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何培鈞的九個創生觀點
 
作者: 何培鈞, 楊麗玲 
書城編號: 27691719

原價: HK$140.00
現售: HK$133 節省: HK$7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24/01
頁數: 264
ISBN: 4713510944233

商品簡介
用心感受 抬頭看見的天空、腳下所踩的土地
你熟悉的故鄉,處處都是豐滿的契機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地方創生先行者
何培鈞用行動、熱情與理想,淬鍊出扭轉地方的力量

十五年前,大二那年,何培鈞在海拔八百公尺的竹山山林之中,發現一棟荒廢已久的百年古厝,對於傳統文化建築式微興起感嘆,保存文化的熱血種子在他心中悄悄萌芽。退伍後,他與醫生表哥舉債千萬,歷經一年山中修屋的艱苦歲月,終於打造出被譽為台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
此後,他未曾停歇,從山上的民宿出發,走進竹山,創辦「小鎮文創」,從振興地方產業到擁抱創新科技;活化台西客運車站、吸引年輕人改變竹山;向台灣各地擁有同樣夢想的團隊學習,更攜手合作,像是薰衣草森林、勤美學,以及水牛建築師事務所等。近幾年來,他積極將經驗輸出亞洲,擴及中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與當地創生團隊合作,期待讓鄉鎮重回世界的舞台。
在本書中,他將十五年來多元豐富的經驗,濃縮為九個觀點:

1. 持續一件自己認同的事情十年以上,那就是信念。
2. 將觀光提升為教育事業,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土地的關係。
3. 培養在熱鍋裡迸發創意力的能量。
4. 虛擬與實體通路並用,克服銷售懸崖。
5. 擁抱創新科技,從數位趨勢中看到無限可能。
6. 培養整合資源與平台、翻轉地方未來的關鍵能力。
7. 讓年輕人成為家鄉嶄新的力量。
8. 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裡,讓更多人起而行動。
9. 走出在地,開闊視野與格局。

「懷抱台灣土地滋養我們的愛與善意,促進海外城鄉議題的合作,媒合海外人才流動,共創亞洲美好未來。」──何培鈞

感動推薦
王村煌│薰衣草森林董事長
何承育│勤美學執行長
卓衍豪│P Lab地方創生實驗室創辦人兼執行長(馬來西亞)
松村勳│一般財團法人三和德育會理事長(日本)
林大涵│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兼任講師
林峻丞│甘樂文創執行長
陳美伶│前國發會主委
陳浩然│廣域集團會長(中國大陸)
游智維│風尚旅行/蚯蚓文化 總經理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鍾俊彥│范特喜微創文化創辦人暨總經理
龔明鑫│國發會主委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讚譽

▍王村煌│薰衣草森林董事長
很多人被何培鈞創辦「天空的院子」的故事感動,而開始走入台灣的偏鄉,觀看自己生長的土地。這位當年剛退伍的小伙子並沒有停下腳步:從山上的民宿到「小鎮文創」;從老行業的振興到科技應用的社區導入;從廢棄車站的活化到台西客運終於重返竹山老市區;從讓世界年輕人走入竹山到竹山經驗輸出日本、馬來西亞……十五年來,培鈞不斷為台灣地方能量帶來驕傲與驚喜。
地方創生從來就不是浪漫甜美的故事,更不是只憑熱血就能克服一切困難的神話。它需要理想、觀點、行動、能力養成及永不熄滅的熱情。而培鈞做為地方創生的先行者,也是我所僅見從不停止思辨、學習及提出解決方法,並能付諸實現,在挫折中不斷摸索前進的人。
謝謝培鈞願意分享他這些年的心得,並濃縮為九個創生觀點。書中帶給我們的是思考者觀看全局的洞見,更是實踐者在土壤裡揮汗提煉出來的珍珠。這是台灣送給世界的珍珠。

▍何承育│勤美學執行長
對地方創生、文化創意、藝文設計等感興趣的年輕人,這本重磅級的作品非常值得推薦。培鈞一五一十敘述自己經手的大小案子,痛點優點在哪裡?全方面項次推演、展開論述、用心鋪陳。
因有著強大的同理心,培鈞為他人更為地方出發,高度與視野就不一樣了。在地蹲馬步的基本功,一方面深蹲踞守、穩健自己;另一方面更平台化、大膽發願與推進。
特別喜歡他把竹山描述成「一所地方風土孕育學校」。串聯在地居民、導入專業,吸引人流以創造收益,這是一門很深的藝術與哲學。對個人,培鈞期許設定自我目標,用一生時間去追求與實現,完整了值得致敬的人生態度。
感謝培鈞,一直用這麼深刻的理念生活與實踐,知行如一。

▍卓衍豪│P Lab 地方創生實驗室創辦人兼執行長(馬來西亞)
培鈞是我認識最熱血的大叔好友,他讓我看見台灣地方創生的偉力,我從他的身上看見「旗手」的魅力,他能點燃眾人的熱情,也能源源不斷給予自己能量往前。他把振興地方視為己任,立足小鎮,心向亞洲,他的超前部署和亞洲格局,讓我對他追求的地方大未來充滿期待。我衷心期盼,有朝一日台馬兩地的地方創生團隊能有更緊密的交流和合作,一起來讓鄉鎮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松村勳│一般財團法人三和德育會理事長(日本)
首次聽培鈞老師的築夢之路時,不禁紅了眼眶。閱讀此書,當時的澎湃再次湧上心來。他被認為是地方創生大師,但對我而言,他更是一位藝術家。他以行動凝聚了夥伴們,向他學習的年輕朋友,帶著他的動力到海外各地。他所創造的小鎮風景都是藝術作品。在他身上,我看見台灣巨大的創造力。希冀我也能將他藝術精神的種子,帶到日本播種、澆灌,在世界舞台上開花結果。培鈞老師,這位創生藝術家是台灣新一代的力量,亞洲的創生能源。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兼任講師
常常會開玩笑說培鈞是「創生系心靈雞湯」,怎麼說?一位在地方奮鬥了十五年以上的人,仍能持續懷抱著夢想,行動上持續挑戰新任務。他從台灣中心南投跨出去,到東南亞、東亞,而後直達東北亞;在影響力上,不間斷透過社群媒體,定期散布「培鈞流」的心靈小語,鼓勵著後進,激勵著同道,向社會倡議。相信許多人應該深受激勵,更能永不放棄,堅守初心,帶著滿滿正能量,繼續在創生之路上前進。
這本最新巨作,承載著培鈞懇切的心念,與宏觀的見解,值得你我花時間來學習,在創生之路,攜手前進。

▍林峻丞│甘樂文創執行長
創業,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培鈞卻挑了一件困難的來做。從十五年前改造老屋打造了「天空的院子」,一路開創到竹山的地方創生,培鈞與「小鎮文創」的故事名揚到了國際爭相學習。但跟創業家學習的不是創業的「手法」,而是創業的「心法」。
培鈞的創業精神一直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透過這本書,不僅更深入透析培鈞的創業心法,更藉由培鈞的視野了解其他社會創業家如何實踐理想、用行動改變地方。將本書推薦給有志改變地方的熱血之士。

▍陳美伶│前國發會主委
培鈞憑藉著堅定的信念,用十五年歲月滋養、灌溉竹山這個小鎮,譜寫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播下地方創生的種子。這段青春歲月中,他不斷的學習、創新,讓竹山典範不僅在島內擴散,更輸出國際,是台灣的驕傲。「天空的院子」引起許多的共鳴,更是許多追求夢想者學習的對象。培鈞的第二本書《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可以看到他從竹山出發,跨越地域、超越領域的連結各地職人、達人,經驗交流、學習成長,成功的為竹山的DNA加持。愈在地、愈國際,愈偏鄉、愈數位,培鈞做到了。他是我在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的實踐者。這本書值得細讀、品味及珍藏!

▍陳浩然│廣域集團會長(中國大陸)
二○一九年,我們一行三十多位順德青年企業家造訪「天空的院子」,不禁為何培鈞先生對夢想的堅守而感動。他扎根於鄉村,為弘揚本土文化和鄉村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並帶動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回流鄉村,十分令人欽佩。這個美好的故事以不同的形式打動許許多多的遊客,更讓懷揣夢想的追夢者為之動容。本書是他積累多年的結晶,講述了他和他所接觸到的大量實戰案例,還有自己實踐過程中獨特的思考,非常值得收藏。我與何先生結緣於「天空的院子」,緣續中國南粵大地,深切期望小鎮的故事在我們的鄉村振興中熠熠生輝。

▍游智維│風尚旅行/蚯蚓文化 總經理
從一座院子開始到影響整個小鎮,從風靡島內市場通往亞洲海外推廣,看著培鈞頭也不回的用著自己從台灣土地上找到且相信的價值,試驗每一個計畫,並將其視野放到未來眾人尚未看清的地方。我們能從一個個與他接觸到最後合作的人身上看到,他們最終都成為小鎮計畫中的一分子,因為被感動不已而從此追隨認同著。我特別喜歡書裡的一句話:「請至少堅持十年以上吧!」當一顆種子被翻土撒下,總需要時間照顧澆水等待發芽,慢慢才能長大,成為那庇蔭後代的大樹吧。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閱讀何培鈞這本新書,像是在欣賞一部紙本型式的紀錄片。它真實與誠懇的記載何培鈞十五年的創業過程,一段他自稱「倍感幸福的人生階段」。更精采的是,此書同時還側寫了一群同樣為台灣這塊土地辛勤耕耘的人物與組織,包括陳永興建築師、薰衣草森林、勤美集團等。何培鈞致力於倡議「小鎮文創」發展模式,本書九個篇章,從章節標題到故事案例,引人入勝的內容帶領人們得以充分領悟何謂「小鎮文創學」,共同為這十五年所淬煉出來的成就喝采!

▍鍾俊彥│范特喜微創文化創辦人暨總經理
培鈞以竹山小鎮的振興為目標,從文化、產業、生活、人口……等千頭萬緒的問題中逐步梳理出條理,打造溝通協調、建立共識、永續發展的營運系統與平台,建立可參考的模式,甚至到不同國家合作,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最難可貴的是,培鈞總是從容不迫並樂於分享。他能將快速產生、流動的資訊系統化,不斷加入多元面向的思考與創新,持續保持對問題的敏感度及省思的能力,十多年來不改其志,持續放大影響力,是同儕及後進的學習對象。

▍龔明鑫│國發會主委
年輕人,是改變世界的風。
作者寫下自己的故事做為起點:「人」帶著信念回到了土地,在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時候,造就改變了地方。
希望未來的地方創生,可以少一點「為了現實而妥協理想」,而多一點「有了現實的協助而實現理想」,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

何培鈞

1979年生,南投水里人,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畢業。大學二年級到訪竹山,意外發現一座已成廢墟的百年三合院,激起保存地方文化的想法。退伍後,與醫生表哥舉債千萬修復古厝,打造民宿「天空的院子」,吸引眾多海內外旅客來訪。後來,他走向竹山,運用地方創生精神,成功活化老舊的台西客運車站,將二樓打造為餐廳,一樓改為冰菓室,讓在地食材有更多的行銷機會。他更運用社區參與的動能,成功讓地方公車復駛。
為持續發展,他成立「小鎮文創」,導入科技及社會創新思維,積極進行地方生存支持系統的建立。他從文化、社區,到小鎮的社會實踐省思之路,積累許多地方創生經驗。近年來,他將經驗延伸到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與日本,期許能帶給台灣社會多元的國際交流與擴展豐富視野。

楊麗玲

曾任報社記者、副刊編輯,現專事寫作、繪畫。
得獎紀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灣文學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公視百萬劇本推薦獎、國家文藝基金會小說創作補助、長篇小說專案補助;《戲金戲土》、《艋舺戀花恰恰恰》獲選台灣近二十年華文百大小說;散文選入台灣中學教科書。
長篇小說《戲金戲土》於民視改編為連續劇「阿不拉的三個女人」獲國家文化部及新聞局補助3,300萬,並入圍金鐘獎。
出版紀錄:《翻滾吧阿信》、《戲金戲土》、《艋舺戀花恰恰恰》、《山居鹿小村》、《台北生活,好樣的》、《十年苦鬥》、《甘蔗田裡升起的奇蹟》、《二千元打天下》、《發現一個迷人的世界》……等四十餘部作品。

目錄

各界讚譽 
自序 從小鎮出發,與國際接軌 

第一章 信念這回事 
從夢想到實踐蛻變 
看到地方的美好 
從天空的院子到竹山小鎮 
古宅裡的音樂會 
串聯在地資源的小鎮文創 
小鎮生活態度 
竹山光點小聚 
歡迎提供腦汁來換宿 
大象與水牛 
鄉村裡的建築師事務所 

第二章 觀光是教育事業 
竹山老車站的華麗轉身 
竹青庭人文空間 
台西冰菓室 
跨界竹山文化創生節 
促進遊客與地方的媒合 
最偏遠的咖啡館──薰衣草森林 
努力換來的美好果實 
挫折中的溫暖 
在風災後的甲仙拓點 
慢生活的哲學與美學 
緩慢.北海道 
勤美學的經典山城風格 
一千零一夜計畫 
村長與村民共築歡樂天堂 
變數帶來的突破與創新 
累積美好生活底蘊 

第三章 熱鍋裡的創造力 
令人驚豔的服務體驗 
傳統竹產業的嚴峻考驗 
竹編藝術也能模組化 
跨界、跨域又跨齡的整合溝通力 
靈光乍現的造夢者 
讓品牌更聚焦 
市場是創造出來的 
量產的艱鉅挑戰 
整合專業技術與藝術家的溝通藝術 
真愛激發的力量和潛能 

第四章 克服銷售懸崖 
破除實體通路的迷思 
平台就是通路 
靈活運用虛擬通路 
如何在茫茫網海中異軍突起? 
虛實並用,主動開發新客源 
群眾募資 
元泰竹藝社的群募魅力 
價值行銷之道 

第五章 不麻煩的科技 
在網路上賣水餃 
竹山數位鎮民計畫 
去中心化/不可竄改的區塊鏈 
數位身分證與社區貨幣 
消費足跡與數位分析 
以地方均衡發展為目標的社區營造 
悄悄改變的地方運作模式與機制 

第六章 敏感又專業的雜事 
竹山光點小聚與竹巢學堂 
不要看「欠缺的」,看到「還在的」 
竹山光點小聚啟蒙─埔里桃米生態村 
做友善當地的事 
里程碑一:從桃米村到桃米生態村 
里程碑二:紙教堂 
里程碑三:再現埔里蝴蝶王國計畫 
台灣地方創生元年 
大林萬國戲院的故事 
創生新亮點,照亮返鄉路 
老戲院新生 
返鄉創業到人氣民代 
為鄉里挺身而出 

第七章 孩子的視野,地方的教育 
大學陪伴鄉鎮成長 
跨越校園與教室的藩籬 
理論與實踐雙向並行 
從竹山出發的理想地方教育 
活化校園 
重振大學社會價值 
傳統教育的蛻變 
我們需要故鄉學校 

第八章 小感動,大故事 
小鎮遊樂園 
香蕉人生 
寫好人生腳本 
努力到有機會為止 
故事力,就是人生實力 
中年返鄉的遊子人生 
竹工藝經驗傳承 
勇敢中年的農業理想 
友善食材的耕種計畫 
放手去做,別擔心搞砸 
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裡 

第九章 從亞洲看地方 
中國大陸的兩岸示範項目 
馬來西亞南向豐華之路 
來自日本的關懷與期許 
從亞洲回看台灣

序/導讀

【自序】
從小鎮出發,與國際接軌 
  
我在極度忙碌的狀態之中,還能完成這本書,在寫序的當下回想起來,真是深覺非常慶幸與感恩。 

今年六月三十日,我們剛結束在嘉義市舉辦的二○二○年第一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這個活動最早主要由「甘樂文創」的林峻丞,以及「林事務所」的林承毅籌備,同時邀請「旅庫」邱明憲、「幸福果食」廖誌汶、「台青蕉」王繼維、「樹冠影響力投資」楊家彥、「鹿港囝仔」張敬業、「茶籽堂」趙文豪,加上我,九位發起人共同倡議,號召全台對地方創生有興趣的產官學研各單位來共襄盛舉。 

這是民間發起、由下而上自發性的盛會,在許多單位的贊助與協助之下,居然集結了八百多位老中青不同世代,為台灣的創生發展方向,尋求新的可能,也試圖凝聚眾人,成為一股新的力量。 

整場年會的氣氛非常熱絡,我們發現,台灣的「地域振興生存戰」需要更宏觀的視野與更細膩的心思,引導大家進一步理解,而非僅從青年返鄉的產品、設計、行銷、創業等議題去發展。地方創生需要的,可能是地方生存支持系統建構理論與實作基礎。 

然而,面對錯綜複雜的地方治理議題,又該如何培養更多創生人才?我們不能停留在探討問題的階段,我們需要帶領更多有志之士,積極熱情去探索議題背後的精采答案。 

我站在年會舞台上主持時,望著台下上百名青年朋友,聽著他們一句句充滿力量的話語,大家都散發著無與倫比的光與熱。這樣的民間動能,積極引領著台灣社會下一個前進的方向。我們必須將台灣社會團結與凝聚起來,並從亞洲視野來看地方發展,思考如何萌動台灣地方的創生價值。我們懷抱著台灣土地滋養我們的愛與善意,促進海外城鄉議題的合作,媒合海外人才流動,共創亞洲的美好未來。 

近幾年,我在海外進行許多合作與交流,意外發現,台灣的鄉鎮創生經驗,具備與國際接軌的契機。因此,萌生出把竹山小鎮發展成能與亞洲接軌的實驗場域,讓更多海外人才、觀點與資源,回到竹山。這對鄉鎮的未來想像,或許是不同的里程碑。 

回顧這十五年來在竹山發展至今的不可思議人生,實在受到太多人給予的祝福與呵護,我才能走到今天。誠如母親對我的殷切叮嚀,「要永遠記得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深切期盼」,因此,我深深期許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中、家庭裡的身體力行與深刻體悟,能為大家帶來更多熱情與勇氣,更能帶給台灣社會實質的貢獻與關懷。

試閱

台西冰菓室 

因為長期在竹山小鎮蹲點所累積的良好經驗與形象,我們經常有機會與政府單位交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蘇文玲副處長就相當支持我們。當時透過「城鄉創生計畫」及中衛發展中心團隊的整合,讓我們有機會修復台西客運車站一樓空間,使老車站重獲新生。 
然而,直到承租下車站一樓,並開始投入整建計畫,我們才開始思考如何與長期滯留於一樓候車大廳的居民溝通。他們久居於此,早已當這裡是家,現在忽然有個陌生人接手,自然難以接受。但是一租下這裡,租金的壓力隨之而來。面對這困難的考驗,應該盡可能避免強勢介入,改以和平共處的方式進行。即使擁有這個空間的使用權利,仍然要考量我們不只是要在這裡做生意,恢復竹山車站的美好樣貌、創造出讓居民心嚮往之的未來,才是努力的方向。 
雖然懷抱這樣天真與浪漫的想法,但與一樓居民的溝通,還是常讓我處於緊張之中。為了解除這樣的困境,就得先轉化彼此對立的想法。於是我仔細思考與一樓居民的每次對話,不再用「我們」的立場,跟「他們」對話,而是把「他們」,也變成「我們」的一部分。 
我拿出設計圖稿,邀請他們參與討論。我問到:「伯父您好,我們設計的桌子椅子的高度,您們坐起來舒適嗎?」他看著我和設計圖稿,臉上流露出些許靦腆,似乎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有點難為情的說:「其實,夏天車站很熱,如果可以在天花板裝設電扇,應該會舒服很多。」那一刻,我彷彿看見一線曙光,陽光輕輕撒落在車站一樓的地面上,有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 
一樓空間的改造工作開始順利進行,木工師傅、水電師傅、油漆師傅、裝修師傅各自忙碌了起來。我們期盼這座車站成為一所地方風土孕育學校,影響在地與外地居民,讓大家自然喜歡上這個地方。幾個月後,終於完成一樓候車大廳的空間改造。 
我們將老車站原有的傳統風格保留下來,有竹山地方文化元素,也局部融入新的設計,車站旁的圍牆彩繪竹山鄉村景致,散發竹山的物產特色。「台西冰菓室」就坐落於此,屬於開放式的經營型態,附近的老人家也常到這裡閒話家常。 
「台西冰菓室」秉持著「把竹山竹林種在冰淇淋上」的理念,以桂竹製成冰淇淋容器、湯匙與吸管,倡議永續循環的經濟價值,遊客吃完冰淇淋後,可以將容器等物品當成紀念品帶回家,完全不留垃圾。 
大家來車站吃冰,同時守護了竹山的竹林。一樓候車大廳也成立了「小鎮農春」,與竹山地方小農合作,將在地最好的農產分享給大家,讓遊客直接跟小農交流與購買。 

傳統竹產業的嚴峻考驗 
從產品研發角度來看,有些產品成功超越了既有的市場預期,因而創造出新的需求市場;有些產品則是先探尋出市場需求,再回頭研發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潛力產品。「竹籟文創」的賴彥池,就屬後者。 
賴彥池是返鄉創業的竹山青年,因為洞悉當前市場需求,回鄉短短幾年,就成功翻轉家中式微的傳統竹編工藝產業,開創出大型竹編藝術創作的市場,成為揚名國際的創業家。 
當年,賴彥池結束了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回到竹山,從父親手中接下「竹籟文創」的經營工作,也成立了竹編模組化的工廠。然而,他首先面臨的嚴峻考驗,就是如何振興家裡往日的傳統竹編產業榮景。他所面對的,不僅是來自中國大陸、印尼、越南的大量低價產品競爭,還有台灣竹製品需求的萎縮,更面臨竹山傳統竹編技術人才流失的困境。 
因此,如何重新強化竹編工藝專業技術、找到合宜的市場區隔,一直是賴彥池回到家鄉後,與家裡長輩意見不同、對立,甚至陷入激烈爭執的課題。 
在竹山小鎮,經常有返鄉創業青年跟我說:「培鈞哥,我實在無法跟長輩溝通。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願讓我放手一搏。但如果他們真有辦法,又怎麼會落入現下的困境?」賴彥池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他發現竹生活製品市場已經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廉價商品,於是他下定決心,要讓家裡的竹編產業轉型。如果公司繼續開發過往那些同質性高、缺乏競爭力的產品,未來肯定走不下去。 
二○一八年,我受邀到台中演講,在大型建設公司老闆的私人聚會中,分享「小鎮文創」的經驗。這些老闆聽了我對「竹青庭人文空間」大型竹編空間創作的介紹,印象非常深刻,並相約到訪竹山。後來,一家建設公司正在籌辦「台中花博」場地,打算運用台灣元素打造一座在地、永續、共生的展館,於是特別找我商討合作計畫。當下我腦海最先想到的,就是「竹籟文創」。我趕緊致電彥池,邀請他與台中建設公司團隊到台西客運車站當面交流。 
萬萬沒想到,那次舉手之勞的媒合,居然在「台中花博」的豐原葫蘆墩園區中,促成一座國際知名建築作品。「竹跡館」是由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贊助,「坐設計事務所」建築師陳羿冲設計的作品,取材自中央山脈、種子、竹林,結合台灣特色元素與自然共生意象,運用竹編的特性與建築結構,建構出城市中的竹林之旅。這個作品更入圍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WAF世界建築獎」。 
「竹籟文創」這塊招牌,從賴彥池原本每天焦頭爛額的創業煎熬,一舉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專業團隊。事後我問他:「彥池,當時怎麼有勇氣承接這個極度困難的項目?」他若有所思的說:「培鈞哥,只要有機會……我們爭取的就是一個機會!」 

竹山數位鎮民計畫 
什麼叫做「數位鎮民計畫」?簡單來說,我們希望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數位網路國度中的「竹山人」。 
就像是美國,吸引全世界人移民,為社會持續注入新的動能。台灣鄉鎮人口持續減少、人才不斷消失,我們打算透過網路,創造出新的認同與新的身分,在網路上為竹山帶來人口、讓竹山成為更多人的新故鄉。 
如果曾參訪「小鎮文創」,理解這十五年來我們從民宿、社區到小鎮文化的社會實踐之路,也認同我們的理念與價值,願意積極參與後續的計畫與精心規劃的活動,最快的方式,就是成為竹山網路鎮民的一分子,持續關注我們在竹山鎮上的行動計畫。方法很簡單,拿出手機,掃描 QR Code,填寫基本註冊資料之後,就能馬上領到專屬於你的竹山數位身分證。 
竹山數位身分證上,我們提供地方資訊與體驗等相關訊息,同時設有網路錢包與數位貨幣(光幣)功能。我們與竹山鎮台西客運車站周邊商家洽談合作,邀請商家註冊產品的履歷資訊。因此,當你運用竹山數位身分證系統,到了合作商家以社區貨幣系統進行支付,就能知道在竹山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與地方產業有什麼樣的關係與連結。 
我們希望透過數位身分證系統,讓外地旅客到竹山旅遊、消費與體驗時,更清楚知道自己花出去的錢,支持了哪些在地產業。與地方產業連結權重愈深的產品,愈值得大家消費支持。旅客的每一筆消費足跡都有深遠意義,產生地方價值認同之後,進一步促使地方產業製造出與地方更友善連結的產品。 
台灣過去地方發展的經驗中,往往只關注於「一年來遊客人數有多少?」「創造多少產值?」然而,來自各地的遊客進到地方,在消費與停留過程之中,究竟與地方的關係是什麼?這方面的訊息一直處於模糊的狀態,只能依靠現場工作夥伴的觀察及口述分享,沒有長期累積的數據,也無法分析判斷眼前的人潮與錢潮,究竟為地方帶來多少文化保存?促進了多少生態保護?增進了多少居民經濟?又號召了多少社區參與? 
所以,如果能將構成每項產品的複合元素,透過數位履歷的紀錄,進行消費足跡權重的紀錄,最後再交由AI演算進入具體數據化分析,或許,就有機會能成為「小鎮文創」在竹山區域的重要決策系統。我們可以知道每個月來訪的旅客數量,且知道他們的消費中,在社區的人文地產景之中,占有多少的比重? 
我們所追求的,是致力於均衡的區域發展,而非一味著重於人潮與錢潮的數字。或許有人會質疑,如此精確、具體的數據,到底意義何在?又有什麼用處呢? 
因此,科技與數據就成為我們必須進一步學習的專業領域。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區塊鏈技術的特性和魅力。國外有許多頂尖大學,包含史丹佛、普林斯頓、紐約大學、杜克大學等,都開設有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相關課程,不少學術機構出資贊助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這些名揚國際的學術機構正如火如荼投入資源,布局下一波區塊鏈大勢。

楊麗玲 作者作品表

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

戲金戲土

山居,鹿小村

百萬擦出百億商機

大愛劇場--傾城之愛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