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參考《春秋》經傳、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探討胡安國《春秋傳》在兩宋學術、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時代意義,並具體印證此書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義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安國《春秋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或過崇復仇、討賊等弊病,但若要權衡歷代官方與私家之評價,必得先掌握箇中正反議題,避免流於主觀式的臆測論斷。後人若有意研究胡安國《春秋傳》於歷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本書正可提供客觀據實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
本書特色
探討胡安國《春秋傳》與宋朝歷史的時代互動,展現「經典義法」到「經世致用」的思想軌跡。
作者
康凱淋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現職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經歷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兼任助理教授、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著作
〈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的學術取向〉、〈達例與特筆:呂大圭《春秋五論》、《春秋或問》的解經方法〉、〈原情達權:趙鵬飛《春秋經筌》的解經方法〉、〈程公說《春秋分記》的體例、經解與史鑑〉、〈浦起龍《古文眉詮》評選《左傳》析論〉等多篇THCI核心期刊論文
重要事蹟
國科會100學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2020年全國大學教師優良創新課程及教學競賽佳作、2019年天籟詩獎古典詩創作競賽社會組優選獎、輔仁大學教學成果獎、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第二十九屆中興湖文學獎古典文學類佳作、第七屆忠義文學獎社會組優作獎、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獎學金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學界相關研究論說
一、專書與學位論文
二、研究主題舉隅
第二節 研究論題的提出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回歸《春秋》經
第三節 胡安國《春秋傳》成書的時代背景
一、唐代啖助治經觀念之餘緒——兼取眾義與折衷自得
二、神宗至欽宗朝廢置《春秋》的過程
三、世變時移:北宋靖康之禍的衝擊
四、胡安國之生平行誼與學術活動
第貳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一字褒貶
第一節 構例之方
一、依循前說
二、細究書法
三、藉甲說乙
第二節 執例之弊
一、一例兩解
二、例中有例
三、解詞紛繁
四、強分二例
五、貶法不一
六、異例同文
七、釋例未全
第三節 窮例之變
一、美惡不嫌同辭
二、事同既貶則從同同
三、不待貶絕而罪自見
四、屬辭比事
五、據事直書
第參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聖王經世之志
第一節 尊君父
一、尊王室以正王法
二、從《公》、《穀》隱諱之辭到尊君之義
三、非一味尊君:著王室衰亂失道
四、與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的別異
第二節 討亂賊
一、弒君為天下大罪
二、《春秋》著討賊之義
三、《春秋》誅亂賊之黨
四、深美夷狄討賊之功
第三節 重復仇
一、大張《春秋》復仇之義
二、堅決復仇的貶抑態度
第四節 存三綱
一、君臣之和
二、夫婦之正
三、父子之親
第五節 攘夷狄
一、關注《春秋》夷狄稱謂之書法
二、《春秋》之法:中國而夷狄行者則狄之
三、待夷狄之道:存仁心、居忠恕
四、《胡傳》與《公》、《穀》書法之比較
五、積極闡發《春秋》攘夷大義
第肆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時政寓託
第一節 謹微慎始
一、慮患於早
二、履霜之戒
三、謹禮於微:詳書魯娶夫人之禮
第二節 體元正心
一、《胡傳》釋「元」為「人心」之淵源
二、治國以體元正心為始
第三節 惡盟譏會
一、《春秋》不貴盟會
二、尊周攘楚:美齊桓之盟事
第四節 去利從義
一、拔本塞源:貶斥貨賂公行之事
二、桓文之事:正其義不謀其利
第五節 誅暴禁亂
一、《春秋》無義戰
二、武備兵戎之道
三、減罪恕詞的偏誤
第伍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程門經說
第一節 程門學統與胡安國的經說關係
一、程頤「理欲」說對《胡傳》的影響
二、胡安國與程頤及其弟子的解經差異
第二節 文定之家學傳承及門生授受
一、胡寅《讀史管見》、《斐然集》發揮《胡傳》之要旨
二、胡寧《春秋通旨》補述《胡傳》之方式
三、胡宏
四、胡銓
五、范如圭
第陸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朱學評論
第一節 朱熹與門人對《胡傳》的批評
一、詮說《春秋》的態度—否定一字褒貶
二、駁正《胡傳》的主要面向
第二節 朱熹後學的不同立場
一、《胡傳》對張洽《春秋集註》的影響
二、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糾舉《胡傳》之失
第柒章 結論
一、胡安國《春秋傳》的成就與意義
二、胡安國《春秋傳》解經的闕失
三、胡安國《春秋傳》的研究展望
主要徵引文獻
附錄 胡文定公安國年譜
序/導讀
摘要
胡安國於南宋紹興初期奉高宗詔令,纂修《春秋傳》一書,總計三十卷,十餘萬言。是書不僅對時人治經有具體影響,也關係元、明、清三代的科舉內容,在《春秋》學史上是一部重要論著。學界對此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由「理學」角度解讀《胡傳》,將其觀點納入理學體系討論;而且許多主題的處理仍不夠仔細,未能點出《胡傳》的價值與意義,遑論連結至後人批評,從中商榷彼此得失。故本書以胡安國《春秋傳》作為研究論題,主要從三大方面切入:第一是《胡傳》解經方式,探析他建構「類例」的思路,條舉七項執例之弊與五項窮例之變,並扣緊歷代學者批評,總結《胡傳》「一字褒貶」的得失。第二是《胡傳》解經內容,包含他在序文中提出的聖王經世之志:尊君父、討亂賊、重復仇、存三綱、攘夷狄,以及謹微慎始、體元正心、惡盟譏會、去利從義、誅暴禁亂等時政寓託之說,進一步與三《傳》和宋儒比較,理解胡安國對朝廷內政與國防外交的態度,彰顯經世致用的時代精神。第三是關於《胡傳》在宋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討論重點為胡安國與程頤及其弟子劉絢、謝湜、楊時的經說異同,以及文定家學胡寅、胡寧、胡宏、胡銓、范如圭紹承《胡傳》之主張,呈顯朱熹、蔡沆、黃仲炎、呂大圭、張洽、家鉉翁等質疑與關注,廓清反對意見的是非,藉此突顯《胡傳》解經的特色及缺失。本書研究取材不只限於《胡傳》抑或《春秋》學等經傳資料,而是大量參考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將胡安國置於兩宋政治、社會、文化與學術等時代背景,具體印證胡安國《春秋傳》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之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為其他註疏所不及,而這也是此書最重要之價值與貢獻。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以及過崇復仇討賊,造成褒貶穿鑿的弊病,所以若要權衡歷代官方或私家之評論,必須得先掌握箇中正反兩面的問題,以避免空泛浮論、主觀臆測。而本書正可為後人有意探討《胡傳》與元、明、清三代《春秋》學的關係時,提供客觀據實、詳細清楚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