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雲》而後《覆雨》,然而知識的承傳/傳承卻非線性的發/開展,而是複雜、混成,如波浪般在歷史中反覆來回運動,每朵浪花無法保持原形,且是以難以算計,無法測定的樣式千變萬化。
承傳/傳承正是知識「存活/續」──用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用語來說sur-vivre(survive/liveon)──的唯一途徑。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將知識債務(debt of knowledge)的償還轉換成對未來的責任:「債」正是「人」之「責」。前人以知識加惠我們,我們以知識的禮物(gift of knowledge)加惠後人,縱使前後的知識不盡相同
作者
張上冠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翻譯理論、跨文化研究、比較文學及英詩。現為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
目錄
自序
感謝詞
概要
復刻 翻摹:簽名、印章與翻譯
冥誕(Bir/Dea-th Day):翻譯中的生「和」死
左邊的Benjamin:管窺Fortleben/Überleben 的英譯和中譯
以「 」之名:陰性翻譯(Trans-parent Translation)
西洋鏡:「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的目的/標問題
萬花筒:「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的倫/論理問題
鑠金:以《聖經》「浪子的比喻」為例蠡測翻譯之道
林中路:翻譯政治「之外」
「背信者」:論譯者的抉擇
眾聲喧嘩︰一個翻譯理論的考量
傳統的翻譯:理雅各(James Legge)「以意逆志」的《詩經》英譯
天花亂墜:近代台灣的「國語」「運動」
給愛彌麗For Emily:詩、書信、翻譯和其他
《知識之禮》序言
橘枳之間:西方翻譯理論的「來生」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