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眼風雲:巴基斯坦駐外日記(簡體中文版)
 
作者: 吳嘉 
書城編號: 26208016

原價: HK$400.00
現售: HK$380 節省: HK$20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18-25 天

 
 
出版社: 漢世紀數位文化EHGBooks
出版日期: 2023/06
頁數: 420
重量: 0.61 kg
ISBN: 9781647842062

商品簡介
《過眼風雲 --巴基斯坦駐外日記》是吳嘉的第五本文集,記錄了作者代表美國政府在巴基斯坦工作和和生活的經歷。“9.11”事件以後,反恐被提到美國安全與外交的戰略最高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外交政策與方案,包括反恐援助方案、援助受害者方案、反恐研發方案和外交安全方案。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的地位,是美國乃至其它西方各國決策者和政治分析家廣泛討論的話題。

奧巴馬執政後,華盛頓的全球戰略重心從伊拉克轉移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的反恐重點,由過去的單邊主義政策,轉化為加強地區反恐能力建設 ,強化“失敗國家 ”的制度建設。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將在反恐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阿巴邊界線長達2560公里,為美國和北約在阿富汗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運輸線。奧巴馬執政下的美國政府首次推出“阿富巴”(簡稱“Afpak”,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打擊恐怖新戰略,把巴基斯坦納入到對阿富汗戰略框架體系之中。

奧巴馬的新阿富巴戰略把軍事、外交和發展綜合為一體,強調巴是美實現阿富汗新戰略的關鍵夥伴和盟友。美國承諾將與巴在互信、互利、互敬的基礎上建立“長期夥伴關係”,支持巴民主建設、經濟發展和打擊恐怖主義。阿富巴新戰略的重點是巴基斯坦,所以,穩定巴局勢,打擊自“9•11”以來逃竄到巴的塔利班勢力、基地組織及其他極端主義盟友,便成了阿富巴新戰略的主要目標。獲得巴政府的全力支持,共同反恐,是阿富巴新戰略的核心。

美國的對外援助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緊密掛鉤。9.11以後,反恐成為美國提供外援的最重要目標之一。反跨國犯罪與恐怖主義,成為發達國家外援政策中的重要考量。2009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 -- 《加強與巴基斯坦的夥伴關係法案》(也稱為《克裡-盧格-伯曼法案》),該法案授權從2010年起五年內每年向巴基斯坦政府發放15億美元的非軍事援助。這個法案的誕生,標誌著美國對巴基斯坦援助的一個重大轉變,巴基斯坦將得到的援助金額大幅度增加。

作者是在這樣一個風雲變幻的國際大背景下、在軍事和民事合作被提到同一高度、力求“贏得民心”的外交新政策指引下,作為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資深外交官,被派往巴基斯坦。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間,作者參與計75億美元的非軍事援助款項的籌畫、制定與運作。這些項目涵蓋民主、法制、經濟發展、公共衛生、教育等多個領域,作者負責主持美國援助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各項事務,包括能源、農業與金融。

《過眼風雲——巴基斯坦駐外日記》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吳嘉的一段不同尋常的外交官生涯。通過當時的駐外日記和後來的補注,本書再現了那風雨如磐的歲月中美國以反恐為中心的外交政策以及這個大背景下的外交官的駐外生活。除了外交使團的工作細節之外,作者還不惜筆墨,為讀者分析了巴基斯坦的歷史和文化、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略中的地位、巴基斯坦與美國的複雜關係,以及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印度和中國的關係。作者穿梭在外交世界與日常生活之間,筆端有金戈鐵馬,歷史風雲;有案牘勞形,職場風波;又有忙裡偷閒,文人雅趣。全書文筆縱橫捭闔,伸縮自如,是一本難得的將國際局勢、異域生活和個人的觀察與思索熔為一爐的力作。

作者

吳嘉

吳嘉,上世紀80年代末赴美,曾先後在美國諮詢公司、馬里蘭大學和美國聯邦政府供職。她在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任職的二十餘年間,除在華盛頓總部工作外,還先後被派往美國駐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摩洛哥、迦納、阿爾巴尼亞等外交使團工作,參與起草、制定、實施了多項外援條例、政策與計畫,經手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專案。吳嘉曾兩度兼任國際開發署亞太雇員委員會主席,入選國務院亞太裔人物,並多次榮獲美國政府頒發的個人榮譽獎和團體功勳獎,包括美國總統親筆感謝函。

吳嘉的《飛去來兮》、《天地一飛鴻》、《鴻齋書話》、《秋水集》等文集先後由燕山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臺灣學人出版社、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發行。她的部分文章散見於《那三屆》(人民出版社)、《書寫@千山外》(臺灣商務印書館)、《相遇文化原鄉》(花城出版社)、《絲路藝術》(灕江出版社)等。吳嘉先後在《美華商報》、《華盛頓郵報》(華人辦)等華文報刊上開設專欄,也常為《世界週刊》撰稿。吳嘉是北美作家協會華府分會會員,曾任華盛頓半杯清茶社社長。

目錄

前言

目錄

山夷又紛然
職業生涯轉捩點
路遠不可測
反恐新戰略
貝•布托家族
初訪卡拉奇
巴基斯坦建國始末
紛繁人事費思量
各在天一涯
警衛徹夜守候
使館工作日程
中巴與美巴關係
恐怖襲擊頻發
難逃腸道疾病
最高軍事長官新任命
國會議員來訪
調解同事間關係
會晤央行行長
儼然南亞女人裝束
卡拉奇遷都原因
主持部門團建
該死的偏頭痛
伊斯蘭教之爭議
水深波浪闊
終罷斯結廬
伊姆蘭•汗家作客
上司遭遇滑鐵盧
國務卿到訪
工作成績鑒定
海軍陸戰隊舞會
乘直升機飛過本•拉登隱居地
宰牲節的由來
道路阻且長
古代絲綢之路
朋友殞命伊拉克
老男孩俱樂部
追尋玄奘足跡
職業操守培訓
年度考核如火煎
他鄉過春節
宏偉的妄想
會晤西北邊境省省長
鞍前馬後迎署長
職場猶如活火山
視察塔利班老巢
接受華盛頓新任命
告別伊斯蘭馬巴德

書中人名一覽表
後記

序/導讀

雖然一晃過去了十多年,外駐巴基斯坦的那些日日夜夜,仍像發生在昨天一樣。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說是過眼雲煙,有些輕描淡寫了,過眼風雲,庶幾近之。人生中的很多經歷,無論凡與不凡,往往是在經歷之後的某個時候,才慢慢品味出其中的意義。時過境遷,撫今追昔,或幡然而悟,或悵然若失,感慨系之矣。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當年的巴基斯坦是標準的危邦亂邦,是極端主義的溫床,恐怖襲擊事件此起彼伏,民生凋敝,國將不國。回顧巴基斯坦的那段緊張繁忙的生活,真可謂殫精竭慮,艱苦備嘗,國家的安危禍福,個人的憂樂悲歡,雖說俯仰之間早已成為陳跡,那卻是我職業生涯乃至個人生活中濃重的一章。

巴基斯坦,全稱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人口兩億三千萬,高居世界第六名,蔚為南亞大國。巴原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於19世紀中期和印度一起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公佈“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將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從印度分出。同年8月,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宣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所以,今天的巴基斯坦是當年的西巴基斯坦,首都在伊斯蘭馬巴德。首都之外,主要城市有卡拉奇、拉合爾、拉瓦爾品第、白沙瓦、費薩拉巴特、木爾丹、海德拉巴、蘇庫爾、吉爾吉特、奎達、瓜達爾港等,其中前首都卡拉奇是巴最大的城市。

巴基斯坦也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旁遮普人占56%,普什圖人占16%,信德人占13%,俾路支人占4%,還有來自印度的莫哈吉爾人等。普什圖族是鄰國阿富汗總人口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第一民族,阿富汗塔利班的骨幹就是普什圖人。就宗教信仰說,巴基斯坦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餘者信奉印度教,基督教等。有人說,巴基斯坦人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人,這話大概不差。

從地理上說,巴基斯坦東北一隅隔喀喇昆侖山脈與中國新疆毗鄰,西南與伊朗接壤,南瀕阿拉伯海,西北和東南分別與阿富汗和印度共有漫長的邊界線。巴基斯坦地處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由東北向西南流貫巴國全境,最後在卡拉奇東南注入阿拉伯海。起源於西元前3000年前後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就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這是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大致同時,但比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佈面積更廣。除了全部的現代巴基斯坦外,印度河流域文明還涵蓋了印度西北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區。可惜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持續時間較短,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如曇花一現。印度河流域文明在西元前2600年前後達到鼎盛,人口可能超過500萬,但在西元前2000年前後,也即中國的夏商之交,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居民,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再後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阿拉伯帝國、蒙古鐵蹄以至大英帝國,都先後征服過這片土地,幾世幾劫,歷盡滄桑。

誰曾想,時間跨入21世紀,巴基斯坦又身不由己,遽然被推上全球反恐的最前線,也許這也是它歷史的宿命?

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引起了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重大戰爭。事件發生不久,2001年9月,喬治•W•布希(小布希)總統簽署了一項國會聯合決議,授權總統使用“一切必要和適當的武力,”打擊計畫、授權、實施或協助9.11的襲擊者或窩藏犯。小布希政府的打擊目標,首先是基地組織及其在阿富汗的支持者塔利班,然後是世界各地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的反美恐怖勢力。

同年10月,北約首次啟用其集體自衛機制,美國和英國軍隊開始對阿富汗的目標進行空襲,地面部隊也在幾天內跟進。美國領導的這次被稱為“持久自由行動”(OEF,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的入侵行動,得到了當地反塔利班軍隊和27個聯盟國家軍隊的支持。12月,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垮臺,塔利班軍隊分散到阿富汗山區實行遊擊戰術,美國則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之中。其對阿富汗的佔領和戡亂持續了近20年,直到拜登總統當政,美國才在2021年從阿富汗匆匆撤軍。

2002年10月,小布希簽署了第二份授權書,該授權書允許總統以武力防禦“伊拉克構成的持續威脅”。2003年3月,以薩達姆政府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美英及聯合部隊入侵伊拉克。戰爭很快結束,2011年12月,美軍全部撤出了伊拉克。2014年12月,小布希之後的奧巴馬總統宣佈結束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美軍之後在阿富汗的非戰鬥和戰鬥行動都以“自由哨兵行動”(OFS, Operation Freedom's Sentinel )的名義進行。

9.11事件以後,打擊恐怖主義迅速成為美國安全與外交戰略的最高目標,除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之外,美國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以反恐為軸心的外交政策與實施方案,包括反恐援助方案、援助受害者方案、反恐研發方案和外交安全方案。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反恐戰爭的前線和焦點是阿富汗。因此,與阿富汗毗鄰的巴基斯坦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的地位,很快成為美國和其它西方各國決策者和政治分析家廣泛討論的話題。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反恐戰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先是,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退出阿富汗,以及後來走向解體,巴基斯坦在美國外交中的戰略地位明顯下降。且因核武器、地區安全以及民主政治方面的矛盾和分歧,美巴關係持續走低。但9.11之後,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迫切需要得到巴基斯坦的支援,駐阿美軍的供應依賴於巴基斯坦的地面和空中路線,美國也需要巴基斯坦提供的情報資源、後勤支持、軍事機場等。美國和北約駐阿部隊的武器和給養,主要是通過海運到達巴基斯坦南部卡拉奇港,然後通過巴基斯坦陸路到達阿富汗。可以說,巴基斯坦是駐阿美軍的大後方和生命線。此外,美國也需要巴基斯坦的配合,以便追捕和消滅潛入巴基斯坦的反美勢力。自2001年開戰以來,美軍無人機在巴基斯坦境內頻繁實施定點襲擊,打擊阿富汗的基地組織。

美國既將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作為美巴關係的核心,美巴兩國在阿富汗的目標卻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美國致力於建立一個和平、穩定、民主的阿富汗,因而極力維護阿富汗政府,但巴基斯坦卻與阿富汗政府矛盾重重,反而與塔利班關係密切,其戰略目標似乎是維持一個分裂的阿富汗,以期保持它對塔利班、基地組織、伊斯蘭激進分子、以及阿富汗政權的影響力,從西方獲取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說穿了,是希望鷸蚌相爭,自己收漁翁之利。因而,合作伊始,美巴兩國在反恐目標、利益訴求、物件以及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分歧。比如,美國指責巴基斯坦安全和情報部門與阿富汗塔利班暗通款曲,提供庇護和支援。美方的指責自然事出有因,阿富汗的恐怖組織對巴基斯坦的跨境滲透極其嚴重。基地組織特工和親塔利班武裝分子在巴方軍中享有“安全”待遇,因此西方普遍對巴軍方的反恐誠意乃至合作心存疑慮。

美巴雙邊關係以外,美巴各自與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也是各方考量的重要因素。比如,美國接近印度,必然引起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警惕。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下,美國計將安出?答曰,無非是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而已。美方在肯定與讚揚巴反恐努力的同時,也不斷批評巴政府對極端主義勢力的姑息和綏靖之舉,當年小布希總統的“你或者支持我們,或者反對我們”的憤激之詞,應該就是對巴基斯坦揮舞的大棒吧。

小布希之後奧巴馬執政,華盛頓的全球反恐戰略,逐漸由過去的軍事打擊為主,過渡為加強地區反恐能力建設和強化“失敗國家 ”的制度建設。2009年3月,奧巴馬政府推出“阿富巴”(Afpak,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打擊恐怖新戰略,將軍事、外交和發展綜合為一體,強調巴基斯坦是美實現阿富汗新戰略的關鍵夥伴和盟友。美國承諾將與巴在互信、互利、互敬的基礎上建立“長期夥伴關係”,支持巴民主建設和經濟發展,共同打擊恐怖主義。阿富巴新戰略的重點是巴基斯坦,穩定巴局勢,獲得巴政府的全力支持,共同反恐,是阿富巴新戰略的核心。

從此,美國的對外援助政策,日益與國家安全戰略緊密掛鉤。2009年,國會通過一項法案 -- 《加強與巴基斯坦的夥伴關係法案》(也稱為《克裡-盧格法案》,Kerry Luger Bill),授權美國政府從2010年起5年內,每年向巴基斯坦發放15億美元的非軍事援助。這個法案的誕生,標誌著美對巴援助的全面升級,民事和軍事合作被提到同一高度。其目的在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以便穩定政局,發展經濟,贏得民心,最終釜底抽薪,清除極端主義產生的溫床,取得反恐鬥爭的全面勝利。

在這樣一個波譎雲詭、風雲變幻的國際大背景下,作者作為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USAID)的外交官,被派駐巴基斯坦工作,從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前後15個月之久。期間,作者進駐伊斯蘭馬巴德的美國大使館,負責主持美國援助巴經濟發展的各項事務,直接參與計75億美元的非軍事援助款項的籌畫、制定與運作,具體專案涵蓋民主、法制、教育、經濟發展、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

作者雖非軍人,但駐外生活的艱苦和辛勞,工作的壓力和繁忙,對安全的擔憂,對親人的思念,大至家國情懷,小至一粥一飯,個中滋味,實不足與外人道也。本書以作者當年的日記為主體剪裁而成,並略加補注:目的有三:一、為當時簡略的記錄提供一點歷史背景;二、澄清原來記錄中不清楚不連貫及錯誤之處;三、循太史公及蒲留仙的先例,故事之餘,略發思古之幽情。書中寫到的美國國務院同事,駐巴使館工作人員,海軍陸戰隊士兵,以及巴當地的警衛和服務人員等,除總統、總理、國務卿、部長、將軍等公眾人物外,其餘名字一律改過,並採用單名。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晚年自嘲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作者在國務院供職凡20餘載,足跡遍及80餘國,自以為外駐巴基斯坦的經歷最堪稱一段崢嶸歲月。

踏遍寰球幾十州
巴山巴水最堪愁
個中滋味誰人解
過眼風雲看不休

巴山巴水,巴基斯坦的山山水水也。定稿之餘,作者的心情正是這樣。

書中寫到的美國國務院同事,駐巴使館工作人員,海軍陸戰隊士兵,以及巴當地的警衛和服務人員等,除總統、總理、國務卿、部長、將軍等公眾人物外,其餘名字一律改過,並採用單名。

最後,本書陳述的僅是個人觀察和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團體。書中疏漏錯訛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後記

離開巴基斯坦已經十多年了,重溫那段繁忙的生活,往事歷歷,如在目前,那時的滿腔熱情自己看了也有些感動。“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如今時過境遷,退歸園田,天大的事也不太驚心了。美國國際開發署與巴基斯坦的合作仍在繼續,我也偶爾從同事那裡知道一麟半爪的消息,詳情卻是不得而知,而且當年的同事也大部雲散世界各地,儘管有時從網上還能看到他們的行蹤。他們有的高升,有的退休,有的還在艱苦奮鬥,像我十多年前那樣。

但我仍然關注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美國的反恐戰爭。年前無事,觀看了2021年拍攝的5集紀錄片《轉捩點:9.11與反恐戰爭》(Turning Point: 9/11 and the War on Terror)。這部系列紀錄片從9.11恐怖襲擊事件講起,探討了基地組織在上世紀80年代的興起和發展,以及美國在內外採取的各種回應措施等,講解頗為詳盡。

今日新聞報導,巴基斯坦前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在迪拜的一家美國醫院去世,終年79歲。穆沙拉夫將軍2001年宣誓就任巴基斯坦總統,2008年8月被迫辭職,任職期間,他是美國的重要反恐夥伴,所以,美國軍方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穆沙拉夫死前在迪拜就醫,其實是處於流放狀態,巴基斯坦短短75年建國史上,前後出現過十幾位總統,其中四位是軍人政變起家,各領風騷三五年。

我離開巴基斯坦後發生的最重大的事件是本•拉登之死。

本•拉登之死,使美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更行詭譎,難以捉摸。美國指責巴方庇護本•拉登,並且知道他的藏身之處就在阿伯塔巴德的一所軍校附近,甚至美軍方懷疑巴基斯坦人有意將本•拉登窩藏起來,養寇自重,以作為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殘局中討價還價的籌碼。巴基斯坦方面則對此予以駁斥,並發表聲明,說美國沒有徵求巴方同意,也沒有向巴方發出預警,深入巴基斯坦領土的單邊軍事行動有損巴國主權。

或許,本•拉登死後,反恐戰爭勝利在望,美方對巴的期待不像以前那麼迫切。美巴在如何應對阿富汗局勢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分歧,兩國關係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需要重新審視。為什麼要重新審視?因為當初美國和巴基斯坦之間合作的基礎是在單極世界下奠定的,以美國作為主要全球強國。然而,隨著世界從這種單極性走向多極性,隨著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全球戰略競爭,新時代的世界格局正在我們的眼皮底下發生著重大改變。美巴雙方都必須拋開過去75年裡美巴關係一直被視為單純安全問題的視角。只有建立在可持續經濟關係、增強人類安全和彼此間的文化理解基礎上,雙邊關係才有可持續性。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還是一如既往的堅不可摧,其基礎的穩固,遠勝於美巴之間的關係。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中方就重視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並把巴基斯坦置於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進入21世紀,自胡溫時代開始,中國的歷任總理和國家主席都要出訪巴基斯坦,中巴互稱對方為“鐵杆”朋友,主張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始終相互支持。

中巴經濟走廊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 戰略構想中的樣板項目。中巴經濟走廊起點在新疆喀什,終點在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全長3000公里,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的貿易走廊,是貫通南北絲路的關鍵樞紐。中巴經濟走廊勢必會加強中國在南亞地區的地位,這也是美國與西方密切關注的話題,前不久推出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倡議(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簡稱PGII)就是這一領域的產物。

大國博弈重新洗牌,又何嘗不可能?

吳嘉 作者作品表

過眼風雲:巴基斯坦駐外日記(簡體中文版)

鴻齋書話(簡體中文版)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