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孝經》.《孟子》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勝場,《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叫《詩》,共有三百零五首詩歌(並不包含還有六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的詩,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曾告訴他的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易經》則也是經過孔子的繫辭傳及其演繹,才得以流傳至今,為世界最為難得的人類智慧之鑰,孔子也曾感慨的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足見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引人入勝的奧秘。
我們推出此「古文原典」的主要目的就是,建議大家「老實讀『經』」,先拋開瑣碎拉雜的校訂訓詁文字,直接接觸這七部主要經典的白文(即所謂的原文),要有「給我原典,其餘免談!」的大氣魄,有不會唸的字,則上網查一下讀音,真的不懂其義,上網查一下解釋,您會發現,您根本就可以「直通古人」,有八、九成文字是可以溝通無礙的,也先不去理會歷來名家的註解,以您自己的體悟為真,或許您會出現前人所未見的新境界,那才是屬於您的讀書心得和收穫,有如古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中國傳統智慧精華的這七部經典,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門工夫,家中的孩童,如能及早接觸這部正知正見的經典,他的成長一定更為健全,不必擔心將來會走偏路;成年人無論是在商場奮,或在學術界鑽,天天捧讀,以此七經為養分,一定智慧大開,文思泉湧;而老來讀「經」,參酌了年歲的成熟經驗,體悟更為深遠;甚至供奉在家中神壇,也不會愧對我們列祖列宗的顏面。
目錄
代序
七經原典─全球華人的精神食糧…1
周易………………………15
繫辭上…………………………57
繫辭下……………………62
說卦……………………………67
序卦………………………69
雜卦……………………………71
尚書………………………72
虞書……………………………72
夏書………………………80
商書……………………………85
周書………………………99
附錄:《尚書書序》 …………136
詩經………………………138
●國風…………………………138
周南………………………138
召南……………………………141
邶風………………………144
鄘風……………………………150
衛風………………………152
王風……………………………155
鄭風………………………158
齊風……………………………163
魏風………………………166
唐風……………………………168
秦風………………………171
陳風……………………………173
檜風………………………176
曹風……………………………177
豳風………………………178
●小雅…………………………181
鹿鳴之什…………………181
白華之什………………………185
彤弓之什…………………187
祈父之什………………………190
小旻之什………………………195
北山之什…………………200
桑扈之什………………………204
都人士之什………………208
●大雅…………………………211
文王之什…………………211
生民之什………………………216
蕩之什……………………221
●頌……………………………229
周頌………………………229
清廟之什………………………229
臣工之什…………………231
閔予小子之什…………………233
魯頌………………………235
商頌……………………………237
禮記《小戴禮記》………240
曲禮上第一……………………240
曲禮下第二………………248
檀弓上第三……………………253
檀弓下第四………………266
月令第六……………………………287
曾子問第七……………………301
文王世子第八………………………308
禮運第九………………………313
禮器第十……………………………319
郊特牲第十一…………………324
內則第十二…………………………331
玉藻第十三……………………339
明堂位第十四………………………345
喪服小記第十五………………348
大傳第十六…………………………353
少儀第十七……………………355
學記第十八…………………………359
樂記第十九……………………362
雜記上第二十………………………373
雜記下第二十一………………379
喪大記第二十二……………………387
祭法第二十三…………………395
祭義第二十四………………………397
經解第二十六 ………………410
哀公問第二十七……………………411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413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416
坊記第三十……………………417
中庸第三十一………………………422
表記第三十二…………………429
緇衣第三十三………………………435
奔喪第三十四…………………438
問喪第三十五………………………441
服問第三十六…………………442
間傳第三十七………………………443
三年問第三十八………………445
深衣第三十九………………………446
投壺第四十……………………447
儒行第四十一………………………448
大學第四十二…………………451
冠義第四十三………………………456
昬義第四十四…………………457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458
射義第四十六…………………461
燕義第四十七………………………463
聘義第四十八…………………464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466
論語………………………………468
學而第一……………………468
為政第二…………………………469
八佾第三……………………471
里仁第四…………………………473
公冶長第五…………………475
雍也第六…………………………477
述而第七……………………479
泰伯第八…………………………482
子罕第九……………………484
鄉黨第十…………………………486
先進第十一…………………488
顏淵第十二………………………491
子路第十三…………………493
憲問第十四………………………496
衛靈公第十五………………500
季氏第十六………………………503
陽貨第十七……………………505
微子第十八 ………………………508
子張第十九……………………510
堯曰第二十 ………………………512
孝經(今文本)………………513
孟子 ………………………………520
梁惠王章句上 ………………520
梁惠王章句下……………………524
公孫丑章句上 ………………530
公孫丑章句下……………………535
滕文公章句上 …………………539
滕文公章句下………………544
離婁章句上………………………548
離婁章句下…………………554
萬章章句上………………………559
萬章章句下…………………564
告子章句上………………………568
告子章句下…………………573
盡心章句上………………………578
盡心章句下…………………584
序/導讀
代序
編校/夢江老人
七經原典─全球華人的精神食糧
西漢儒學大師劉向曾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在其《說苑.建本》中也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荀子在其《勸學篇》中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歐陽修說:「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清朝︽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說:「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
可見為學百事書為先,而為學與為人兩者兼具的不二法門就是讀聖賢書,浩瀚書海中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智慧的聖賢書就是︽十三經》了。
《十三經》是怎麼來的?漢朝時期,《樂經》已失傳,漢武帝置五經博士,即是:《易》、《尚書》、《詩》、《禮(儀禮)》、《春秋》五經。唐朝的孔穎達作五經正義,五經取士的是:《易》、《書》、《詩︾、《禮記》、《左傳》。之後有七經,但此「七經」為《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唐文宗開成二年,石刻十二經立於大學,此十二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即「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穀梁》、《論語》、《孝經》、《爾雅》。到宋光宗紹熙間於十二經外加原本為「子部」的︽孟子》,《十三經》正式定案流傳至今。這《十三經》,是我炎黃子孫的文化遺產,也是儒學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這些典籍,我們在求學期間多少會在課本上讀過一些片段,但是有想過要一次完整讀遍它嗎?這十三部經典,數千年來,歷經無數大學問家的音讀、考證、集解、別解、考異、發明和詁注,疊床架屋、眾說紛紜,累積至少幾千萬字,你我即使皓首窮經,一輩子也讀不完。
但誠如王夫之在其「俟解」一文中所說的:「讀五經、四書,但平平讀去,涵泳中自有無窮之妙。心平則敬,氣平則靜,真如父母師保之臨其上,而何敢侮之有。」他也贊同陶淵明「讀書但觀大意」,因為:「蓋自漢以後,注疏家瑣瑣訓詁,為無益之長言,如昔人所誚『曰若稽古』四字釋至萬餘言,如此者不得逐之以氾濫失歸。」顧炎武也說:「秦延君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此︽顏之推家訓》所謂,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者也。」
如果只看原文呢,那就簡單得多了,經過約略統計:十三部經典原文也才六十四萬餘字,只比一本號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的司馬遷「史記」多一點點而已,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這十三部經典中,如果我們再暫時排除純屬文字訓詁「小學」範疇的《雅》、敘述「周官」體制的《周禮》,和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先秦的禮儀制度,以記載士人的禮儀為主,又稱《士禮》的《儀禮》,而孔子修訂的魯國二百四十二年間歷史的《春秋》及其三家演繹《春秋》的《左傳》、《公羊》、《穀梁》三傳,因為其中不乏令人不忍卒睹的宮廷血腥殺戮的歷史,離我們「仁禮修身」之旨趣甚遠,而且「尊王、封建」的議論,已不符當前的現代社會需求,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往前看,因此我們在《十三經》中暫且不錄這六部經,不妨先讀讀這七部最實用而且歷久彌新的經典,我們依其「成經」的先後順序,共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孝經》和《孟子》共七部,而《三禮》之中,我們為何獨鍾小戴《禮記》呢?因為戴德、戴聖叔侄的大小戴禮記,《大戴禮記》已亡佚過半,而不受人重視。戴聖的《小戴禮記》後人註疏頗多,為《十三經》之一,且《禮記》中的《中庸篇》、《大學篇》與《論語》、《孟子》,即是朱熹所訂《四書》的內容;而大家朗朗上口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等名句,也是出自《禮記》中的《禮運第九》。《孝經》是儒家講授孝道的書,全書雖僅一千八百多字,為十三經中篇幅最短者,但我們仍視為一本獨立的經書,可見儒家對孝道的重視程度,《孝經》現存今文和古文兩種版本,今文較為流行,故本書取其今文本。
這七部經典含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及段標,總共也才二十九萬多字,以本書為例:《周易》為二萬八千四百餘字;《尚書》為三萬三千六百餘字;《詩經》為三萬八千八百餘字;《禮記》為十二萬二千九百餘字;《論語》為二萬一千六百餘字;《孝經》為二千三百餘字;《孟子》為四萬五千字。
對照古人曾計算過的字數:歐陽修統計的七經字數為《孝經》一千九百三字;《論語》一萬一干七百五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萬四千一百七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詩經》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禮記》九萬九千一十字。
南宋鄭耕老也統計過則是《周易》二萬四千二百零七字;《尚書》今古文合二萬五千八百字。(扣去偽古文,為一萬七千九百二十五字);《詩經》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禮記》,九萬九千零二十七字;《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經》一千九百零三字。
這幾種數字僅供您接觸本書的初步參考。
而我們編排的原則是,盡量的去蕪存菁,《周易》較無太大爭議,我們加了繫辭及說卦、序卦及雜卦;《尚書︾以清代阮元刻版的《十三經注疏》文本;《詩經》則不錄各家詁訓傳及爭議頗大的詩大序,採用朱熹的《詩集傳》白文,完全還原三百首詩的最初風貌;《禮記》也是依《十三經注疏》,不依朱熹的《大學》版本,以溯其源;《孝經》則採用今文本。本書用現代人易讀的標點符號,段落則盡量以《十三經注疏》的注疏段落為準。
這就是我們端出來的儒學經典的「滿漢全席大餐」了,您可以輕鬆隨身攜帶上山下海的智慧寶藏了,除了《尚書》為夏商周三個上古時代之書,用字比較艱澀之外,其他原文隨便唸一段,多少可以意會得出其內容,讀它一遍,您會發現,古人的言語,原本就很親切有趣啊,簡直是金句連連,現代人用的成語多半從這裡衍生而來,現代許多人所取用的名字也都來自這些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您只要讀一遍論語,就有受用,何況是七部經典,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朱熹說:「書只貴讀,讀多自然曉。…老蘇(蘇洵)只取孟子論語韓子與諸聖人之書,安座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做出許多文字如此好。」陸九淵也曾說:「讀書不必窮索,平易讀之,讀其可識者,久將自明。」
《重編宋元學案》說:「伊川門人以尹和靖(焞)為最醇,雖天資稍魯,而用志最專…平生不多讀他書,只以《論語》、《孟子》為持身處世之準繩,且守師說而不稍變,…其侍經筵時,對宋高宗所講,亦只《論》、《孟》二書,高宗嘗歎曰:『尹焞學問淵源,足為後學矜式。』」,國學大師錢穆也說:「元明以來,科舉取士,先四書,後五經…學庸兩書,言簡而義豐,指近而寓遠,亦不失為儒籍之瑰寶,國學之鴻篇。…不通學庸,即無以深識自宋以來近世之學術。」可見「四書」乃儒學經典中的重中之重。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孝經》.《孟子》這七部經典,各有其擅場,《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叫《詩》,共有三百零五首詩歌(並不包含還有六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的詩,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也曾告訴他的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易經︾則也是經過孔子的繫辭傳及其演繹,才得以流傳至今,為世界最為難得的人類智慧之鑰,孔子也曾感慨的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足見這七部經典,各有其引人入勝的奧秘。
古來先哲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讀書法」,歐陽修的讀書法很特別,是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他在「歸田錄」中云:「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寮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尤可以屬思爾。」;陸象山曾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顏淵問為邦,夫子告以四代之事;孟子辟楊墨,自比于禹之抑洪水。」
歐陽修還有所謂的「計字日誦讀書法」,其數諸經,先《孝經》,次《論語》一萬一千七百五字,次《孟子》,次《周易》二萬四千一百七字,次《尚書》,次《詩》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次《禮記》九萬九千一十字,次《周禮》,次《春秋左傳》。先後字數微有不同。又云:「九經正文,通不過四十七萬八千九百九十五字。童子日誦三百字,不五年,略可上口。」本「儒學必讀七經」,竟與其前開首選必讀「七經」全然相同,真可謂古今同心矣。而本「七經」之原典,主要是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一九八○年九月初版刊行)本為依據,再參酌坊間其他相關句讀版本,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略有差異。
我們推出此「古文原典」的主要目的就是,建議大家「老實讀『經』」,先拋開瑣碎拉雜的校訂訓詁文字,直接接觸原文,要有「給我原典,其餘免談!」的大氣魄,有不會唸的字,則上網查一下讀音,真的不懂其義,上網查一下解釋,您會發現,您根本就可以「直通古人」,有八、九成文字是可以溝通無礙的,也先不去理會歷來名家的註解,以您自己的體悟為真,或許您會出現前人所未見的新境界,那才是屬於您的讀書心得和收穫,有如古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中國傳統智慧精華的這七部經典,也是修身養性的一門工夫,家中的孩童,如能及早接觸這部正知正見的經典,他的成長一定更為健全,不必擔心將來會走偏路;成年人無論是在商場奮,或在學術界鑽,天天捧讀,以此七經為養分,一定智慧大開,文思泉湧;而老來讀「經」,參酌了年歲的成熟經驗,體悟更為深遠;甚至供奉在家中神壇,也不會愧對我們列祖列宗的顏面。
夢江老人誌於二○二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