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程兆熊先生在晚年寫就的回憶錄,從他的家鄉說起,一路娓娓道來;讀先生之《九十回憶》,可以像看小說和欣賞詩篇一樣,一路隨主人翁的歷練去遊歷程先生的傳奇一生並共吟山川;先生一生筆耕不輟,不只以文救國,亦以身報國。先生談人物是用情與史去抒,寫山川是用考古去談景與象,每每閱之猶如隨行,又如入浩瀚。
作者
程兆熊(1907—2001年)
江西貴溪縣人,出生於理學世家的三板橋,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更是當代思想實踐家、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譽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蒙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系轉園藝系,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棄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任青年學生幹部訓練團主任教官,繼任軍委會軍訓部專員視察東南西南八省,期間發表﹤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一文,後以川滇特別黨部書記長身份負責滇越鐵路接管事宜。曾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刊物及自強日報,曾行文陳誠副總統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以樹立社會文化重心。抗戰後歸鄉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農學院)任校長。繼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臺灣任教八年後,借調香港中文大學任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系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系,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系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系《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台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回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系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晚年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畢生以復興鵝湖書院為職志。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系,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且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清境武陵福壽山農場、石門水庫原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大學池等皆出自其手,曾獲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禪宗智慧與風姿》、《憶鵝湖》、《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論中國庭園花木》、《中國農業論衡—新農業哲學》、《中華園藝史》、《四書大義》、《五經大義》、《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儒家思想—性情之教》、《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灣山地紀行》、《高山族中》、《山地書》等近百種農禪文哲儒道相關著作。
目錄
程兆熊先生《九十回憶》出版面世緣起 ◎ 蘇子敬 007
開天闢地而歸家安坐,郁郁乎文哉 ◎ 李惠君 011
第一編 老大憶雙親,兼懷少小事
(一)前言 028
(二)百丈嶺旁三板橋 029
(三)三板橋頭山裡外 031
(四)鎮頭山,石門,門上 033
(五)松樹林和楓樹林 035
(六)白雲山下珠海邊 039
(七)玄武湖邊雞鳴寺 043
(八)潯陽江頭西山下 048
(九)黃鶴樓頭草木裡 053
(十)鵝湖山下書院中 059
第二編 山川草木外,哀樂憶中年
(一)前言 064
(二)桂林街頭農圃道 065
(三)臺灣,香港,臺灣 068
(四)耕者有其田在平地 071
(五)忠義橫巷與國光路 074
(六)園藝系與園藝館 078
(七)園藝資源的調查 085
(八)園藝資源展覽 090
(九)山地果園 093
(十)石門水庫與大度山 098
(十一)理所應留與臺大林地 102
(十二)義所應往與新亞書院 106
第三編 華岡翠谷中,天長與地久
(一)前言 112
(二)由新亞書院到中文大學 114
(三)中文大學之新亞訓導 116
(四)中文大學之高級講師 118
(五)真想不到做了中文大學之新亞中文系主任 120
(六)思親集、告子書與仙跡巖 133
(七)陽明山華岡上 136
(八)仙跡巖與盤古廟 138
(九)碧潭與深坑 140
(十)景美與雙溪 143
(十一)歌樂山與安樂窩 145
(十二)谷與嗇 149
序/導讀
序
程兆熊先生《九十回憶》面世緣起
程師《九十回憶》的出現與面世,是偶然也是必然。憶約四年前,大陸推廣儒學的年輕學者清和兄,經創辦唐君毅研究所的何仁富兄之介紹,與我連上了線,向我詢問程師的著作。清和兄關注當代新儒家,看昔日新亞書院王道先生主編的《人生雜誌》而注意到被忽略的程師兆熊,他讀程師之作深受感動,想進一步收集程師之書。
除了放在家裡的書,我從我學校研究室裡的三、四面書牆著手翻找程師之書。想不到才剛開始一下子,被前面一排書擋住而藏在一堆資料中的一本影印稿,赫然出現眼前,上面寫著斗大的四個字——九十回憶,署名程兆熊著。慚愧得很,我早已忘了我有程師這本手稿影印書,且竟然想不起來我這本書當初是怎麼來的;更汗顏的,裡面沒劃過一線、圈過一字,似乎原封不動,顯然未讀。
我得到報應了,這本未出版的手稿影印書,一定是當初程師親手送我的,而我竟然沒有好好拜讀,就因此錯過了在程師生前對他這位學術與實踐的巨人之進一步了解和深入請教,又許多我們關心的學界歷史大事也無由向他討教了。而那年農曆除夕夜,我興奮地趕著拍照部分該書稿以傳給清和兄,大年初一竟昏眩不能起,三天始癒。所幸,因發現此書,不敢怠慢,掃描影印拜讀。直覺程師宛若北明理學家邵康節、周濂溪再世,而其學融科學、園藝、文學、美學、儒道禪於一爐,返歸山水田園與性情之教,付之具體實踐。就在感發之下,時值南華大學邀請的研討會,我臨時變換了論文題目,改寫有關程師的主題,就名〈從當代新儒家程兆熊《九十回憶》看其襟懷與性情之教〉。雖倉促之間不成完整之文,但卻因此中華出版基金會的李惠君女士才會搜尋到我,而與擬出版程師全集的華夏出版公司簡澄鏞先生一起和我在台北見了面,也因此而有往後一道推動程師之學的一連串因緣,此書之出版面世也就必然了。
蘇子敬
誌於嘉大中文系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