機會,經由小三通前往金門與前女友會面,卻意外巧遇一同服役的老友,竟也勾起無數的青春回憶,有怨憤、遺憾、感傷與釋懷。
透過二條線索交織,以歐本海默事務所一家三代為主軸,另一線則著墨初步入老年的向潮雄回顧八○年代在臺灣的青春歲月。金光裕透過不同人物的視角轉換,顯現各自心思變化,形象鮮明。隨著小說進行,所有人物各自都找到生命中不同的出口,不論堅持或放棄,也已歷經滄桑。小說橫跨百年,細膩描繪昔日中西不同時代,不論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充滿洋行的廈門、繁榮的紐約與二十世紀末戰爭陰影下的金門,歷歷在目。他結合建築專業與旅外經,將建築空間線條轉化為文學語言,堆疊出今昔建築的立體樣貌,描摹出紐約、臺灣、金門、廈門等風景地貌,以及百年中西文化衝擊。
本書特色
★ 以在紐約創立逾百年的建築事務所,一家三代的故事為主線。結合副線回顧四十歲月的臺灣人,交織穿梭,歷經滄桑月歲。
★ 小說地點跨越紐約、臺灣、金廈,到東南亞,時間今昔交錯。
作者
金光裕
自大學時開始寫作,曾獲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小說特優獎(一九七八),聯合報小說獎(一九八二),中山文藝獎(一九八九),已出版短篇小說集《沙堡傳奇》(九歌,一九八七)、《恆河的鼻環》(遠流,一九九一),散文集《浪淘盡卡通英雄》(九歌,一九九四),《金字塔上》(建築情報,一九九九),長篇歷史小說《七出刀之夢》(大塊,二○一一),獲選為年度十大華文小說。於紐約工作十年後,一九九九年與石靜慧於臺北創立金石建築師,已設計數十棟作品,包括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美術公園區,大臺南會展中心,亞太棒球中心等。亦曾任「建築Dialogue」總編輯,以及二○一一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
目錄
自序
卷一 水調歌頭
界
舒經理
你怎麼在這裡
陳國懷
渡輪
圍城
電燈泡
舊地重遊
吳雙澍
陳國懷
梅樹堂
吳氏會館
卷二 土樓的星光
飛來波女郎
穆西納船長
吳韻梅
王小松
土樓的星光
行路難
水缸
吳韻梅
聖旨
王小松
穆西納船長
卷三 異果
歐本海默家族
陽光加州
致命缺陷
卷四 無來無去
戀手癖與轟炸大隊
卡內基廳
動員
陳國懷
回頭
舒經理
無來無去
序/導讀
自序
我從大學開始寫作,忽忽已要逼進五十年,其間也就只出過五本書,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沙堡傳奇》(一九八七)和散文集《浪淘盡.卡通英雄》(一九九四)都是九歌出版的,其內容大多也都是先在蔡文甫先生主編的《中華日報‧副刊》上刊登的,年輕時許多事以為理所當然,到後來才體會到當年蔡先生對後輩的提携和鼓勵,都在微妙與不著痕跡之間,如今蔡先生以高齡仙逝,連我也領了敬老卡了,竟然還有這個緣分由九歌來為我出書,真是何其有幸!
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先生曾說:「我沒有受過正統的建築教育,只是讀過幾本好書,和幾位好建築師一起工作過,如此而已!」密斯的家鄉是德國亞琛Aachen,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曼大帝的首都,至今還留存大帝建於西元八○○年的大教堂,密斯的父親是石匠,歐洲傳統的匠師自中世紀以降,都是綜合了工技、藝術、和科學的訓練,雖無社會的驕寵與光環,卻享有如黑色沃土般最為深厚濃郁的養分。但這也與我幼時的文學環境有相似處,我不是要自比為大師,但許多與我同輩的作家,雖然成長於物質匱乏,但也最需要尋求精神出路的年代,一本書的傳閱可以讓多少人神遊物外,殷切之間無意之間也得到了文學的滋養。
我一直與文壇少有接觸,曾經談得上是文學路上的同伴,無非是顧肇森了。我們都是幼時愛讀雜書,由章回小說武俠小說翻譯小說到經典文學現代文學,就像是登船出海,不知不覺就航入了文學的國界,到了一個年紀,突然興起了寫作的慾望,竟也獲選刊登,得了這樣的肯定就繼續的讀繼續的寫。
我們從大學相識,後來都在紐約工作直到他過世,前後十七年,由青年到中年,經常約了打牙祭聊天,交換讀過的書和草稿互給意見,一九九四年初我搬回國前他動了大手術,意志有些消沉,也許感受到了人生無常,說是病癒了不再做醫生了,找個地方好好嘗試用英文寫作,他說年輕時寫作靠熱情,像是身體裡有一把火,不寫出來就坐立不安,到了中年就要靠思考靠方法了,我替他打氣,想到了就該去做,英文縱非母語也總有方式克服,而我自知沒有他的才華與早慧,只能期望到了老年,累積了足夠的生活智慧,能夠寫些有意思的作品就好,本以為以後還可以用逐漸普及的電郵交換草稿,未料我回臺後半年內,他就在三十九歲那年往生了。
我回臺後與我太太石靜慧開辦了建築師事務所,做過建築雜誌的總編輯,建築展的策展人,在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過書,無論工作或生活,都是不斷得處理一個又一個問題,有挫折有差強人意也有如意之時,但是眼看著隨著年歲增長累積智慧的願望是緣木求魚了,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著閱讀和素描式的筆記。在前兩年疫情期間,因為工作方式將生活步調放慢,竟多得了些時間,於是抱著能寫多少算多少,在全無負擔之下,竟如輕舟已過萬重山,不知不覺竟寫完了,過去零星的念想和感遇,竟然都會不知由何處飛來,或者像是不知來自何處的湧泉,都在故事中找到歸位。
所以我比老友多活了幾十年,若能回到過去,竟也可以倚老賣老,告訴他原來到了老年,寫作竟是要靠等待,縱使天天所見,都是尋常的街巷里弄平凡風景,只要耐心平靜得觀照和嚼咀,故事和概念竟自己會浮現,似乎不是大腦而是腦幹,不是思考而是直覺在主導了。而這個青年、中年、老年三部曲,竟也類似日本戰國三雄如何讓夜鶯唱歌的雋永比喻,不唱歌的鳥兒會被織田信長斬殺(一刻都不能等的急切),豐臣秀吉會逗弄它唱(要有計畫有方法),而如今的我有如老奸巨猾的德川家康,會耐心等它唱歌了。
這是個有關建築師的故事,但是重點並不在建築設計或建築史,只是引用我最熟悉的行業最不容易失真而已;同時,無論人們如何定義所謂七大藝術,文學與建築都是不可或缺的兩項,但是建築是有關空間,文學是時間的藝術,其中即使有相通的原理,也是極其隱微與抽象的,也並非這部小說的重點;它也不是自傳,除非人生經驗的累積就是自傳,雖然有些非關鍵性的情節是真實的經驗,比如我確實在金門服役過,我在紐約的第一個工作,真的就是在卡內基音樂廳內的藝術家工作室,相隔數十年,我也曾經過小三通回臺,在廈門五通碼頭,通關檢查行李的時候,赫然發現就站在數十年未見過的學長的身後!但是絕大多數的情節和人物都是想像,至多是將我所遇過的人事物,經過打碎重整和加工的結果,如同密斯凡德羅先生,我也有幸在人生中,遇到過許多精彩的人與事,這些亦師亦友亦同的影響都灌注其中,而他們在每一個角色之中,但也都不是那個角色。
以往寫完文章,回頭看總覺得不夠到位,不是甚不滿意就是不甚滿意,似乎永遠停留在「最滿意的文章會是下一篇」,但是在寫完這篇後我卻告訴女兒,我這輩子已經很夠本了,她聽了連忙問最近健康檢查有問題嗎?
我說我不是那個意思,以我有限的才華,有我太太做事業的伴侶,靠著她的設計才華經營個事務所,跌跌撞撞得也可以在執業生涯內完成數十個作品,培育些後繼的人才,此其一也;我女兒完全沒有詢問過父母的意見,就選擇了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做為人生的職志,但也因此我又有了文學路上的同伴,如今我能夠完成一篇足以代表我人生樣貌的小說,此其二也,所以我非常知足。
八年前做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規畫,因為其中文學館的部分,而訪談了數位賢達與前輩,這是我和文壇最密切的接觸,我也由這個過程中了解到,臺北的文學最珍貴的,就是由戰後變動、困頓又封閉的時代,某一群人將生活的苦悶、欣喜、和想望,用最可及最無需成本和熟悉的方式,也就是寫作,得到抒發與慰藉,即使在生存的邊緣,在精神上也依舊可以「航向拜占庭」,這些人大多非職業作家,也很難靠此維生,也因此可以免除造作與姿態,而能寫出真實的人生,流露和記錄真性情與真識見,這也是我所認識與認同的文學。
○○七影片《量子危機》,龐德不受軍情六處的節制,進行了報復性的行動,在惡人伏法塵埃落定後,代號M的女主管告訴他:「龐德,我需要你回來。」他的回答是:「我從沒有離開過。」所以雖然沒有懾人的外表和殺人的執照,這本小說也不該算是我的回歸之作,因為即使我從未在文壇之中,卻從來沒有離開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