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為何有「鹿角」?蘭花為誰而綻放?
生活中風姿各異的附生植物,
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森林的祕密。
收錄164種台灣原生附生蘭,
為至今最完整的野外觀察圖鑑。
幾乎所有附生植物皆在原生地拍攝,
沒有任何一株因為本書被破壞。
此書中每一種蘭花美麗身影,就如同身處大自然一般,帶出了作者深不可測的野外經驗、觀察與豐富的蘭花知識,展現了作者對於原生蘭花的執著與熱愛。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特聘教授 江友中
在台灣野生蘭愛好者的口中,余勝焜先生是傳奇人物。相信對於台灣野生蘭愛好者或是研究者,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李勇毅
本書特別強調個別種的植物體與花部特徵,生態與分布上的觀察紀錄,配合衆多美麗生動的圖片,希望增進大衆對野生蘭的興趣與了解,也適合蘭友靜下心來走入余勝焜所建構的附生蘭世界。
─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林讚標
徐嘉君aka找樹的人,為了量測一棵樹,重裝遠征踏遍中央山脈杳無人跡核心地帶;余勝焜aka蘭界無人不曉的余大哥,為了拍攝一朵花,視跋山涉水、樹頂攀行如家常便飯。我有幸曾與作者共同經歷野地調查種種驚險與精采時刻,深知本書照片與文字紀實背後的無盡付出,筆墨難以形容。
─林業試驗所研究助理 許天銓
由科學視角出發,從大樹房東討論到住客百態,同時也告訴我們附生植物一直都在身旁。書中許多照片的主角在這幾年已無見蹤影,更顯示出這本書的價值。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楊智凱
作者
徐嘉君徐嘉君
台灣少數研究樹冠層附生植物的學者。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目前為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以及「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主持人。著有《找樹的人:一個植物學者的東亞巨木追尋之旅》。
相關著作:《找樹的人:一個植物學者的東亞巨木追尋之旅》
余勝焜
台灣野生蘭花界的傳奇人物。從小就對植物有濃厚興趣,20餘年的野外觀察經驗,除了認識不少植物,也發現許多新種或新紀錄種,包括蘭科及非蘭科植物共10餘種。至今共記錄到近500種的蘭科植物開花影像,其中在原生地記錄到的約佔99%。
目錄
推薦序 跨越附生植物知識的鴻溝 許天銓
推薦序 拿望遠鏡遜掉了:攀上大樹公寓與附生住戶的戶口普查 楊智凱
更多推薦
作者序 聆聽一首附生植物與森林共譜的協奏曲 徐嘉君
作者序 我最大的目標,就是在原生地拍到開花照片 余勝焜
Part I : 台灣的附生植物
附生植物是什麼?可以吃嗎?
為什麼要研究台灣的附生植物?
台灣是附生植物研究的天堂
Part II: 附生植物與生活
山蘇
香草
愛玉
胡椒
豬籠草
附生鳳梨
龜背芋與它的天南星科親戚
附生蕨類
附生蘭科植物
天門冬
越橘
Part III: 到哪裡找附生植物?
東北季風吹拂區
拔地而起的石灰岩地帶
彩虹橋的故鄉
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帶
島嶼之南
公路也可以
中級山的奧義
Part IV: 台灣附生蘭選介
原生附生蘭圖鑑
附生蘭索引
序/導讀
跨越附生植物知識的鴻溝
許天銓
我們與附生植物的距離很接近,也很遙遠。
鹿角蕨,黃金葛,蝴蝶蘭,空氣鳳梨,鵝掌藤。從骨灰級的庭園草花到最新潮的文青小物,附生植物的百變形貌已然充斥於生活周遭。然而,當我們好奇它們何以擁有如此特出的形態特徵與適應能力,卻無法從瑟縮於花盆或木板內的植物們得到完整解答。鹿角蕨作為一種植物為何卻長出「鹿角」與「猴腦」?空氣鳳梨何以成為植物界的布魯斯威利(終極警探)?蘭花瑰豔珍綺的花朵,又是為誰而綻放?欲探究附生植物的生命奧祕,唯有回歸它們的原鄉,觀察伴生生物間共存共榮的景致,進而體會其安身立命於極端之境的歷程與脈絡。然而,附生植物或隱身於雲深之境,或挺拔於絕崖之巔,或攀附於巨木之梢,縱使來到了它們的棲所,往往只能痴痴仰望,難以貼近細察其生態的面貌。
現在,《台灣附生植物與它們的產地》兩位作者以無比的行動力、專注及堅持,將這片土地上附生植物的林林總總,豁然開展於讀者面前。徐嘉君aka找樹的人,為了量測一棵樹,重裝遠征踏遍中央山脈杳無人跡核心地帶;余勝焜aka蘭界無人不曉的余大哥,為了拍攝一朵花,視千里舟車勞頓、跋山涉水、樹頂攀行如家常便飯。我有幸曾與作者共同經歷野地調查種種驚險與精采時刻,深知本書照片與文字紀實背後體力、精神與時間的無盡付出,筆墨難以形容;但另一方面,在目標達成——無論是預期或非預期——的那一刻,胸口湧現的悸動更是永難忘懷,也總能成為下一次踏入山林的原動力。在此書展現的成果,相信也代表作者們苦痛與喜悅交織而成的深刻經驗與體悟。
本書最可惜之處在於篇幅限制,使余大哥僅能擷取其30載山林奔走,萬千影像蒐藏中的菁華一隅,縮限於狹小的版面框架中。即便如此,完整清晰的貼身紀實依然盡展台灣原生蘭中附生類群的豐富面貌:巨木枝梢捲瓣蘭的撩亂身世,熱帶林冠暫花蘭的驚鴻一遇,霧鎖山頭細花絨蘭的遺失美好,海之彼端姬蝴蝶蘭的美麗哀愁,紛紛躍然紙上。精采的生態照片之外,各物種棲息環境與賞花時節的詳實記載,更是往昔文獻未曾完整述及,難能可貴的第一手資料。
作者與我皆有所感:台灣野地的附生植物相正在衰退。儘管許多園藝化的附生植物具備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更多的原生類群對於棲地狀態有著嚴苛需求。也因此,它們的存在即是森林環境的健康指標,而它們的消失不僅是多樣性的減損,同時也代表氣候變遷與生態崩潰的警訊。唯一慶幸的是,它們恣意繁盛的姿態已留下了紀錄。本書不僅只是附生植物的引介與圖鑑,而是藉這群林間隱士的視角,書寫的一段台灣自然歷史。
(本文作者為林業試驗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