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
 
作者: 戴志揚 
書城編號: 27361045

原價: HK$123.00
現售: HK$116.85 節省: HK$6.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 2023/11
頁數: 272
ISBN: 9789864063857

商品簡介


怵目驚心的新聞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網路性剝削陷阱、毒品入侵校園、打工變犯罪、少年自殺年年遞增、校園狼師的共犯結構,法律束手無策、父母椎心悔恨,與無數受了傷、甚至喪亡的年輕生命……

這是一個社會記者的近身觀察與揭露,也是一位父親關於如何愛孩子的深切省思──

 

惡意近在咫尺,隨時乘虛而入,

垂涎著涉世未深的靈魂!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親眼所見。

◆六都直轄市市長聯合推薦,17位跨界重磅推薦。強烈推薦親子共讀!

◆ 怵目驚心的新聞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網路性剝削陷阱、毒品入侵校園、打工變犯罪、少年自殺年年遞增、校園狼師的共犯結構,法律束手無策、父母椎心悔恨,與無數受了傷、甚至喪亡的年輕生命……

 

這是一個社會記者的近身觀察與揭露,也是一位父親關於如何愛孩子的深切省思──

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只有需要我們張起社會安全網,好好接住的孩子。

 

 

●「遊戲點數」誘惑,男孩受騙網路裸聊卻被側拍、勒索;戀童癖大叔假冒國中生姊姊,網路誘拐小四女童;少女遭偽裝「星探」的網友誘騙拍裸照、性剝削……案例之多,對媒體甚至已沒了報導價值。

 

●毒品入侵校園,小三生也吸毒。警政署統計三年間就有近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碰毒,黑數是五至十倍。學生販毒是一個拉一個,不加入便等著被孤立,甚至全班染毒、到酒店陪酒──學校卻隻手遮天,掩蓋真相。

 

●持槍殺手;詐欺「少年車手世代」誕生;師長變相霸凌;小學生偷竊;兒虐;家內性侵。根據衛福部二○二二年的統計,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個孩子自殺……

 

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少年犯罪率卻愈來愈高,兒少受害一件接一件……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機制是否缺漏了什麼?

身為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看過太多扎心又痛心的兒少案件,最駭人的是,這些是頻繁發生於孩子們的「日常」中。他也是愛孩子的父親,身為記者親眼所見的一切讓他焦心地思索:「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於是他寫下這本書,因為書中的真相赤裸而嚇人,卻真實存在──此刻,就在家庭裡、校園內、社會上的許多暗角發生著。

唯有我們正視及重視,才能確實地保護孩子,不再讓年輕的靈魂成為犠牲品。

 

本書特色:

●網路犯罪以倍數成長,每年都有數千名少男、少女落入陷阱,二○二○年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比二○一七年增加了三成。而另外未通報的「黑數」,至少高於正式統計的兩倍以上。

 

●衛福部及警政署、社福單位都針對觸法少年的心理狀態做過深究,發現其特徵是「已經對人無法產生同理心」。感受不到受害者的痛苦,刀棍落在別人身上,自己無關痛癢,加上在網路及多媒體環境下,習慣了暴力場面,對於肌膚痛感與血腥感到麻木。

 

● 戴志揚:與其講一些大道理,不如拉著孩子一起去理解。

「本書所舉的實際案例都是當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典型的例子,真實呈現出孩子們,如何在同儕誘惑、人際關係、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及家庭教養的漏接之下,逐漸迷失自我……我希望讓孩子充分知道、體驗害怕,這些閱讀過的社會案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邊。」

 

● 林書煒:這是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必讀之書!

「從案發現場、警局到法院,太多光怪陸離的社會刑案比八點檔還要戲劇化,尤其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案件最讓人痛心!當我們以為少年刑案大都發生在經濟弱勢及家庭結構失能的高關懷家庭時,我們更要面對,許多觸法少年的家庭並非經濟弱勢,而是來自父母疏於陪伴、關懷的雙親家庭。《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的案件是台灣眾多少年刑案的縮影。這本書非常適合家長在教養子女學習自我保護及辨別是非、安全時,可以共讀與討論。這是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必讀之書!」──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摘自推薦序)

 

● FILE 1:網路性剝削的陷阱

──當網路上溫柔的呵護,成為毀壞孩子一生的情緒勒索

看著眼前蜷曲在法庭內、全身抖動著啜泣的少女,多年來發生過的各種兒童與少年案件在我腦海如電影膠卷閃過。這裡曾上演的一段段悔恨的青春,我記得一清二楚,其中超過八成是網路Z世代下的犯罪產物……

「安安,只是關心一下,要早點睡喔。別忘了還有人在遠處守護你。」

在準備會考的沉悶中,國三少女蘿莉回應了一則IG的陌生訊息,錯誤的第一步就此踏出。她以為在網路上認識了「夢幻男友」,隨之而來卻是糾纏不去的裸照要脅噩夢……(請繼續見內文)

 

 

名人推薦

跨界重磅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六都直轄市市長聯合推薦】

侯友宜(新北市市長)

陳其邁(高雄市市長)

張善政(桃園市市長)

黃偉哲(台南市市長)

蔣萬安(台北市市長)

盧秀燕(台中市市長)

 

●【重磅推薦】

吳若權(作家、主持人)

吳淡如(作家、主持人)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沈雅琪(國小教師、專欄作家)

邢小萍(台北市古亭國小校長)

周幼偉(刑事警察局局長)

高大成(法醫)

高怡平(金鐘獎得主:最佳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明昭(警政署署長)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楊渡(作家)

楊源明(中央警察大學校長)

蔡清祥(法務部部長)

鄭弘儀(「新聞挖挖哇」主持人)

謝震武(律師、節目主持人)

 

編輯推薦

這些案件,我們的孩子都有可能遇上……
文◎寶瓶文化編輯 丁慧瑋

國三少女由母親陪同到警察局報案,女孩瑟瑟發抖,因為遇上了可能一輩子也擺不脫的夢魘:網路上裸照被散布開來的要脅。做出此威脅的是僅認識兩個多禮拜、原本對自己噓寒問暖、以為是夢幻男友,而今卻隱身消失的「網友」。女孩是一般國中生,循規蹈矩,國三生活只有考試,僅少少時間滑手機放鬆;然而這個噩夢,就從深夜在家裡、在她自己的房內,手機收到不知來自何方、不知誰傳來的陌生關懷訊息開始:「安安,只是關心一下,要早點睡喔,加油。」「有沒有多喝水?別忘了還有人在遠處守護你。」……

一名高中生和父母到警察局做筆錄。父親把帶來的大臉盆放到椅子上後,少年便直接坐進去,這個舉動引來眾人好奇地側目:這是在演哪齣?不久,從少年身上傳來一陣腥臭尿騷味,父母立刻熟練地拿出大塑膠布和大毛巾鋪到椅子上,迅速端著臉盆去廁所倒掉尿液,再速速塞回少年身下。原來他吸毒吸到膀胱萎縮,家中已不堪買紙尿布的費用,只好隨身且隨時隨地,備一個大臉盆接尿。

還有個吸毒少年是資優生,但父母期望太高、逼得過緊,他好需要喘息的出口,被接納、能容身的避風港。偶然間從朋友處接觸了搖頭丸,心想「試一次就好」,不覺間卻上癮,無法自拔……

這些讓人看著心驚膽顫的例子,皆出自《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這本書。不,應該說出自身為資深社會記者的作者戴志揚,從業近二十七年來,第一線衝向現場及深掘事實,親眼所見的各形各色不斷逼近孩子、伸向孩子的犯罪惡意。

這本書所揭露的皆是圍繞著未成年孩子發生的犯罪案件──尤其是刑案,每一件都是只要發生一次,便糾纏一生、甚至喪命的重大遺憾。

身為第四權,戴志揚素以記者之眼犀利、冷靜且客觀地報導一切;但每每遇到兒少案件,另一個「為人父」的身分只令他望之心碎:網路性剝削、網路黑幫、打工詐騙、網路霸凌、師長霸凌、校園狼師、校園毒品、少年槍手、少年自殺、學生恐怖情人……

當我們以為「只是新聞」而不在乎,別忘了書裡二十一個主題的所有故事皆為真實案件,都是發生過的事實,而沒被報導出來的甚至不可勝數,因為「太多以致沒了新聞價值」。再想下去,其他沒被發現、沒被通報的「黑數」到底有多少?

當我們篤定「我們是正常家庭,孩子怎麼可能有問題」,必須要去看見:相較於所謂的弱勢、邊緣,其實來自一般雙親健在家庭、但缺少關懷和陪伴的孩子,受害及犯案的比例更是不容忽視。

當我們說著「我家小孩很乖,都在家沒亂跑」,千萬別忘了──「網路」!如書中所述,網路犯罪從二○一四年手機邁入4G時代開始爆量,至今只有增無減。兒少性剝削被害人更在三年間增加三成之多!

在所有這些未成年案件背後,盡皆突顯了孩子背後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整個社會安全網的不足。無論受害的孩子或觸法少年,都不是別人的孩子,甚至有時也非單一個案,而是集體性地深受其害。撰寫這本書,戴志揚想疾呼的是「不要漏接任何一個孩子」。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這本書,也鄭重推薦親子、師生共讀,陪伴孩子一起來認識真相,建立危機意識。面對傷害,才能學習如何遠離傷害。

作者

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現任「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

◆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得主

 

花蓮長大的純樸孩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畢業後,踏入新聞界,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近27年。

以「台灣毒品氾濫探討」專題,獲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為此獎項有史以來,唯一以社會新聞獲頒「深度報導獎」的記者)。

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痛切寫下本書,希望毋需再以孩子們的涉險為代價,才能喚起社會的覺醒:

 

聽聞過那麼多悲慘案例,我忍不住會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經過再三思索,我覺悟到,只有用「面對」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避險最為實際。與其講一些大道理,不如拉著孩子一起去理解。

所以我陪著孩子,閱讀新聞媒體上我預先篩選過的各種社會案件,並且對於自己看過的血淋淋案例與經驗,解釋事件的前因後果,甚至帶著孩子去看事後的刑案現場,實地說明發生了什麼事。

真的不是要嚇他們,但我希望讓孩子充分知道、體驗害怕,這些閱讀過的社會案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邊。

 

◆經歷:台北市政府公關講師,內政部刑事警察局新聞顧問、警政署及移民署公關講師,行政院海洋事務委員會、海巡署、交通部、國防部、農委會公關講師,國家安全局公關講師。並且是《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目錄

目錄

 

跨界重磅推薦   008

推薦序/願少年們都青春正好,人生無恙    文◎林書煒   010

自序/不要漏接任何一個孩子,陪著他們打完人生的精采球賽   015

 

FILE 1網路性剝削的陷阱   027

──當網路上溫柔的呵護,成為毀壞孩子一生的情緒勒索

 

FILE 2 當視訊主播「看得到又吃不到」,不會痛?     041

──扭曲的價值觀,讓孩子廉價出賣靈肉,換取當「網紅」的虛榮

 

FILE 3 從裸照勒贖到性侵的「新型態網路犯罪」  053

──讓孩子警戒社會的險惡面

 

FILE 4 「網路霸凌」是隱形惡魔     065

──「鍵盤殺手」讓孩子嚴重懷疑自己,而走上絕路

 

FILE 5 在虛擬世界,什麼叫「痛」?     075

──「網路虛擬」與「現實」模糊化,正逐步侵蝕孩子的心志,將孩子推入「網路幫派」的黑洞

 

FILE 6 被當成殺人機器的「少年槍手」  087

──殘暴小殺手走上不歸路的真相

 

FILE 7 陣頭家將七彩臉譜下的迷茫青春     099

──令人生畏的街頭少年鬼殺隊,如何生成?

 

FILE 8 詐騙肆虐,「少年車手」世代的誕生     111

──詐欺集團裡,一具具殘破屍體堆疊的代價

 

FILE 9 打工詐騙的層層圈套     123 

──防不勝防之下,孩子的靈魂被吞噬

 

FILE 10 「毒品」之手,已伸入學校     133

──校園裡無聲的恐怖攻擊,連小學生也受害

 

FILE 11 全班30個女同學染毒,淪陷酒店賣身     147

──「毒品」是隨時在孩子身邊的一顆未爆彈

 

FILE 12 必須正視的「校園霸凌」  157

──霸凌帶來的內心陰影,恐是下一個引爆刑案的導火線 

 

FILE 13 校園霸凌中,「老師」的關鍵角色     169 

──是合理管教?還是刻意霸凌?

 

FILE 14 當校園的美麗風景潛藏著「大野狼」  179

──「校園性侵」,讓學校成了孩子們的煉獄 

 

FILE 15 家內性侵,最殘酷的痛     191

──「親人性暴力」之下,遭抽離靈魂而暗自哭泣的孩子

 

FILE 16 當孩子接連無聲地墜落,大人接住他們的手在哪?     201 

──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個孩子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FILE 17 「青少年偷竊」是罪?還是一種心理疾病?     213

──少年竊盜,正是開始對父母及社會發出警示訊號

 

FILE 18 自幼受虐的孩子,與他們將來的孩子     225 

──昔日傷痛不會隨時間消逝,還可能帶給下一代苦果

 

FILE 19 被殺戮終結的青春     237

──恐讓自己的生命成為廉價陪葬品

 

FILE 20 別忽視「偏心」引發的殺機     247 

──家人往往淪為家庭悲劇的犧牲品

 

FILE 21 兩小無猜的感情世界,不應透過血淚來試煉     257

──先成為好人,才能成為好的戀人

 

序/導讀

【推薦序】

願少年們都青春正好,人生無恙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與志揚兄是二十多年前電視台的同事,當時我是黨政新聞線的菜鳥,他是專跑大夜班社會新聞的「夜鶯小組」成員。

在那個有線電視百花齊放的年代,他們當年就像是新聞部裡的「精銳部隊」,靠著一台攝影機、一支麥克風、一部採訪車及敏銳的新聞嗅覺,在刀光劍影的新聞最前線衝鋒陷陣,舉凡毒品交易、幫派掃黑、應召站破獲、警匪槍戰都全程目擊,進行第一線採訪報導。

一晃眼,白駒過隙,志揚兄已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將近二十七年。從案發現場、警局到法院,太多光怪陸離的社會刑案比八點檔還要戲劇化,尤其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案件最讓人痛心!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在少子化的當代,「青少年犯罪人口率」卻逐年攀升,「詐欺」、「毒品」、「竊盜」、「妨害秩序」為最常見的犯罪類型,其中「網路犯罪」的樣態更是不斷更新!當網路與社群媒體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隨之而來的新型態犯罪幾乎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我翻閱著志揚兄一篇篇的刑案故事時,內心充滿著心痛與感慨。身為一位青少女的母親及長期關心社會議題的節目主持人,也特別想探詢少年案件背後發生的原因,及如何為這些正在涉險的孩子們提出援助與解方。

少年犯罪產生的原因複雜且多元,當少年在家庭中不能獲得身心的需求滿足時,偏差行為便可能成為「需求不滿足」的替代方式;很多少年犯罪的發生源於失能的家庭關係或結構,進而在校園同儕間逐漸發展,最後在社會中更加惡化。

志揚兄在書中將他二十多年來所聞所見的少年犯罪類型做了清楚爬梳,真實赤裸地告訴讀者,國家棟梁正在遭受侵襲,而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

 

網路性剝削的陷阱層出不窮。

誘拍裸照被勒贖、甚至遭性侵,已不是少見的單一案件。

少年車手明知是犯罪,為什麼還是一再地鋌而走險?

毒品幫派化竟已堂而皇之地進入校園,學校的防護網早已出現漏洞!

 

這些讀來如同電影情節般的故事就真切地發生在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看著這些站在懸崖邊的孩子們,一失足就可能掉落無底深淵,我們這些大人能做些什麼?該怎麼辦?

 

當我們以為少年刑案大都發生在經濟弱勢及家庭結構失能的高關懷家庭時,我們更要面對,許多觸法少年的家庭並非經濟弱勢,而是來自父母疏於陪伴、關懷的雙親家庭。

我曾經針對少年犯罪議題,訪問過少年觀護人、犯罪防治系教授、諮商心理師、少年安置機構及曾經走過年少輕狂的更生人。梳理許多悲傷故事的背後成因,大都跟「陪伴」相關,孩子在最需要被鼓勵及感受關懷的荷爾蒙噴發期,找不到歸屬感與被認同感。

印象很深刻,訪問過一位在青少年時期,因竊盜、吸毒、鬥毆而多次進出觀護所的受訪者。他說在學校被同學霸凌欺負,回家還被爸媽罵說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家中,爸媽看的永遠是他考試的分數,得不到任何稱讚,所以別人一句簡單的噓寒問暖:「喂!今天還好嗎?要不要跟我們一起玩?」就足以讓他加入幫派。

另一位受訪者則說他一出生就滿手爛牌,媽媽在酒店上班,父不詳。小時候只要他一哭鬧,媽媽就把毒品打在他身上;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觀護所及安置機構裡來來回回,後來就混幫派、當車手……

感謝的是,當我訪問這些曾經的「不良少年」時,他們都已走在正軌上。他們告訴我,因為在青春期搖搖欲墜即將跌入深淵時,幸運地竟然有人願意接住他們,竟然有人願意張開雙手,擁抱他們這些傷痕累累的「壞小孩」。

每每訪問了這樣的故事後,我都衷心祈禱著,願每個孩子在成長年歲裡都能無恙,都能好好長大!

 

這本《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的案件是台灣眾多少年刑案的縮影。這本書不僅是一位資深社會記者,透過一件件社會刑案帶我們洞視少年案件背後的真相;更是一位父親對於少年犯罪問題的直面對決與迫切關心。

這本書非常適合家長在教養子女學習自我保護及辨別是非安全時,可以共讀與討論。這是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必讀之書!

 

願青春正好的少年們,人生無恙,未來無恙。

 

【自序】

不要漏接任何一個孩子,

陪著他們打完人生的精采球賽

 

採訪社會新聞近二十七年,不管多慘烈的災難、意外及刑案現場,我絕對都搶進第一線,唯獨有兩次,我實在不忍面對案發現場,而拜託沒有小孩的同事前往採訪:一次是二○一五年,北投某國小三年級女童在校內的廁所遭割頸身亡;一次是隔年,內湖發生駭人的「小燈泡」在街頭遭隨機斷頭事件。

為什麼這兩次不去現場?因為那時我的兒子、女兒就和這兩個小孩的年紀差不多。

 

大多數人對社會記者的印象,就是在警察與黑道、屍體與裸體、酒店與賭場中打滾的人,這點我無法否認,這是社會線記者每天必須攪和與「交陪」的一面。但我也必須嚴正反駁,這真的只是工作中的一環。在媒體這行,尤其跑社會新聞,沒有人願意每天睜眼就是面對罪犯與屍體,筆下整天寫犯罪和意外、災難等社會黑暗的一面。

其實社會記者的工作內容與警消、司法人員並無二致,差別在一個是在執行國家法律,一個是在記錄報導。

二十七年來,台灣社會發生的重大社會案件、天災人禍,我無役不與,遇過眾多生命在社會各角落、以不同的方式殞落,面對無數加害人與被害人及家屬留下的眼淚。每個案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有的單純,也有不少糾葛如麻,多年來,讓我產生了「我是誰?我到底在做什麼?」的虛幻感。久了,內心的感情也漸漸麻木。

但是從我的兩個小孩陸續出生後,看似無血無淚的情感突然恢復生機,而且更有感觸。我開始真實地體驗到,不是只有我的小孩才是寶,每一個小孩都是我們的寶。而喚醒我的正是在狀況日益嚴重的兒少案件中,家長的眼淚與悔恨,以及孩子賠上的一生和稚嫩生命。

 

會寫這本書,一來是因為我在無數的兒少犯罪案件中發現,儘管我們很努力地替孩子築起隔離犯罪的那道牆,但是社會整體無法創造讓孩子想留在原有環境的動力,反而逼著他們急著翻牆去探索另一面充滿危機的未知環境。例如書中的「校園毒品」、「少年槍手」、「陣頭家將」、「少年自殺」、「學生恐怖情人」等篇章中,顯現出被「貼標籤」、「區隔化」,往往是造成孩子自我放棄的重要開端。

在少子化狀況愈來愈嚴重的今天,各種兒少犯罪率卻愈來愈高。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機制是否缺漏了什麼?

台灣的犯罪環境與犯罪的年齡層,近年來大幅改變。過去我不怕在街頭打殺的黑道兄弟,因為和他們還可以有「交往與對談的空間」,自己不會受到危害。但是當發現在警局見到的犯罪主角,從原本多為幫派的凶神惡煞,近年來卻愈來愈多是失神又無助的青少年,讓我驚覺整個社會的犯罪模式已產生巨變!不僅犯罪模式變得更多樣化,「犯罪年齡層」也愈來愈低,兒少誤入歧途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面對眾多未成年的觸法少年眼神中的冷漠殺氣,有時他們犯案甚至毫無緣由,讓我感到不寒而慄,因而更想去了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變了?原因出在哪裡?

 

此外,讓我感到內心最痛的是每年的各類刑案中,大量無辜受害的兒童與少年們。這些孩子本身和犯罪毫不相干,但是他們受到傷害,一輩子在內心與身體上受創,或許抑鬱一生,更可能因此失去生命。而大部分時候,他們流下的眼淚,我們甚至來不及看見。

隨著社會、科技急速發展,價值觀大幅改變,犯罪手法與樣態也愈來愈多元,造成社會處處都是險境,各種無預警或是有計畫性的犯罪,無時無刻不環繞在每個孩子周邊,稍有閃失,可能就會造成傷害。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讓外界深入了解這些環繞在孩子身邊的陷阱,認清誘騙手法與真實運作型態,我特別在書中點出時下兒童及青少年最容易陷入的、隱藏在身旁的陷阱,包括網路世代最常見的「網路性剝削」、「網路新型態犯罪」、「虛擬幫派」、「打工詐騙」、「網路霸凌」等,並解析新式犯罪手法,讓所有人知悉這些犯罪者在暗處玩著何種把戲。

陷阱不只存在於社會。傷害最大的是,有時孩子連最基本的生存權與生活安全都不可得;最親近的父母與師長,甚至可能傷他們最重。而且這些受害孩子的數目,還遠遠高出觸法者。在「師長霸凌」、「校園狼師」、「家內性侵」、「虐兒」、「家長偏心」等章節中,期望透過揭露無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被迫性」的危害,揪出整個社會安全網的疏漏,喚起大家更重視這些難以發覺、卻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危險因子。

本書所舉的實際案例都是當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典型的例子,真實呈現出孩子們,如何在同儕誘惑、人際關係、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及家庭教養的漏接之下,逐漸迷失自我。

儘管無法否認孩子落入犯罪陷阱有極大程度是受到社會環境及同儕影響,但我也要直言,我們大人難辭其咎。孩子缺乏正向的學習對象,便只能被迫接受外界灌輸的各種資訊而奉為圭臬,很容易會偏離軌道。

而一旦案件發生,孩子和父母都傷得一樣重,尤其內心的傷痕更可能糾纏雙方一輩子。

 

在第一線報導了眾多兒少犯罪或受害的新聞,對我產生極大的衝擊。當友人問:「你要怎麼教養你家兩個小孩?有沒有設定方向,未來有沒有什麼期待?」我的回答是:「小孩以後不犯法、不坐牢,未來養得活自己和家人就好。」

因為害怕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稍微出現閃失,將失去他們而自責一輩子,因此我決定以「回歸人性」為目標教育小孩。

為了讓對父母的正面印象深植在兩個小孩腦海中,十二年前,我開始了風雨無阻、每日清晨都到校的長期導護志工服務,陪伴學生們安全上學。我告訴自己,絕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外界的因素受到傷害。

由於希望讓孩子從小體會來自家庭、學校的愛與關懷,我提倡建立親密的家庭與親子關係,聯繫孩子的一些同學及家長們,固定舉辦親子戶外活動。

我並將平日所見的犯罪現況與親子教育結合,在校園中宣導如何預防犯罪,後來乾脆寫起親子專欄文章,完全顛覆了大眾對於社會線記者的刻板印象。長期下來,如此「正向」的作為,讓同業戲稱我是「不務正業的社會記者」。

 

在這個功利主義為重的社會,我們很少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也吝於誇獎孩子,甚至不允許他們犯下一絲小錯。不但如此,有的大人還會火上加油,擴大解釋及檢視,四處削減孩子的自信及對大人的信任感。

教育界將「因材施教」奉為圭臬,認為對孩子的培育應該適性、適才。但儘管教育方法及模式都愈來愈進步,「因材施教」卻似乎仍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

許多家長自栩為「說教、阻擋、盯梢、築保護網」的箇中高手,然而這也表示與孩子之間,缺少「身教、溝通、陪伴與引領」。

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道德學家山謬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曾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透過本書的各類觸法少年之口,其實可以看到,孩子們對家庭和學校的怨懟,讓他們開始失去自信、否定自我,最後沉淪。廣義來說,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是防治犯罪的最基礎源頭,因此我認為也可以這麼說:「沒有不想被愛的孩子,只有疏離的家長。」

 

觀念不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要成功減少青少年犯罪,需要從整體的家庭、學校及社會機制先改變,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思量何種方式才能有效地從基本面,協助各方從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既有窠臼中跳脫出來,以「孩子的心理」當成出發點,帶領他們看見人生的彩虹。

 

身為社會記者,在最黑暗的社會中餬口求生存,我窮到只剩下豐富、精采的人生經驗與積極、樂觀的價值觀,能夠留給孩子。

我想,當孩子看世事的價值觀念對了,他們的人生也就對了,我絲毫不必再擔憂。

 

 

試閱

【 FILE1:網路性剝削的陷阱 】(節錄)
──當網路上溫柔的呵護,成為毀壞孩子一生的情緒勒索

網路犯罪以倍數成長,每年都有數千名少男、少女落入陷阱,二○二○年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比二○一七年增加了三成。而另外未通報的「黑數」,至少高於正式統計的兩倍以上。

● 網路犯罪下,追悔不及的青春
看著眼前蜷曲在法庭內、全身抖動著啜泣的少女,多年來發生過的各種兒童與少年案件在我腦海如電影膠卷閃過……
這裡曾上演的一段段悔恨的青春,我記得一清二楚,其中超過八成是網路Z世代下的犯罪產物。
無論孩子是鋼鐵般叛逆或柔弱如絲的內向,當坐上證人席那一刻,面對無暇理解他們內心世界與背後故事的司法官,年輕的受害者必須逼自己重複地敘述那段不想回憶的經歷,或是低頭啜泣,或是撕裂身體般大聲哭號,甚至有不少人情緒崩潰,必須長期接受身心科治療。

#當少女「蘿莉」在網路上,遇見「夢幻男友」
四月下旬,正值國中會考前夕,我一如往常地走進警局,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映入我的新聞眼,多年來已讓我幾乎無所感──滿臉稚嫩的國中少女與母親相對無語地坐在警局內,外面超過三十度的火熱高溫,卻無法融化偵查隊辦公室內,母女關係的冰點。
媽媽帶女兒上警局,是因這位少女蘿莉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夢幻男友」,但隨之而來卻是糾纏不去的噩夢……

#陌生網友:來自未知世界、目的不明的暖訊
蘿莉的交友圈只有班上同學與部分小學同學,但準備會考是如此沉悶、無趣,剩下一個多月的考試前夕,別說有朋友陪著聊天,偶爾能在僅有的休息時刻滑滑IG就是一種恩賜。
某天晚上,蘿莉的IG收到一個大頭貼酷似韓星的男生傳訊息敲她:「安安,只是關心一下,要早點睡喔,加油。」「有沒有多喝水?別忘了還有人在遠處守護你。」
來自未知世界、目的不明的暖訊,持續了一個星期。蘿莉的好奇心被深掘出來,她開始覺得不管認不認識對方,就算是不會碰面的網友,給個簡單回應也是一種禮貌。於是她回了:「謝謝。你也在準備考試?一起加油。」
錯誤的第一步就此踏出。有了第一次交談,話匣子再也停不下來。
在無限想像的網路世界,兩人愉悅交心地當了不到一個星期的密友,蘿莉的心頭完全被呵護的幸福感淹沒,並且和對方約好了考完後要見面,正式交往。

#情緒勒索:一邊恐嚇要斷絕關係,一邊苦苦哀求示愛
距離會考時間愈來愈近了,她跟對方說:「要考試了,我有點緊張。我們考完聊,最後一節出教室就敲你。」
原本期待收到對方體貼的回應,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如利刃刺入心房的激烈話語:「你想分手了嗎?你是不是在玩弄我的感情?」「你不愛我嗎?愛我的話,現在就給我你的裸照。」「你現在給我,我就不會生氣……」
不斷傳來的訊息讓蘿莉震驚得全身顫抖,腦中一片空白,好一段時間只能反射似的重複自問:「怎麼了?他為什麼生氣?我好像得罪他了?會不會以後他就不理我了?」
接著對方更瘋狂地展開連番情緒勒索:「你跟我是男女朋友了,所以給我照片吧,可以的。我愛你。」「我會永遠愛你,我們會結婚的,不能這樣離開我。」
蘿莉六神無主,對方更緊追地要求:「我是希望想你的時候可以看你的全身照片。」「看著照片,就像和你牽手、抱抱、接吻、做愛……」「你跟我是男女朋友了,我愛你。求你拍一張就好,下次見面時,我會當著你的面刪掉照片。」
在「男友」不斷哀求加恐嚇要斷絕關係下,蘿莉努力地說服自己:「反正考完後,他就會刪掉照片。他不會害我……」
她褪下衣物,對著鏡子拍下一張張青春肉體,許願終身似的完成這場離譜的儀式。

#噩夢降臨:哪一天會爆發?
人生的噩夢卻是從按下傳送鍵開始──「男友」開始奪命連環叩地需索她的裸照。而最後真正擊潰蘿莉的關鍵句子如魔獸般現身:「今天如果不傳裸照,明天你就會變成學校的風雲人物。」她瞬間從天堂跌入地獄,滿腦子想的都是同學們對她的訕笑、消遣與輕視。
母親發現女兒失了魂似的神情,敏感地追問,結果得知這個最令人恐懼的狀況,最後只能無助地帶著孩子上警局求助。
那位夢幻男網友,果真如夢幻般杳無音訊。少女的未來,將被這原以為浪漫的惡果糾纏,背負著「哪一天會爆發」的重擔。

●「網路獵童」,許多男生受騙裸聊
隨著網路使用年齡層下降,「網路獵童」的花招百出。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分類,加害者利用「花言巧語哄騙」、「遊戲點數誘惑」、「寄送交友訊息」、「釣魚廣告」等四類為大宗,受害者都在對方冒用假身分及帳號下,傳送自己的私密照片而遭受威脅。被害的對象遍布各個年齡層,也並非只有女性受害,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及男童占比更達到四分之一。
尤其是小男生著迷的「網路遊戲」中可增加功力的寶物,更成了不法誘惑的最佳工具。一名職業軍人就專門在臉書上,針對疑似少年的對象隨機加入好友,接著透過聊天,篩選出有玩網路遊戲的少年與男童,積極提出可用「裸照交換遊戲幣」的方式,要求男童自拍、視訊裸露私密處傳給他觀賞。
有二十個國小男童為了賺取遊戲幣,不惜私下拍攝私密照,甚至與他視訊裸聊。未料卻遭這個軍人擷取畫面後,用來威脅外出見面,最後有四名男童慘遭侵害,其餘的受害者則被拍下更多照片。

● 警覺孩子與「幕後鍵盤手」的互動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二○二○年,兒少性剝削被害人通報有一千六百九十六件、一千六百九十一人,比二○一七年的一千零六十人增加了三成,其中,「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物品」有一千三百三十三件、「散布私密影像供人觀覽」四十四件,兩者合計占比高達81.19%。
這還不包括未通報的「黑數」。警方以經驗分析,黑數至少高於正式統計的兩倍以上。
近年來,網路犯罪幾近以倍數成長,每年都有數千名少男、少女落入陷阱。網路犯罪的手法愈來愈多變,受害者的年齡層也愈來愈低。

#網路「蘿莉控」,國小二年級也受害
國內目前最大宗的一起少女遭網路性剝削,且受害人數最多、平均年齡最低的案例,是二○一四年至二○一七年間,一名國內最高學府醫學院的準碩士,在網路上利用張貼他人照片、冒稱女性等假身分的方式,透過LINE、BeeTalk、臉書的假帳號,引誘少女及未滿十四歲的女童,彼此互換裸露私密照,並將照片散布在各大網路論壇上供人觀看。
這名準碩士高材生,對國中女生以帥哥照片為誘因,冒稱是學長,偽裝「大哥哥照顧小妹妹」般噓寒問暖,使目標鬆懈心防,進一步產生崇拜或愛慕情愫後,彼此以「老公」、「老婆」互稱,並命令對方拍攝裸露照片及影片。
光是警方查出身分的受害者就超過一百二十位,最小的只有國小二年級,但最後僅有八十一名受害者願意出面揭發惡行。

● 從網友身上,孩子獲得現實缺乏的認同、稱讚、關心與情感共鳴
孩子是怎麼想的?大多數孩子,只覺得網路的那一端是好人,會用言語安慰、照顧自己,所以想回報對方的善意,而想辦法依對方的要求,表現自己對友情的忠誠。
這項錯誤認知相當恐怖。犯罪者有話術、有技巧、有途徑,但是對孩子來說,只認為:「他們不是網友,是我的好友。」
孩子們何以會信賴完全陌生的那一端,對於對方言聽計從?原因就在網路那一端,提供了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認同、稱讚、關心與情感共鳴。
當網路加害者無所不用其極地提供孩子想要的一切、安撫孩子的心,以此當成誘餌,讓他們開始全然地信賴……孩子身旁的我們做了什麼呢?
我們常常說,孩子長大、翅膀硬了,父母的話也不聽了。但讓我們自我檢視:是否自己對孩子的認同、關心與稱讚,乃至於親密的擁抱,隨著他們長大而逐漸減少,甚至讓手機成為「父母陪伴的替代品」?
孩子們對於現實中的關係無法滿足,於是轉而對網路世界敞開心房並產生依賴,慣於躲進房間,打開電腦、抄起手機,在虛擬世界中,結交不知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的網友。
加害者透過精心設計、極度虛情假意的慰問文字,完全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使得他們澈底地沉浸其中,從中取暖,最後淪為網路犯罪的受害者……想到這裡,我不禁寒毛直豎,頭皮發麻。

其實,再多的網路防護機制都只是制度上的防線。
不要讓孩子內心失守,靠的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時能讓他們感受到重視、傾聽與獲得共鳴的那顆「溫暖父母心」。

2023年11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中國小說史略

茶經(外三種)

關口真優的袖珍黏土菓子工坊:繽紛又甜蜜!超擬真夢幻點心世界

天堂秘廚——揭開52道料理職人的獨家原創秘笈

逆行人生:從命中注定的輸家到財富自由的贏家!七個步驟獲得不平凡的人生!

神奇柑仔店13~16+大圖鑑典藏版套書(限量贈送神奇柑仔店藏書袋)

科學的假象:造假、偏見、疏忽與炒作,如何阻礙我們追尋事實

地球2.0淨零革命:氣候緊急時代的永續之路:綠色經濟.韌性調適

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

鬼市傳說三部曲套書(共三冊):跟鬼交易+請鬼拿藥+與鬼同行

清晨的日光

我有霸總光環【第二部】攻城為下【上下套書】

我有霸總光環【第二部】攻城為下(下)

我有霸總光環【第二部】攻城為下(上)

競爭力變現:喜馬拉雅最具影響力大腕,告訴你成功不用反人性,一次把事情做對,就能少奮鬥10年

人類圖,你與自我和解的開始:結合閘門解析,最完整的36條通道全書,理解你的生命特質【隨書附贈「開運一整年.年曆海報」】

腸躁症超圖解:腸道愛生氣,都是因為它?這樣做,自然揮別惱人腸敏感,從心到身找回健康人生

日本料理為什麼好吃?從食材到廚房,176個有趣的美味科學Q&A

時時刻刻微養生(元氣新書封.暢銷健康版):陳月卿30年養生全精華,打造身心全方位自癒地圖

旺卡先生在哪裡?巧克力冒險工廠+找找看遊戲書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