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情緒不僅是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受到文化和環境影響。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如何認識及定義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處理情緒。各個文化和語言也透過對情緒的定義和認識,把文化的集體意識投射給每個人,因此當我們接觸其他文化或與其他文化的人來往時,往往會發現彼此對情緒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明顯差異,因此使文化區隔又多了一層。身處在現今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世界中,我們除了需要認識其他文化之外,也需要了解各種文化在情緒方面的處理模式,讓相處和溝通更加順暢。
本書作者是文化心理學先驅,她認為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我們共同生活時產生的。在本書中,作者開啟一個嶄新的角度,希望我們不只是從一對一的情境中思考情緒這件事,還要放在更大的社會網絡中考量。藉由從外而內的角度,讀者可以理解為什麼荷蘭語語境中的自豪感無法完善地轉化為北卡羅萊納州的相同情緒,或者為什麼一個人對老闆的憤怒與對親密關係中的伴侶的憤怒不同。透過向外觀察工作、學校和家庭中的關係,可以更好地判斷我們的情緒將如何被理解,它們可能如何改變情況,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我們。
本書巧妙綜合了來自不同時間和地域的人們的原創心理學研究和故事,精采地論證承認情緒上的差異可以讓我們找到共同點,讓我們變得更人性化和謙卑。
作者
芭蒂亞.梅斯基塔Batja Mesquita
比利時魯汶大學文化與社會心理學中心情緒與動機心理學教授,研究工作大多集中於文化脈絡在情緒中扮演的基本角色。著作主題多半與情緒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適應和情緒有關。曾擔任《認知與情緒》期刊(Cognition and Emotion)和《情緒評論》期刊(Emotion Review)副總編輯,目前擔任《情緒、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和《社會與人格心理學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編輯委員會委員。荷蘭皇家人文與科學院、國際心理科學學會、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美國心理學學會、實驗社會心理學學會院士。
譯者簡介
王年愷
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肄業,譯著包括《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網路讓我們變笨?》、《戰勝愛滋》、《資訊爆炸之後》(以上由貓頭鷹出版)、《dpi 2013好玩漢字節特刊》(漢生科技出版)、《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外貿協會出版)、《深度思考》、《塗鴉學數學》(臉譜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