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華文暢銷作家 張西
寫給活得普通
但也沒關係的我們───
「我相信這些年並非無花無果。
我相信盛開的都有意義,
凋零的都沒關係。」
首次跨形式創作——特別附錄‧書中書
六則獨立短篇、三個視角;
何以從渴望獨特,走向甘於平凡。
人們在不同的人生經歷裡,因為相似的情感產生交集,雖然面對著各自的生活,其實都在承受著越來越繁複的人生重量。
於是,徐安、陸真和品涵的選擇變成了「有些人」────張西
◇◇◇
「有一次美術課老師要我們畫魚,同學們幾乎都畫海洋,我不想跟他們一樣,就只畫了一條魚,在魚缸裡,然後有一個同學跟我說,我的畫很特別,可是現在,大家都很特別啊。」
十五歲時,我們對於自己和世界有著旖旎幻想;三十歲時,我們從現實和夢想的差異中看見了自己變換著的臉孔。
◤三個視角,一個世界◢
徐安:百無聊賴的人生裡,也許是因為遇到了某些人,才能辨認出什麼是生命中永遠重要的事。
陸真:我最喜歡電影《她們》的艾咪,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且願意面對現實。
盧品涵:世上好像沒有什麼事情跟我們想像中的一樣,所有事都是不同人想像的交集。
‧
張西創作了三位女主角,在社會化過程裡做出的不同選擇,決定了各自後來的模樣。她們體現了生活是「變得普通,但沒關係」的過程,也許是一片蛋糕、一罐伯爵茶、一盤加了咖啡的咖哩,每一個平凡的瞬間都在提醒自己,所有的生命都有重量、所有的生活都沒有白費。
我們因此有了各自的、無法被比較的燦爛。
回應社群時代的碎片式閱讀,這次張西既挑戰了短篇小說的創作,又保留了長篇小說的連貫。全書可切為6個獨立閱讀的短篇,也可以串聯不同篇章,透過徐安、陸真、盧品涵的第一視角,成為彼此的參照座標。
本書特色
張西的溫柔,是在顛簸之中,讓我們看見失去偶爾也能成為收穫。書中女子的那些叨絮細語,撫慰了被日常磨耗而遍體鱗傷的我們,闔上書時,亦能感到被文字寬容以待的暖意。
◤張西捕捉的吉光片羽◢
●下一個會更好,這句話不是在比較我們遇到的人,而是遇到他們的我們自己吧。
●我有一個朋友,不知道是她變了還是我變了,還是她本來就是這樣……
●兒時的夢都太大了,大得過不了成長一次次在生命裡產生的裂縫。
【特別附錄/書中書】
翻閱到最後,將出現神祕彩蛋。
盧品涵從葬禮帶走的那一本寓言書《最好的、最壞的》,以書中書的方式呈現閱讀。獨具巧思的上下裁切裝禎,表現平行宇宙的概念,讓人好奇「如果做了不同選擇,會怎樣」?藉此呼應小說的核心精神~「選擇」。
――――在所有的平行世界裡,
我們正與千萬個自己風雨同舟。
――――我喜歡妳沒有放棄,
我不是說夢想,我是說人生。
【專文收錄】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予昕 深度導讀
讀者好評分享
●總覺得西西這次主角們的故事,拼拼湊湊之後就是我的人生經歷。――――Jan_chiun
●謝謝你用文字給出了這麼溫暖的力量。原來好多事長大後才發覺才懂得。――――tplove226
●迫不及待想跟朋友分享,叫朋友也趕快去看的一本書。――――zer0ne.1
●陸真的故事很好看,很日常也很真實,也是現代人的迷茫,西西子太會寫了。――――__yan.90s__
作者
張西
最具感染力的華文作家
來自1992,貓咪暮暮的玩伴。
自小熱愛故事創作,從日記到網路社群,擅長用細膩且溫婉的文字描繪情感。201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把你的名字曬一曬》,隔年以《你走慢了我的時間》榮獲金石堂十大影響力作家、誠品閱讀職人大賞;連續四年蟬聯誠品十大華文作家。2022-2023年前往英國肯特大學攻讀 Creative Writing(創意寫作碩士),選擇挑戰與精進,並透過書寫描深自己的輪廓。
|FB粉絲團:張西 Ayri Chang
|IG:ayrichang
目錄
01_天使未曾老去
02_對不起,我忘了跟你說再見
03_無花無果
04_我最喜歡艾咪了
05_看似無用的甜與永遠重要的事
06_祝你有一個被愛的生活
花季詞典
後記
特別收錄—書中書《出生記/生出記》
序/導讀
作者序
這本書的書寫過程比想像中迂迴困難。
出版完《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後,很快地就啟程前往英國進修創意寫作的碩士課程,為了能夠更有效地融入英文創作,有很長一段時間閒置了中文創作。當需要恢復中文語感時,礙於我粗淺的英文,時間成為語言轉換的成本,我變得需要花比往常久才能進入中文寫作狀態;幸運的是,同時,英文寫作讓我發現自己思考和書寫的慣性,小至我的選詞、大至我的選題,在肯特大學的那一年,像極了寫作之路的重新開始。所以這本小說雖是立基於台灣的現實,卻藏著我這一年、某些部分的新舊和晃動。
故事的最初發想是在四月,當時人還在英國,剛準備結束所有碩士課程,抱著滿足的心想像接下來悠長而寧靜的寫作時光正在等著我,就和以往每一年的寫作日子一樣,差別只是異地添增著書寫毛孔中的暢通感。後來確實,一邊寫著英國學位的英文畢業作品、一邊零散地重新開始中文創作,不免地碰壁、嘗試、碰壁。再後來,生活出現了數個劇烈變動,乾媽在七月初突然地離世,於是我決定提早回到台灣、盡可能完整參與治喪,接著八月初,另一波沉重的噩耗接踵而來,一眨眼就八月底了,我才飛回英國、花了十天好好地和過去一年半的生活道別。
這幾個月,每天都是有口難言的瓶頸,不知怎麼地,我卻不想因為慌忙和難關而停下腳步,我知道自己若停下來,那就是更難爬出的深淵。也許因為甘願狼狽卻倔強地邁步,才寫出了徐安、陸真和品涵,跟最初和編輯討論的故事雛形簡直天差地遠(笑)。對現階段的我而言,她們都是「選擇」的探索,徐安選擇如何地跟世界建立界線、或是不敢選擇;陸真用力地選擇不放棄理想中的自己,卻活成令人陌生的模樣;品涵則在破碎中(不得不)選擇放棄,進而從中盛開、凋零再盛開。
前幾天出席信義誠品熄燈前的夜讀活動,分享著一些生命裡的課題,有許多讀者紅了眼眶,或是前來簽書合照時,紅著鼻頭和我擁抱。那些時刻裡我深深感覺到,人們在不同的人生經歷裡,因為相似的情感產生交集,雖然面對著各自的生活,其實都在承受著越來越繁複的人生重量。於是,徐安、陸真和品涵的選擇變成了「有些人」—有些人很晚才意識到,原來自我與世界的界線早就、一直都握在手中;有些人在一次次的追逐中失去自己,卻以為那是一種勇敢;有些人則是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歸於平凡,卻因此迎向不同的人生進程。難怪這些故事我越寫越喜歡,儘管疼痛和平靜都變得鮮明,但是無論經歷了什麼、選擇了什麼,妳的人生、你的人生、我們的人生都沒有白費。
而有趣的是,在觀察自己過往和這次的故事角色時,我發現自己無意間已鍾情於女性書寫,當然一部分是因為身為一個生理女性,我難以精準處理男性心理,而在處理女性心境時則一次次驚覺,女人的心是塊瑰寶。當然,性別的展現和意義很難捨下其文化與歷史淵源,在步入這些繁瑣之前、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先忍不住寫下—社會一直從有好有壞、不同原因的期待和價值觀中出現裂縫,女孩從哪裡長出來,長成一個女人。她會比從前更聰明,她感受、她挫敗、她倒下、她也被鼓勵和產生自信。女人的美麗不是被社會比較出來的,而是當她承載世界的複雜和自己的複雜時,她終於無法對任何人都友善、偶爾還是有苛責自己的時候,但她知道這些都會過去,過不去的,她的心裡也有了可以放置、可以關起來的抽屜。她對人生的理解讓她無比動人。
這次小說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不只結構上的轉換,初次嘗試短篇小說保有長篇小說的連結性作為基底,對話的部分我也試著捨去上下引號,讓故事多一點我不想捨去的散文性。最特別的應是故事之外的特別收錄,它的原版是我在創意寫作課程裡的上下學期期末作業,所以是先有英文才有中文,語感上少了一點我寫中文的圓潤,卻多了一些在英文書寫時、無意間突破了書寫慣性而產生的內容。我最初對這個故事的想像就是大人的故事書,在處理品涵要從葬禮中帶走什麼時,忽然就連結上了。芭芭拉(Barbara)源自於希臘文,意思是「外來者、外地來的人」,恰巧能以她作為前述三個角色的相映—「我」進入任一世界或情境時都是外來者,心境變化會因為事件發生的順序、遇到的人而有所不同。無論故事走到哪裡,
「我」會變成的還是「我」,那是一生的探問。
原本偏向堅持小說的口吻要有連貫性,這次各種不同的新嘗試,好像反而有了不同的豐富,我很喜歡,像是自己三十代開始的隱喻。能夠以文字和這個世界、和我自己產生越趨紮實的連結,真的是我的榮幸。
完稿的這週,台灣入秋了。身上有了退不掉的傷和忘不掉的甜蜜記憶,它們終於相輔相成、組成了我。希望我能一直這樣,在所有的變化之中,都保持那一點點對世界的叛逆,我與世界擦撞的火花也許不會每一次都漂亮絢麗,但都點亮了自己某個階段的模樣。儘管再也沒有無憂的世界,我想我也寧可如此,寧可一次次在凶險的人生裡反覆去體驗愛是什麼、生活是什麼。
我想繼續這樣,我得繼續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