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紐約客》2022年度好書
德國電影大師荷索備受讚譽的首部小說
走進殘留日本兵小野田寬郎的一萬個叢林夜……
「對於宇宙、對於人民的命運、對於戰爭的進程而言,小野田的戰爭毫無意義。小野田的戰爭,是想像而出的虛無與夢境融合而成的;不過,小野田的戰爭就這樣從虛無中誕生,是一樁從永恆奪來的了不起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畫下句點,但直到1974年日本軍官小野田寬郎走出菲律賓盧邦島的叢林之前,他的戰爭都未曾止息。
小野田在原始叢林裡打了29年的游擊戰。一開始他還和其他日本兵並肩作戰;末了,只剩他一人孤軍奮鬥,對抗冷酷無情的大自然與自己的心魔。無論是天空中閃耀的新型衛星,抑或是贓物收音機傳來的隻字片語,小野田所搜集的各種反映世界變化的細微線索,都只是強化了自己「絕不投降」的信念。
1997年,德國傳奇導演韋納.荷索因緣際會結識小野田寬郎,與他多次長談,從而寫出這部講述小野田經歷的小說。他以半紀實半虛構的手法,如詩如夢的文字,編織出小野田超現實且悲愴的叢林萬夜,也反思戰爭的荒謬和人類存在的意義。
本書特色
★德國狂人導演荷索與躲藏叢林29年的日本兵小野田寬郎,兩個世界上最瘋狂執著的人的相遇,會迸出怎樣精彩的火花?答案就在本書的文字裡。
★荷索不僅是世界級名導,文字創作功力也備受肯定,這本小說處女作在西方好評如潮,粉絲不可錯過!
★本書走進殘留日本兵小野田寬郎的內心世界,對戰爭和人性提出深層省思。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廖偉棠|詩人、作家
夢寐推薦
瓦 力|《瓦力唱片行》作者
孫得欽|詩人
黃以曦|影評人、作家
黃建業|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兼任副教授
詹正德|影評人
鴻 鴻|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按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讚譽
「一部精彩的小說處女作。」──《紐約客》(The New Yorker)
「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巧妙地探索了時間與戰爭的本質。」──《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
「太美了……沒有其他人能寫出《半夢半醒的世界》。它是純粹的荷索。」──《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半夢半醒的世界》……非常電影化;事實上,當你閱讀時,感覺就像在看一部荷索腦海中播放的電影。」──《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一個悲劇素材,給了荷索無窮機遇,表達文明的脆弱性與現實的可塑性。《半夢半醒的世界》用字簡練,毫無贅言,卻湧現出豐富的生命力。」──馬帝亞斯.約丹(Matthias Jordan),《文化新聞》(Kulturnews)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由一位不平凡的人描寫另一位不平凡的人;同時也是一本反對任何戰爭之意義的著作。」──艾兒克.海登萊希(Elke Heidenreich),《科隆市報》(Kölner Stadtanzeiger)
「韋納.荷索不僅是電影大師,也是文字大師。」──薩洛梅.邁爾(Salomé Meier),瑞士國家電台(SRF2 Kultur)
「韋納.荷索是才華洋溢的說書人。」──尤利安.徐特(Julian Schütt),瑞士國家電台(SRF2 Kultur)
「現在能給韋納.荷索最好的建議就是:寫、寫、寫……。他的仰慕者會很感謝他的。」──格歐葛.竇曹爾(Georg Dotzauer),《每日鏡報》(Tagesspiegel)
「韋納.荷索希望在電影和書中展示的內容,只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呈現,而這樣的企圖難得在本書中發揮到極致。」──尼可拉斯.佛洛德(Nicolas Freund),《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精心周密的刻畫……詩意盎然的細節,使得閱讀荷索這本小書成了豐富的體驗。《半夢半醒的世界》不僅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戰爭故事,一個不可思議的存活事件,更探討了存在的界線。希望荷索能夠創作更多的書。」──克里斯多夫.胡柏(Christoph Huber),《新聞報》(Die Presse)
「本書可說濃縮了荷索的藝術與技藝。」──克努特.寇德森(Knut Cordsen),巴伐利亞廣播電台文化舞台(BR Kulturbühne)
作者
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德國新浪潮電影大師。1942年出生於慕尼黑,目前住在洛杉磯。他的傳奇電影作品如《天譴》(Aguirre, der Zorn Gottes)、《吸血鬼》(Nosferatu)、《陸上行舟》(Fitzcarraldo)、《灰熊人》(Grizzly Man)、《荷索之3D秘境夢遊》(Höhle der vergessenen Träume)和《我的魔鬼》(Mein liebster Feind),皆獲得各大重要獎項肯定。著有《冰雪紀行》(Vom Gehen im Eis,1978年)、《無用者的征服》(Die Eroberung des Nutzlosen,2004年,暫譯),以及回憶錄《賈斯伯荷西之謎》(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等書。
譯者簡介
管中琪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目錄
推薦序 時間消泯處,世界平行生/廖偉棠
盧邦島,叢林小徑: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日
盧邦島,和歌山支流: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盧邦島機場:一九四四年十二月
盧邦島:一九四五年一月
盧邦島,蒂利克:一九四五年一月
盧邦島,原始森林:一九四五年一月底
盧邦島:一九四五年二月
盧邦島,蒂利克近郊:一九四五年二月底
盧邦島,盧克眺望點:一九四五年十月
盧邦島,叢林,和歌山支流:一九四五年十一月
盧邦島,原始森林,蛇山:一九四五年十二月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四五年底
稻田,盧邦島北部平原:一九四六年初
盧邦島:雨季,一九五四年
盧邦島,原始森林邊界:一九五四年
盧邦島,西海岸: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盧克附近低地: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南岸: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七一年
盧邦島,原始森林小徑: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九日
盧邦島:一九七二年底開始
盧邦島,和歌山支流:一九七四年三月九日,早上八點
盧邦島,五百山丘:一九七四年三月九日,上午十點半
序/導讀
推薦序
時間消泯處,世界平行生
廖偉棠(詩人、作家)
對於荷索,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看了他那麼多部電影,才在《流浪者》(Nomad: In the Footsteps of Bruce Chatwin)得知他還是一個背包登山客;前年剛剛讀到他的詩,現在又讀到他的小說,電影導演跨界的不少,難得的是在各方面都做到極致,幾乎讓人忘記他的老本行。
而最關鍵的是:這無數個荷索會合而為一,成就這個獨一無二的自由又孤清的靈魂。這個靈魂在蒼茫荒野上遊蕩,尋找和自己一樣的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羈絆者,彷彿尋找自己的影子投射。他在《冰雪紀行》(Vom Gehen im Eis : München-Paris)裡找到過詩人荷爾德林(和他一樣徒步穿越黑森林的瘋子),在《流浪者》找到旅行家、作家布魯斯.查特文,在電影《藍星人懷鄉曲》(The Wild Blue Yonder)裡虛構了很多相信自己是外星人的夢想家……這次,他找到一個更為複雜、更具爭議性的影子: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名投降的日軍小野田寬郎。
電影學者薩洛蒙.波拉厄(Salomon Prawer)提出過一說法:在荷索的電影世界裡存在著兩類人,「一種是局外人,他們所處的社會,永遠都不會給予他們家的感覺,甚至到頭了還要毀了他們;另一種則是叛逆者,他們借助暴力手段,想要獲得生活拒絕給予他們的東西,結果同樣以失敗而告終。」小野田寬郎可能兩者兼有,但是二次大戰給他提供了一個舞台,讓他贏得某種虛幻的勝利,而荷索這部小說《半夢半醒的世界》則嘗試提醒我們在失敗與勝利的二分之外,其實還有另外的確認一個人的存在的方式。勉強名之,曰:夢。
當浮生若夢之際,夢反而成了淪陷者抓住的唯一真實。二戰的最後一顆棋子,因此能在歷史的外圍載浮載沉。他的隱匿和全世界對他的尋找、勸降,構成一個超越戰爭的遊戲,甚至儀式。
另一位研究荷索的學者阿莫斯.沃格爾(Amos Vogel)聲稱荷索的主角們是一群存在於電影中的「聖愚」,這種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乎,他們更有可能抵達通往更深層真相的各種源頭。相比我們,這種人會更接近那些源頭,儘管他們並不一定全都具有抵達這些源頭的能力。」那麼日本聖愚小野田寬郎接近的、或無意昭示的真相是什麼?也許是:戰爭作為一種儀式的巨大荒謬感。
「對於宇宙、對於人民的命運、對於戰爭的進程而言,小野田的戰爭毫無意義。小野田的戰爭,是想像而出的虛無與夢境融合而成的;不過,小野田的戰爭就這樣從虛無中誕生,是一樁從永恆奪來的了不起的事件。」荷索講得很清楚了,他的文字製造出與之呼應的感覺:就在小野田身上停滯了的時間與我們世界前行的時間相遇的瞬間,因為主視角來自前者,讓我們得以反思我們的進步──從功利角度,這是小野田對於非軍國主義者、非戰爭親歷者的我們唯一的意義。
荷索不無調侃地從小野田的角度看我們的世界,頗有《帕帕拉吉》裡虛構的薩摩亞酋長杜亞比看待所謂的文明人「帕帕拉吉」時的辛辣。比如說當小野田撿到一張報紙,他狐疑地認為是偽造的,因為「除了頭版之外,幾乎有一半的可用版面全是廣告。但是,報紙給予廣告的篇幅,一般不會超過百分之二或者百分之三。沒人有能力購買所有產品,完全是不可能的。」這種對消費社會的反諷,深陷其中的我們反而是想不到的。
還有因為不信任勸降者的舉措,小野田他們從目睹的世界變化,拼湊出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時局圖,可以說是一種簡陋的「架空歷史式寫作」,諸如「印度脫離英國獨立,西伯利亞從俄羅斯分裂出來,兩國如今和日本結合成強力同盟,對抗美國」此類,也為我們對目前這個「理所當然」的世界權力劃分,多了一絲質疑。
不過「蟬,不在乎什麼是戰爭、什麼是和平,戰爭如何命名、又是由誰賦予名稱。牠們再度揚起更加高亢的單調鳴叫,現在這是牠們的戰爭,但或許也是和平協議,我們對此所知甚少。明月。拂曉的曙光照得月亮越發蒼白,一顆不具深刻意涵的星體,早在人類存在以前,便已如此。」這才是超越小野田,荷索在意的事物。在一個日本皇軍的儀式感之外,這蒼蒼莽莽生長的菲律賓叢林世界,是這本書最詩意的部分。因其超然漠然,倒為作為殺戮機器的小野田帶來唯一的慰藉,也為冷眼觀看荒誕劇的我們帶來慰藉。
但無論我們被「精彩」史實吸引還是被詩意慰藉,都不要忘記了荷索的電影工作者的身分。我看到本書最重要的一次反思,恰好跟電影有關,在一次小野田拔刀禦敵之後,他有這樣的自省:「我持刀進攻彷彿像電影,我是扮演武士的演員。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這場戰爭如今有些不同了,展現英雄行徑不是我們的任務。我們必須隱身,必須欺敵,必須有覺悟做出不光彩的事情,心中卻不忘保持武士的榮耀。」──這裡是帶有荷索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敏感的──從電影的虛妄性出發,指向人性虛榮的虛妄性,小野田的沉思只對了前一半:殘兵小野田在扮演絕代武士小野田;他的「覺悟」卻顯示出他無力出離武士道的奴性一面。
正是這些反思,讓我相信假如日後荷索把《半夢半醒的世界》拍成電影的話,不會像阿瑟.哈拉里(Arthur Harari)的電影《一萬個叢林夜》(Onoda: 10,000 Nights in the Jungle)那麼曖昧。雖然兩者都可能因為忽略小野田的對立面:那些菲律賓農民的視角,而受到批判。但荷索的文學功底,讓他找到了胡安.魯爾富《佩德羅.巴拉莫》(Pedro Paramo)的悲愴和波赫士《小徑交叉的花園》的神秘主義,一再通過詩性文字讓小野田寬郎脫離軍國主義現實的泥沼,也脫離大眾媒體對他的審美化拔高。
「我們以為活在當下,但當下不可能存在。我走路,我活著,我作戰呢?他倒退著走誤導敵人的那些路又是什麼?即使是倒退走的步伐,一樣是邁向未來。」這樣高度哲思性的思維,和真正進入夢世界時的頓悟絕不相悖,荷索尋找小野田,最終尋找到的,除了我們的我執,還有刻在另一個士兵、導演小津安二郎墓碑上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