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上手的歷史入門書
◆讀歷史必備的第一塊敲門磚,直擊歷史學科的本質!
◆符合新課綱「探究與實作」精神,多位歷史教育工作者好評推薦!
◆清華大學歷史所張元教授、東吳大學歷史系林慈淑教授 專文推薦
◆北一女中歷史教師單兆榮 翻譯、導讀
給討厭歷史的你:令人頭痛的年表和事件可以有更有趣的學習切入點。
給喜歡歷史的你:古人和古物的故事可以有更多深入解讀的空間。
給對歷史無感的你:化資訊碎片為有用知識的思考方法,不學嗎?
打開本書你將發現:
年表不只是年表,而是人事物存在的時間座標。
史料不只是史料,而是解讀人事物的佐證。
古人不只是古人,他們可能改變千萬人的人生,並造就你的人生。
學歷史不只是學歷史,懂得與過去對話,混亂的當下可以看得更明白。
田野中的骨骸、備受爭議的國王、遠渡重洋的移民、萬人景仰的將軍……你不需要背書中的故事,當你展開屬於自己的歷史思辨之旅,你會記得他們很久很久。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歷史教師、教育工作者合力推薦——
王曉玲(樂之學苑教師)
朱珮琪(楊梅高中教師)
吳慧玲(新北市國教輔導專輔)
李金鳳(新北市中和國中教師)
李健輝(108 教科書審定委員)
杜可瑜(大直高中教師)
官明儀(樂之學苑校長)
林淑儀(新北市溪崑國中教師)
張百廷(北一女中人社班教師)
梁明慧(楊梅高中教師)
陳詩雯(111年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
彭裕峰(中山女高教師)
曾月吟(師大附中教師)
黃麗蓉(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專案教師)
劉慧蘭(新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小組教師)
戴志清(建國高中人社班導師)
簡淑浿(萬芳高中教師)
聖玲 Shan (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
Shengming Shan(愛飛揚華語文中心校長)
單健美(高雄中山高中教師)
顏百鋒(麗山國中主任)
法蘭克(外交人員,遊四方部落客)
(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
伊恩‧道森(Ian Dawson)
道森在英國為青少年兒童編寫了超過六十本書。曾是歷史教師和歷史科教師指導者,後來在校園歷史計畫中擔任了七年的計畫主持人,也在里茲的薩克雷醫學博物館當教育顧問。2003年榮獲全國教育研究員計畫頒發大學優良教學獎。
譯者
單兆榮
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人文社會資優班召集人,93年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教師會SUPER 教師。
作品:龍騰版高職世界文化教科書,史博館非洲藝術導覽手冊、台南女中百年校史。
講座:輔導團多年,分享創新教學;各界歷史與藝術講座。
退休後:走讀城市、導覽東南亞。
書寫:部落格「丹楓小筑」、FB。
目錄
推薦序:歷史課,英國這麼教 張元
推薦序:歷史思考入門書 林慈淑
譯者導讀:打破慣性思維,從實作學歷史
時間區:屬於什麼時代?
證據區:田野中的遺骸「
歷史解釋區:李察三世是邪惡的殺人凶手嗎?
「為什麼?」區:他們為什麼移民美洲?
歷史意義區:何瑞修‧納爾遜真的如此意義重大嗎?
同情的理解區:初抵英國時是什麼樣的感覺?
進步區:將歷史學得更好,是什麼意思?
附錄
序/導讀
【推薦序】歷史課,英國這麼教
清華大學歷史所教授 張 元
歷史課要怎麼教?歷史是過去的事,把課本上的事情講解得清楚明白,有關人物略作介紹,再加上有趣的小故事,得到學生喜歡,就是一門好課了吧!不錯,學生喜歡老師這麼教,當然是好的教學。
不過,今天看來,仍有缺陷,而且不只是瑕疵而已。為什麼?「歷史」是一門知識,學生學習就要對這門知識有所了解,進而得到學習的好處。我們知道知識有其結構,也有其認知方法。如果課程只是表面的講述,學生也就得不到這門知識提供的核心能力。
問題是歷史知識的結構與方法,是什麼?難道要老師把「史學方法」摘要講解嗎?當然不是。「歷史教學」或「歷史教育」是歷史這門學科中的重要領域,歷史知識的普及,不僅僅是把研究成果讓學生知悉;再說,學生也無此需要,因為與培養學生的能力無關。那麼,應該從何處做起呢?
如果對當今世界歷史教育研究情況有些了解,就知道英國學者的成績居於領先地位。我們在上個世紀末已與英國著名的李彼得(Peter J. Lee)教授有所聯係。1993年,我參加北京舉辦的歷史教學國際研討會,通過李教授的學生周孟玲小姐,認識了他與艾什比(Rosalyn Asbby)教授等英國學者。我也於1997年、2006年,邀請兩位來台參加清華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講述他們的研究成果。當然,我們熟悉歷史教育的各校老師,也都在各種研討活動推廣有關的教學方法,如「第二層次概念」(second-order concepts)的運用等。成效呢?雖不至於如同竹籃打水,也是十分有限。
何以如此?英國的教科書以及教學指導之類的書,我們能夠見到的,真是太少了,應是原因之一。單兆榮老師將英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翻譯出來,讓我們看到英國教師如何運用教科書,引領學生在一定的知識架構中,思考問題,發言討論,尋求解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沒有必要全面複製,其實也無可能,但我們知道英國老師是這麼教歷史課,就可以從中學習,用於我們的課堂上,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必然大有幫助。更希望這類的書籍可以多多譯出,供廣大的老師參考、學習,摘其精要,運用於課堂教學。
【推薦序】歷史思考入門書
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教學學會理事長 林慈淑
「歷史有什麼思考嗎?」如果你還在懷疑這點,這本小書可以給你很好的解答。「歷史思考如何教?怎麼學?」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這本小書會帶給你珍貴的提示和指引。
由單兆榮老師翻譯的《可讀、可想、可互動的啟蒙書》,個頭雖嬌小,價值卻很高。首先,這本書可說是近年來歷史教育一個重要趨勢的具現:在中學歷史課堂中,老師不能只是傳授特定的史實,還得教導學生這個學科的核心概念,培養學生「做歷史」的能力。尤其隨著AI時代的來臨,此一歷史教學訴求,不但不會減弱,只會越來越成為主流規範。
其次,108課綱上路以來,教導學生思考、閱讀、探究與實作,成了我們社會各界的共識,也是各科老師必須磨拳擦掌、努力以赴的目標,歷史科自不例外。這本書的翻譯面世,正適時回應了這樣的需求。對任何有志於教導學生歷史思考的老師,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這本書起手於「歷史是什麼?」這個貫穿全部內容的大哉問,進而揭示六個重要的歷史思考:時序、證據、歷史解釋、原因、神入、歷史意義。除了對這些大觀念的精要界定外,書中更展示了,教育者如何透過問題、資料、活動設計,帶領學生們認識與討論歷史。
當然,不是說此書無懈可擊。這本原文書大約出版於2003年,專為英格蘭的中學歷史課而寫,因此,內文中所用資料、所提問題都以英國史為例。面對跨越若干時間、空間的這本著作,讀者或會想到:六大歷史思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這些歷史核心概念,如何因應台灣學生、有效地進行教學?讀者是否更能夠理解那些概念?書中的闡釋和教學活動可以如何轉化和延伸?本書可如起點,激發你探索更多的問題,以及可能性。也正因這本書促使我們深思考量,才顯其價值。閱讀此書,讀者為的不是依樣畫葫蘆地操作,而是會帶來啟發、反思,甚至供我們論辯。
兆榮老師博學多聞,在百忙中偷空翻譯,真是難得有心。相信這本書的問世,能為我們所共同關心的歷史教育園地,注入一股清新無比的活水。
試閱
【譯者導讀】打破慣性思維,從實作學歷史
單兆榮
從開始閱讀此書,到愛上此書,最重要的歷程是,它打破我們對學習歷史的刻板印象——
「判讀」資料,而不是「記憶」資料。
如何「提問」,比「回答」更重要。
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
「探究與實作」,是學習最好的策略。
此書以歷史學的「能力指標」為架構,每一區提供讀者練習一種能力:「時間序列」「史料證據」「歷史解釋」「因果關係」「歷史意義」和「同情的理解」。最後以進步區驗收並總結「歷史是什麼?」的大圖像。
每一區涵蓋三個重要學習元素:「想一想」「歷史詞彙」「大觀念」。循序漸進的充分提問、討論、回答後,最重要的是「大觀念」,強調此區的重點——歷史是什麼?透過引導探問,甚至提供不同概念並陳,讓你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一般讀者,可以自己摸索,獨樂樂;也可以眾樂樂,組成讀書會,討論出更多有趣的可能;教學現場,老師更可以運用在各個恰當的單元,讓學生反覆思索。全書探究實作後,除了歷史思維更有深度外,趣味橫生之餘更添知識量。打破一般以為的「重視能力,必忽略知識」的刻板印象。
本書附上的參考答案,是譯者自己的想法並綜合與許多老師和學生討論後的結果,僅供參考。每一位讀者經過討論後的答案會更豐富多元,建議整區全部閱讀和做完再參考,甚至可以提供更好的建議給譯者。
一、時間區
依衣物與建築的線索判斷時代分期——這兩者是最直接的街頭意象,提醒我們歷史就在身邊,只是經常被忽略。
第一階段分別有六個時代,供讀者練習整齊配對;第二階段加入更多器物,練習多元配對,可以先自己判讀,再針對難解的部分上網搜尋關鍵線索;第三階段,提供更深度的學習,透過線索讀者可以自己推測較不熟悉的時代特徵。循序漸進,是很重要的教學設計和提問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二、證據區
提供遺骸出處和八個線索,包括創傷切割整齊的骸骨、鄰近地區的歷史戰役、史家查閱相關歷史的結果等,練習從史料推測,從線索判讀。雖然一一檢視所有資料,也不保證每一則資料是否直指某一場戰役。此區強調「謹慎」使用史料,防止「過度推論」;歷史資料的「不確定性」,正好打破我們喜歡標準答案的慣性思維。
三、歷史解釋區
透過英王李察三世是否殺了姪子們的歷史公案,練習察覺不同立場的不同看法。先從反對李察三世者的角度,尤其透過戲劇傳播深入人心者入手,讓讀者從字句中找出負面詞彙,點出其實我們閱讀的任何文章都有意無意透過形容詞影響著我們。
接著作者用簡單的提醒讓讀者練習區隔「事實」和「意見」。因為一般敘述句中,經常事實與意見混在一處,檢視要特別小心。
試舉一例說明,「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句是事實?還是意見?若以孔子評論的語氣而言,「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會像夷狄一樣被散著頭髮(漢人束髮),穿左邊開襟的衣服。所以這是個假設語氣,是他的個人意見,非事實。若再問,孔子是否說過這樣的話,恐怕還有一番討論。
書中又提供八條線索,並陳支持和反對李察是否謀殺的資料,一一辯證的過程,其實是為了進入大觀念:歷史敘述是充滿立場的歷史解釋。也提醒我們在閱讀文章時,首先要問作者是誰?目的何在?根據的資料有哪些?
讀者可以試著自己練習,閱讀各報對同一事件的報導,仔細比對,會發現遣詞用字、選取材料的差異。
還可以進行一個練習,把一開始漫畫上的李察,改用支持他的北方人民立場重新書寫,會出現有趣的對照組。英國有支持李察三世的團體,加上近年出土的史料,都成為新聞素材,因此網路上有不少討論可供參考。約瑟芬‧鐵伊所著的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就試圖以一名警探的角度破解此公案,可以對照參看。
(說明:「Richard III」一般譯為「理查三世」,本書為了區隔英國清教徒革命的「查理一世」(CharlesI),避免讀者混淆,全面翻譯成「李察三世 」。)
四、為什麼?區
本區將六個真實的移民案例,放在歷史時間軸上檢視。長達兩百年的移民史,每一波移民都有不同理由,包含革命事件、犯罪、貧窮、奴隸、探險和宗教等原因,讀者學習將複雜原因分類比對。最後,以一個案例中五位同船者的對話,精采地提醒讀者,移民原因不但因時代而異,也可能重疊多樣出現在同一批移民裡,因人而異。從此延伸,讀者還可以練習回答:現代移民與當時有何異同?移民臺灣與移民美洲又有何異同?
五、歷史意義區
以英國名將納爾遜將軍為例,探討有名和有歷史意義的差異,也就是能夠歷史留名者,是如何形塑的?由誰決定的?有沒有爭議性?
將納爾遜的故事,分段檢視,可免去冗長的閱讀;在練習做標題的過程中,學習如何進行歷史的細讀。此區提供六則示範,空出五則讓讀者練習下標題。
在「大觀念」裡,進一步探討特定人士因為對當代和未來生活有重大改變,呈現歷史留名的可能。另外還可以繼續探討,「一將功成萬骨枯」下,被忽略的戰鬥士兵,畢竟納爾遜的功業積累,不只是他的策略得宜,還需要勇猛士兵的付出。
書中亦試圖引導讀者思考名人的歷史意義,在目前網路發達人人可留名的社會,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到底要如何留名,才更具歷史意義?
六、同情的理解區
以英國殖民地牙買加移民為例,從他們的訪談中,看到不同的際遇。以同理心理解外來族群適應和被接受的困境。首先呈現船隻初抵達時,穿著整齊歡欣鼓舞的移民照片;有的曾為英國皇家空軍賣命,但不再被歡迎;有的因膚色而有不愉快的租屋經驗;有的受到歧視失業;有的覺得英國人不如牙買加人熱情;有的英語腔調被嘲笑;還有的因1958年種族騷動擔心受怕;當然也有人因演唱具異國風情的歌曲而嶄露頭角大獲成功……林林總總,移民的個人經驗折射了他們對新家園的感受。
放諸也是多元移民社會的臺灣,讀者可藉此進入移民的世界,並試圖理解他們,讓歷史也可以是學習寬容和高層次情感教育的重要場域。
七、進步區
驗收前六區塊所有的學習,檢視讀者是否透過這些探究與實作,對歷史的看法。從書中一張英王查理一世被斬首的圖片,讀者可練習整合各區學到的歷史價值,提出問題並做出解答。
大觀念中,以桌遊的形式,呈現英國史上的著名事件,讓讀者練習六區的歷史思維。不斷練習的設計,也消解眾人擔心用活動學習會讓能力有餘、知識卻不充分的疑慮。
總結
此書最引人處,是呈現歷史學特殊的爭議性,各種說法並陳,正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彰顯歷史不是過去,而是「現在與過去的不斷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