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二版):從50個課題切入,看懂歷史發展的脈絡與邏輯
 
作者: 張宏杰 
書城編號: 27315339

原價: HK$217.00
現售: HK$206.15 節省: HK$10.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日出-大雁
出版日期: 2023/10
頁數: 448
ISBN: 9786267382059

商品簡介


在世界脈絡裡,中國原來如此!

兩河流域文明刺激了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與發展;
但外來因素沒有削弱的情形下,卻反而強化了中國文化的個性?
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分別瓦解後,
歐洲和中國為何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
為什麼中國文明後發先至,卻成為不斷改朝換代的早熟國家?


透過50個主題,以世界觀點看中國王朝興衰的運作邏輯!中國從來都不是獨立發展,自產生的那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的影響。
本書在世界大背景下,聚焦歷史背後的規則,從歷史縫隙中,找出串聯古今中外發展與真相的引線,拆解歷史大問題、挖開不準確的歷史常識:
◆秦漢與羅馬之間有什麼神奇關聯?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時間,存在著規律次序?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歐洲沒有官逼民反?西方農奴的生活水準竟比中國農民高?!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輸給英國的真正原因是……
◆面子外交:對於西方的「叩門」,中國與日本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丞相」名稱的演變:不過是一場皇帝與丞相間一直在玩的同個遊戲罷了。
◆海上來的蠻夷和陸上來的哪裡不一樣?
……

世界史概念下的視角,跳脫通史與斷代史的架構,
以新的方式看懂歷史: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
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盛世與動亂的內在邏輯和外在動因。

【以核心問題為緯、以世界歷史為經】
從縱橫比較的視野深入思考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找出歷史認知盲點,從細節分析,看懂真正的歷史。短時間內建立起整體概念。

【找出歷史變動過程背後的規則】
本書沒有津津樂道於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或是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鬥,也沒有按照善惡忠奸思路的歷史軼聞,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花樣都會翻新,但本質上無非是一些歷史中規律性的重複。

藉由切入50個歷史課題,化繁為簡,以世界史的視角,提引出中國王朝的興亡邏輯與遊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

名人推薦

縱有五千年,橫有四萬里,視野越是高遠,對中國史的理解越是開闊。——馬伯庸,知名歷史暢銷書作家

十多年前,史鐵生就向我推薦過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我讀了好幾遍,還覺得不夠。這一次,張宏杰把他對歷史的理解都放在了這本書中,想法非常好,歷史的比較,更容易看得清楚;比較的歷史,更容易接近真相。——姜文 ,中國導演、演員

本書中涉及的史實,或許有些已為讀者熟知;但張宏杰在本書中的見解和觀點,肯定會引發歷史愛好者的興趣和思考。——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者

張宏杰的這本書,以核心問題為緯,以世界歷史為經,從縱橫的比較視野中得出了對中國史的深入思考,也蘊含著對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懷。——許紀霖,中國歷史學家

 

作者

張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於遼寧。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總撰稿。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低薪的盛世:從俸祿窺看中國二千年官場經濟與腐敗人性》、《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饑餓的盛世》、《張宏杰講乾隆成敗》、《千年悖論》、《坐天下很累》、《中國人的性格歷程》、《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等。

 

目錄

自序╱為什麼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第一篇╱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幾條大脈絡
第二章 夏朝為什麼出現在河南?
第三章 中國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第四章 中國文明的基本性格
第五章 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緣紐帶的擴大

第二篇╱秦始皇以前的中國
第七章 貴族文化的黃金時代
第八章 亂世的活力
第九章 戰國史就是變法史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章 秦國崛起的秘密
第十二章 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
第十三章 影響深遠的周秦之變
第十四章 孔子為什麼經常夢到周公?

第三篇╱秦漢與羅馬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秦朝
第十六章 漢代對秦代的重大升級
第十七章 秦漢與羅馬的神奇連結
第十八章 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不再統一?

第四篇╱從秦朝到清朝的歷史循環
第十九章 按下葫蘆起了瓢
第二十章 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第二十一章 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徘徊的地方政府
第二十二章 中原與草原的循環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還是漢人

第五篇╱秦以後王朝的週期性滅亡
第二十四章 關於「封建」與「郡縣」的2000年爭論
第二十五章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第二十六章 為什麼秦之後不停地治亂循環?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輕徭薄賦」
第二十八章 法定稅率與實際稅率
第二十九章 歐洲沒有「官逼民反」

第六篇╱歐洲與中國的交錯
第三十章 中國歷史循環中的突破
第三十一章 中國文明的頂峰和衰落
第三十二章 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誕生資本主義的容器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國對商人的防範
第三十五章 中國歷史上的官營傳統
第三十六章 中國古代城市與歐洲自治城市
第三十七章 統一國家和全球化的開始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現
第三十九章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第七篇╱兩個世界的撞擊
第四十章 饑餓的盛世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與鴉片戰爭
第四十二章 從財政角度看鴉片戰爭的失敗
第四十三章 「借錢」的能力與英國崛起
第四十四章 被約束的權力更強大

第八篇╱打開國門後的世界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轉型最順利的國家:日本
第四十六章 朝貢體系與中國的面子外交
第四十七章 要吞併大英帝國的緬甸
第四十八章 海上來的蠻夷和陸上來的不一樣
第四十九章 蠻夷之國實現了中國「三代」的理想
第五十章 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結語╱中國歷史的獨特性
後記
附錄╱世界與中國歷史年表

序/導讀

作者序

為什麼寫「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一》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有多重要?

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記憶。

我們都知道,記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顛三倒四,他的人生顯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善於梳理分析自己的歷史,他在現實當中就會總犯錯誤,甚至會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

但是,「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明智起來,沒那麼簡單。讀史關鍵在於方法,要善於總結和分析。記住一堆年號並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歷史的規律是件很難的事情,面臨著很多困難。

第一個是歷史資料方面的困難。

有些國家歷史分析的困難在於歷史太短,資料太少,沒什麼可歸納總結的。而中國歷史分析的困難在於太長,資料太多,總結不易。

確實,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從商代開始我們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資料最多的國家,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別的不說,整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萬字,讀起來非常困難。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人說他通讀過二十四史,你最好別信。

為什麼呢,因為二十四史是古文,裡面有今天讀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讀起來很費力。因此,假設你一天讀三千字原文,不論過年過節、颳風下雨,一天也不間斷,那麼讀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長時間?我算了一下,大約是三十六年。因此,除了少數的專業史學家(例如張舜徽),極少有人能真正通讀二十四史。

那麼除了二十四史,我們還有《資治通鑑》、《史通》、《通典》……都是大部頭的。如果你都想通讀一遍,再去歸納總結,一輩子也讀不完。

所以這是第一個困難,資料方面的困難。

第二個困難,是總結和梳理的困難。

你掌握了史料,讀了大量的史書,也不見得能從歷史當中獲得益處,相反,還可能被歷史欺騙了。

為什麼呢?因為同樣的一段歷史,不同的人可能會歸納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規律。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並不是記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為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並不是同義詞。

很多人記性很好,但是思考的邏輯性很差。例如我的一位舅媽,她的記憶力不錯,說起多年前的什麼事來都講得連枝帶葉,非常生動。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醫院,而是去找村裡的算命先生。她堅持認為人會生病都是因為「衝撞」了什麼「不潔的魂靈」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示,朝某個方向燒紙錢就能夠治好。曾經有兩次巧合,燒完紙錢後不久,她的病還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論因此更加強化,還嘲笑我關於病毒和細菌的說法是異端邪說。直到五十多歲時因為急性腎炎拖延治療而去世前,她都認為我是讀書把腦子讀壞 了。

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史料庫,然而並不見得因此就能產生最偉大的歷史學。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歷史學家們基本上是按照「善惡忠奸」這個簡單的思路,對複雜的歷史記憶進行整合。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總是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治理好,就是因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聽孔子的話。如果大家都老老實實貫徹孔孟之說,那麼堯舜之治很快會再現。而普通老百姓聽了歷代的評書、演義,得出的結論更是簡單:一切成功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忠臣的話,一切失敗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奸臣的話。所以只要「親賢臣、遠小人」,天下自然太平。這種歷史總結能力,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牆」式的治亂循環中繞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讀史需要悟性。「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並不絕對正確。學歷史不見得都能獲得智慧,有的時候獲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來說,我們普通讀者的頭腦中,其實充斥著大量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歷史常識,例如: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

「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中國古代的皇帝一樣也是世襲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學說。」

「以推翻王朝為目的的農民起義是全世界歷史共有的現象。」

「中國歷史上腐敗很嚴重,是因為皇帝們不能下狠心反貪腐。」

「歷史是直線發展的,越到後面肯定越進步。」

……

這些都是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常識。

《二》

基於讀史的困難,我決定寫一本簡單明瞭的「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它的作用,是幫助一般讀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一個整體概念。

有人問,為什麼不寫一部《中國通史》?

第一個原因,是通史的體例不利於讀者簡明地了解中國歷史大脈絡。通史字數往往比較多,例如著名的白壽彞的《中國通史》,共十二卷二十二冊,約一千四百萬字。另外一個,通史的寫法通常比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順序,一朝一朝地講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一塊一塊地像疊豆腐一樣地疊上去。往往看到後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別是現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重史實而輕史識,只注意羅列知識重點,並沒有把這些重點背後的邏輯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歷史背後的規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順序,提煉中國歷史的大脈絡。跳出具體朝代、具體人物、具體事件,聚焦歷史背後大的規律。

所以,這本書不會津津樂道於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鬥過程,還有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起和崩潰,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都花樣翻新,但本質上無非都是一些規律性的重複。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些過程背後的遊戲規則,以及這些規則是怎麼形成的。

所以打個比方,通史像是一個人的年譜,每一年都要寫。而我的「簡讀」,更像是對這個人的一些評論或者考察結果,只談幾個重點,但是希望能談深、談透。

《三》

第二個原因是,通史很難進行中外比較,或者說難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國史。

有的時候,歷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現一些整體性的規律。例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會看清楚地球是圓的。或者說,只有跳出廬山之外,你才能發現廬山的真面目。

「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不讀世界史,你無法準確地判斷中國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獨特之 處。

所以這本書要做的,是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觀察。

一般來講,中國人寫中國史,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局限於中國本身,並不去注意影響中國發展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實上,在中國史的發展進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時候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兩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對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和發展有重要的刺激作用。當然,這些外來因素並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中國的文化個性。

所以這本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分析中國與世界的相同與差異。事實上,中國歷史有很多與歐洲歷史相似的階段。例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貴族社會,與西方的「封建時代」(也就是中世紀),有著非常相似的貴族精神和遊戲規則。中國的秦漢帝國,更是與歐洲的羅馬帝國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漢帝國滅亡後的「蠻族入侵」(或者說「五胡亂華」),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當時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羅馬帝國也是在同一波「蠻族入侵」中滅亡的。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神同步」的階段,例如晚清中國面對外來侵略的反應,與東南亞的鄰國緬甸幾乎一模一樣。

當然,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更多的是本質上的不同。例如羅馬帝國雖稱帝國,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的歷史本質,導致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別滅亡後,中國和歐洲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

因此我會在這本書中對照比較在地理因素影響下的先秦和希臘文明、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清代中國與工業革命前後英國的財政能力,對比中國、日本和緬甸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的反應,這樣才能凸顯出中國歷史的獨特規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史也都會歸納總結出不同的經驗和教訓。這本書的性質是普及讀物,並非對歷史知識的均衡敘述。更重要的是,我自始至終是個「歷史愛好者」,而非「歷史學家」。因此我這本書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頗之處。但如果這本小書能刺激你更主動、更積極地思考歷史,或者說,你能把這本書當成是我手繪的中國歷史導覽圖,拿著它去漫遊,探索更深入、更廣闊的歷史,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宏杰 作者作品表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二版):從50個課題切入,看懂歷史發展的脈絡與邏輯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從50個課題切入,看懂歷史發展的脈絡與邏輯

曾國藩傳 (簡體書)

低薪的盛世:從俸祿窺看中國二千年官場經濟與腐敗人性

坐天下很累:中國式權力的八種滋味

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