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摶秋全集套書(一套12冊)
 
作者: 林摶秋 
書城編號: 27409291

原價: HK$2329.00
現售: HK$2212.55 節省: HK$116.4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書林
出版日期: 2023/12
頁數: 5008
ISBN: 9786267193488

商品簡介


「我拍臺語片純粹是為了爭一口氣,不是為著有什麼名跟利。想說就養成我們臺灣人自己會做臺灣電影,我的任務就是到這裡。」

 

「我常常在想,我們臺灣人的利己主義跟日本人大不同,這是臺灣人不明朗的所在,所以文藝的目標得先放在改善臺灣的文化。」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一位礦主之子,風華正茂時投身二戰期間帝都東京的演映產業,成為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他在返臺後擎起新劇運動的火炬,至戰後初期依舊烈火熾熱。十年後接手礦場,傾個人之力投身臺語電影產業,創辦玉峯影業公司,打造湖山製片廠,以非營利方式培訓學員,目標是提升臺語電影整體水平,藉電影來養護、提升臺灣文化。《林摶秋全集》以作品來說明和見證林摶秋的生命及其時代,期許能化作春泥,壯闊臺灣。

 

◎跨語世代劇作家的創作語言與書寫實踐

隨著林摶秋的電影於1990 年代重見天日,他作為百年華語電影、臺語片傳奇製片家、導演的光環越來越亮,然而他的劇作家身分,卻逐漸隱沒了。日治晚期開始有臺灣人進入東京的演映產業中,但是以編劇立身者,林摶秋是唯一一人。風光回國之後,不過兩年,就面臨戰後語言轉換的挑戰。好不容易能夠「用日語寫戲寫到能給日本人演給日本人看」,到了戰後,這份語文能力卻變得一夕無用!

 

為因應戰後「跨語」時代要求,他的劇本多以日文撰寫第一稿,再委由友人譯寫成臺文版本,自己再於其上修訂定稿,供劇組使用。日文雖然是他主要書寫語言,晚年也坦承曾因省籍情結而不願學習華語,不過,今日從作家遺留的劇本手稿來看,仍然可以看到他試圖掌握新語言的努力——於臺文或「臺/華文」譯寫本上,經常可見作家流暢的臺、華文修訂筆跡。此處所稱的「臺/華文」本,也是林摶秋劇本基於文類本身的特殊性——為演出/拍攝而寫——所產生的「臺詞使用臺語,指示/說明使用華語」的「混語」狀態。

 

林摶秋的這批臺文、臺/華文劇本,無疑也是臺灣自1930年代臺灣話文運動以來書寫實踐的成果。

 

◎林摶秋的影劇文學——多自深山、近海與底層人物的生活取材,是為土地與庶民大眾而寫

林摶秋的原創劇本佔全部劇本比例超過一半,其他則主要改編自臺灣文學作品或日本的類型電影。這批原創劇本大多具有鮮明的通俗劇色彩,巧合、意外、發現等情節套路經常可見。不過,從作家手稿可以清楚看出:他關注在山中生存、在海上討生活、在社會邊緣或底層翻滾度日的人,乃至在城鎮裡汲汲營營的一般庶民大眾,仿若速描般勾勒他們的生活圖景與生命情趣。其中題材選擇、場景安排、語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多非福至心靈的偶然決定,而是必須有過親身經歷或實地調查,方有可能。

 

他拍臺語片的初衷是希望提供娛樂給在田裡辛苦工作、在工廠裡揮汗做工的阿伯阿姆、大兄大姊,拍出他們聽得懂、看得懂的電影。那是在電視尚未出現、旅遊尚未普及的年代,電影鏡頭所至之處,總能拓展人們對世界、生命、生存的認識與想像。他希望為那些終其一生可能只生活在熟悉的鄉里間、識見或許有限的「升斗小民」,打開一扇心窗;通過描繪市井人物或底層邊緣人的生活,帶領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找到可以認同、得以超越的對象或價值。如此貼近斯土斯民生活經驗與情感的電影想像,不只是對比於同時期的臺語片相當特殊,在同時代文藝作品中更屬少見。

 

全集編成

《林摶秋全集》共計五卷十二冊,卷一「舞臺劇劇本卷」、卷二「電影劇本卷」 8 冊、卷三「雜文.訪談卷」、卷四「文獻卷」與卷五「圖像卷」,總計收錄作家舞臺劇劇本 6 部、電影劇本 17 部,版本共計36種,華譯劇本19篇,以及作家雜文5篇,其他珍貴訪談與文獻70篇,圖片近500張,向世人展示林摶秋於戲劇文學的卓越貢獻。全集的出版象徵戲劇文類在臺灣新文學史的重新歸隊,也是林摶秋在舞臺、電影導演的光環之外,藉著鮮為人知的劇作出土,其「玉峯精神」重現人間的重要時刻。

 

全集特色

 

1. 臺灣重量級臺語片導演、跨語世代劇作家林摶秋的影視戲劇劇本23部,版本36種,首度公開問世。

2. 15部主要以臺文書寫創作的劇本,忠於原稿整理校注,為母語文學與文化的貴重遺產。

3. 同一劇本的各語言版本均擇一收錄,有日文、臺文、臺/華文與華文版,未有華文版者新譯華文劇本16部。

4. 逾20位中堅世代語言、文學、戲劇、電影、歷史等跨領域專家學者通力合作翻譯、校注。

5. 當代跨世代舞臺影視知名編劇施如芳、王友輝、簡莉穎、吳明倫、許正平等人,參與臺文劇本華譯。 

6. 首度整理公開原屬私人或機構收藏的1990年代作家受訪記錄。作家親述東京與臺灣、戰前與戰後、戲劇與電影的重要經歷,接近原音重現,內容涉及1930-60年代臺灣政治、文化、文學、美術、戲劇、電影、農牧等各界代表性人物。

7. 劇本以外,收錄林摶秋雜文5篇,以及跨越日本與臺灣、戰前與戰後與林摶秋創作活動相關的藝文報導、評論、史述、回憶等文獻共64篇,其中逾1/3為新出土資料,日文篇章均附華文翻譯。

8. 珍貴文獻圖檔與照片近500張一次出土,「圖像卷」以圖像方式呈現包括作家生平與創作軌跡,包括日治時期難得一見的舞臺模型、節目單、戲票、演員定妝照與劇照,還有國府時期臺語片的電影審查申請書、工作側拍、電影本事以及精彩劇照等。

9. 各卷卷首皆附精闢「導讀」,卷末均附作家與作品年表;第一、二卷為「劇本」專卷,卷末附各部劇本的〈解題〉與〈劇情提要〉,「雜文・訪談」與「文獻」等第三、四卷,卷末附〈索引〉。

10. 特別收錄5篇,包括日本重量級影評人山田宏一對林摶秋電影的精彩讀解、王古勳對日治晚期最重要的文藝沙龍「山水亭」的追憶專文、以及臺灣早期散文漫畫家雞籠生(陳炳煌)對林摶秋的生動側寫等。

 

重磅推薦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作者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者簡介

 

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各卷卷首目次

 

出版序︱臺灣文學史上的瑰寶──林摶秋及其影視戲劇文學 林巾力

出版序︱臺灣電影史上的一頁傳奇 李智仁

推薦序︱補上臺灣文化史的失落環節 吳密察

推薦序︱賀「臺灣首位劇作家」全集出版 陳萬益

主編序︱迎向新的歷史機遇 石婉舜

凡例

導讀︱玉峯精神:為臺灣土地與庶民大眾而寫的劇作家林摶秋 石婉舜

 

各卷卷末再附

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

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解題、劇情提要(僅附於舞台劇劇本卷、電影劇本卷各冊)

索引(僅附於雜文.訪談卷、文獻卷)

 

舞臺劇劇本卷

高砂館

《高砂館》刊 本 ︱ 日文

《高砂館》刊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醫德

《醫德》刊 本 ︱ 日文

《醫德》演出本 ︱ 臺文

《醫德》演出本 ︱ 華文翻譯 陳淑容

閹雞(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閹雞》檢閱本 ︱ 日文

《閹雞》檢閱本 ︱ 審定 張文薰

華文翻譯 陳明台、張文薰(檢閱部份)

罪(林摶秋、張冬芳 作)

《罪》稿 本 ︱ 日文

《罪》稿 本 ︱ 華文翻譯 楊智景

鳳儀亭(貂蟬)

《鳳儀亭》演出本 ︱ 臺文

《鳳儀亭(貂蟬)》刊 本 ︱ 華文 

もし此んな事があつたら? 

《もし此んな事があつたら?》稿 本 ︱ 日文

《如果發生這種事?》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電影劇本卷

電影劇本卷1

嘆烟花(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嘆烟花》稿 本 ︱ 日文 

《嘆烟花》(上集)拍攝本 ︱ 臺/華文 

《嘆烟花》(下集)拍攝本 ︱ 臺/華文 

《嘆烟花》(上集)拍攝本 ︱ 華文 

《嘆烟花》(下集)拍攝本 ︱ 華文 

 

電影劇本卷2

田厝(未完稿) 

《田厝》稿 本 ︱ 日文 

《田厝》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資絜 

桃花扇 

《後 臺》稿 本 ︱ 日文 

《桃花扇》拍攝本 ︱ 臺/華文 

《桃花扇》拍攝本 ︱ 華文翻譯 施如芳 

 

電影劇本卷3

阿三哥出馬(林摶秋、賴耀培 作)

《阿三哥出馬》拍攝本 ︱ 臺/華文 

《阿三哥出馬》拍攝本 ︱ 華文 

一粒母心萬點情(林摶秋、陳舟 作)

《一粒母心萬點情》拍攝本 ︱ 臺/華文 

《一粒母心萬點情》拍攝本 ︱ 華文翻譯 簡莉穎 

山貓與海狗

《山貓與海狗》拍攝本 ︱ 臺/華文 

《山貓與海狗》拍攝本 ︱ 華文翻譯 許正平 

 

電影劇本卷4

山百合 

《山百合》稿 本 ︱ 臺/華文 

《山百合》稿 本 ︱ 華文翻譯 陳淑容 

淸宮哀史 

《清 宮 怨》稿 本 ︱ 日文 

《清宮哀史》稿 本 ︱ 臺/華文 

《清宮哀史》稿 本 ︱ 華文翻譯 吳明倫 

暖流黑潮 

《暖流黑潮》稿 本 ︱ 日文 

《暖流黑潮》稿 本 ︱ 華文翻譯 張昌彥 

 

電影劇本卷5

袈裟的位置 

《袈裟の位置》稿 本 ︱ 日文 

《袈裟的位置》稿 本 ︱ 臺文 

《袈裟的位置》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處女妻(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處女妻》稿 本 ︱ 日文 

《處女妻》稿 本 ︱ 臺/華文 

《處女妻》稿 本 ︱ 華文翻譯 莊珮瑤 

 附:《處女妻》片頭分鏡稿 ︱ 華文翻譯 蔡易達 

 

電影劇本卷6

騙子 

《騙子》稿 本 ︱ 日文 

《騙子》稿 本 ︱ 臺/華文 

《騙子》稿 本 ︱ 華文翻譯 陳龍廷 

 

電影劇本卷7

女性的條件 

《青春の條件(女性の條件)》稿 本 ︱ 日文 

《女性的條件》拍攝本 ︱ 臺/華文 

《女性的條件》拍攝本 ︱ 華文翻譯 吳明倫 

六疑兇 

《第六個嫌疑者》稿 本 ︱ 日文 

《六疑兇》稿 本 ︱ 臺/華文 

《六疑兇》稿 本 ︱ 華文翻譯 王友輝 

 

電影劇本卷8

母と娘(未完稿) 

《母と娘》稿 本 ︱ 日文 

《母與女》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書倩 

閹雞(未完稿) 

《閹雞》稿 本 ︱ 日文

《閹雞》稿 本 ︱ 華文翻譯 鄒易儒 

 

雜文.訪談卷

【雜文】

臺灣演劇の作今——桃園双葉會のことなど / 晚近的臺灣戲劇——桃園雙葉會二三事

林博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步む牛——“厚生演劇”演出者のうと / 緩行的牛——「厚生演劇」導演手記

林博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鳳儀亭》序

林博秋 作

《鳳儀亭(貂蟬)》作者自撰

林博秋 作

私自身の為の台灣史 / 為我自己所寫的臺灣史

林摶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訪談】

東京劇場憶往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臺灣新劇日月長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回首我的電影路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林摶秋氏へのインタビュー / 林摶秋先生訪談錄

林摶秋 口述 佐藤忠男 訪問 鄭天恩 譯

「文學就是苦悶」——林摶秋談張文環

林摶秋 口述 黃明川 訪問

家業與志業——奔走在礦坑與片廠之間

林摶秋 口述 井迎瑞 訪問

 

文獻卷

雙葉會

「消息、報導」輯錄(原文) /「消息、報導」輯錄(譯文)

不著撰人 杉森藍、李韻 譯

『阿里山』(双葉會の公演)/《阿里山》(雙葉會的公演)

呂赫若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醫德』編集者付記 / 《醫德》編者按語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羅漢堂雜記 / 羅漢堂雜記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醫者は醫者でも / 縱為醫師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臺灣の演劇 / 臺灣的演劇

松居桃樓 作 蔡易達 譯

 

紅磨坊新宿座

小柳の快演——ムーラン評 / 小柳的精彩演出——評紅磨坊

不著撰人 蔡易達 譯

臺灣本島人初の劇作家——ムーランで處女作『奧山社』發表 / 臺灣本島人最初的劇作家——於「紅磨坊」發表處女作《深山部落》

不著撰人 蔡易達 譯

ムーランルージュで作品發表 若き劇作家林博秋君 / 在紅磨坊發表作品的年輕劇作家林博秋君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無題〕 / 〔無題〕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厚生演劇研究會

「消息、報導」輯錄一:公演前(原文) /「消息、報導」輯錄一:公演前(譯文)

不著撰人 李韻、黃資絜、蔡易達 譯

「消息、報導」輯錄二:公演中(原文) /「消息、報導」輯錄二:公演中(譯文)

不著撰人 李韻、蔡易達 譯

牛の涎——情熱を濕れる松明のくに / 牛涎——如潮濕火炬般燃燒熱情

簡國賢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稽古場の雜音 / 排練場的雜音

厚生演劇研究會 作 蔡易達 譯

一粒の麥は死なず——「民烽」から「厚生」への思出 / 一粒麥子不死——從「民烽」到「厚生」的回憶

王井泉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代表者言葉 / 代表人的話

王井泉 作 陳偉智 譯

稽古場日誌——九月の聲近づく/ 排練場日誌——九月將近

曾文博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燃え上る情熱——「厚生演劇」の公演を觀る / 燃燒的熱情——「厚生演劇」公演觀後感

王昶雄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厚生演劇『閹雞』を觀る / 厚生演劇《閹雞》觀後感

中村生 作 蔡易達 譯

臺灣に於ける新演劇運動の黎明——厚生演劇數々の新紀錄 / 臺灣新演劇運動的黎明——厚生演劇種種的新記錄

瀧田貞治 作 蔡易達 譯

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細目評 / 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瑣評

瀧田貞治 作 吳豪人 譯

臺灣演劇の一つの記錄 / 臺灣演劇之一紀錄

張文環 作 彭萱 譯

我的音樂回想

呂泉生 作

王老先生(井泉兄)與我

呂泉生 作

難忘當年事

張文環 作

雜誌『台灣文學』の誕生 / 雜誌《臺灣文學》的誕生

張文環 作 陳千武 譯

張文環「『台湾文学』の誕生」後記(一部拔粋)/ 張文環〈《臺灣文學》的誕生〉後記(節錄)

池田敏雄 作 陳明台 譯

回憶《閹雞》演出往事

林至潔 作

 

人劇座

光復後的臺灣劇運 多數劇團雖努力惜未成功(節錄)

不著撰人

臺灣演劇之過去與現在(節錄)

王白淵 作

 

玉峯影業

張文環から林摶秋へ——『嘆煙花』に対する意見 / 張文環致林摶秋——《嘆烟花》讀後意見

張文環 作 李韻 譯

記湖山製片廠——山明水秀孕育影壇新芽 規模龐大將稱雄於遠東

白克 作

玉峰影業公司巡禮

石萬里 作

湖山片廠參觀記 振興本省影劇的大企業

哈公 作

《鳳儀亭》序言

張文環 作

開演之詞

邱木 作

寫在臺語話劇《貂蟬》演出之前

白克 作

看臺語話劇《貂蟬》

白濤 作

評《阿三哥出馬》

白克 作

 

特別收錄

真實故事「嘉宋」 龍潭佳種我獨尊 將來到處有兒孫

雞籠生 作

山水亭:大稻埕的梁山泊——憶王井泉先生

王古勲 作

《閹雞》的另一頁重要史料

莊永明 作

臺語電影史上的一脈清流——林博秋其人其事座談會記錄

主持人:李泳泉 主講人:鍾喬、石婉舜、吳密察、張昌彥、黃玉珊

和山田宏一一起看林摶秋電影

三澤真美惠 訪談、撰文 李韻 譯

 

圖像卷

歲月

寫劇本

做戲

拍電影

書信

餘響

 

2023年12月中文新書 同類商品


索羅門的橡樹

光與暗的故事(暢銷改版)

偵探冰室‧食

癌後康復 我要回歸心生活

用夢想設計你的人生:600天生命蛻變奇蹟!Vito大叔的365人生設計課

打破基因天花板!內分泌科專家說長高

拯救胎兒:一個全人全程的醫學ESG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增訂新版】

雜貨店的冏學徒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六十週年全新中譯本)

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如果你總是哭著看別人笑,這本書你一定需要!「討好型人格」完全自救指南!

最強職場諜報術:日本王牌諜報員頂尖密技,成功率100%的職場致勝法

純白殺人魔:榮獲日本IIV創作者大賞最優秀賞!感官崩毀的「爆裂式青春」之作!

一根羽毛也不能動(二版)

科普少女團2 大人國與小人國

專注力挑戰遊戲書!懷舊香港找找看

又是庸庸碌碌的一天?重整生活的時間管理術

分心的決心 — 分鏡本

旺卡:羅德.達爾 巧克力冒險工廠 前傳

茶的時空之旅 五千年奇幻道路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