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謄錄並匯校家人珍藏的《雙照樓詩詞藁》全貌,
並附女婿何孟恆閱讀筆記。
《汪精衛詩詞彙編》二冊為2019年時報文化出版的《汪精衛詩詞新編》之增補本,上冊謄錄並匯校家人及親信珍藏、印刷、刊行的《雙照樓詩詞藁》全貌,增補十三首鮮為人知的集外作品,乃當今唯一以手稿為本的汪氏詩詞集,並附有女婿何孟恆閱讀筆記,其對詩詞之註釋,以及汪氏創作當下背景之展述,為現代讀者呈現出一位更為立體、鮮明的汪精衛,而這些獨有理解是旁人無可比擬的,故本作是認識、研究汪精衛不可取代,最為可靠的重要參考資料。
好評推薦
余英時:「汪的古典詩詞在他那一代人中無疑已達到了第一流的水平。」
葉嘉瑩:「汪精衛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詩人。」
錢鍾書:「掃葉吞花足勝情,鉅公難得此才清」
陶傑:「詩詞自成一格,清白雋永,賞心悅目。」
陳衍:「汪精衛兆銘與胡展堂為粵東二妙,而才調迥不相同。」
作者
汪精衛(1883-1944)
原名兆銘,字季新,廣東三水人。自留學日本時認識孫中山,於反清革命擔任重要角色,1910年更因行刺攝政王被捕,獄中寫下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家喻戶曉。民國成立,國民黨政綱及宣言多出其手。孫中山逝世後,出任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努力不懈推動三民主義。晚年主張和平運動,公開對日談和。
何孟恆(1916-2016)
本名何文傑,筆名江芙,廣東中山人,妻汪文惺是汪精衛的長女。南京國民政府期間擔任陳璧君的秘書。抗戰後在老虎橋監獄待了兩年半,及後與妻女赴港,並進入香港大學植物系任實驗室主任。2010年與妻子創辦了汪精衛紀念託管會。是次系列得以出版,有賴何孟恆書寫、謄抄、分析、研究及整理的資料,其著作還有《何孟恆雲煙散憶》以及《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目錄
上冊
書評讚譽
書名頁
版權頁
獻言
目錄
前言
序 | 鄧昭祺
編輯前言
雙照樓詩詞藁
《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前言 | 何孟恆
小休集
掃葉集
三十年以後作
補遺
雙照樓詩詞集外
序/導讀
序
鄧昭祺
《汪精衛詩詞彙編》輯錄了汪精衛家人及好友珍藏的資料,包括汪精衛詩詞手稿的影印件,是目前所見最詳盡的汪氏詩詞全集。汪氏曾經說過,他「平生所為詩,有操筆即成,有歷久塗改乃成者」。 據本書下冊所附汪氏親手所寫的詩詞手稿影印件來看,作者對詩詞創作的態度一絲不苟,他的一些作品的手稿多達四五個,而同一手稿的個別詞句,往往經過反覆修改然後才敲定。讀者從這些手稿中,可以想見汪精衛詩詞創作的心路歷程。他曾經向親信説過,他的文章足以反映他的思想,但是只有詩詞才能夠真正代表他的内心。 現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汪精衛雙照樓詩詞初稿、二稿、三稿等,除了説明作者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外,還讓我們窺見作者内心及行文運思的演變過程,是極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下面舉出〈山行〉詩和〈朝中措〉詞以説明這些資料的價值。
從1920年開始,汪精衛曾多次遊覽江西廬山,並且寫了不少紀遊詩,其中一首〈山行〉寫於1932年。本書下冊共收錄五個〈山行〉詩手稿,包括定稿。「永泰版」《雙照樓詩詞藁》頁61A所載刊印本文字與定稿文字相同:
箕踞松根得小休,蟲聲人語兩無尤。雲從石鏡山頭起,水向鐵船峯上流。初日乍添紅果豔,清霜未減綠陰稠。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漫秋。
我們可以從稿件改動的情況,大致推斷五個手稿寫作的先後次序。本書下冊頁230所載的手稿,應該是初稿。這個初稿緊貼在上一首詩後面,二詩並無明顯分界。(見圖一)書影第一行是上一首詩尾聯,第二行開始才是〈山行〉詩首聯。汪精衛曾經反覆修改這個稿件,不過他有時並無清楚標示哪些是修改後的文字,因此令人頗難理出頭緒。例如初稿第二句,作者最先寫的是「道逢野老亦勾留」,後來他把整個句子刪掉,在此句右邊寫了「初陽靜穆」四字,其餘三字並無寫出。這四字也被刪掉,然後他在「道逢」句左邊寫了「雲移峯影白悠悠」七字,大概是想用此七字作為詩的第二句,不過此句被他放入括號内,應該也是刪掉的意思。這樣此初稿就好像缺少了第二句。不過我們根據定稿文字推敲,第二句應該是寫在整首詩後面的「蟲聲人語兩無尤」,而整個初稿的文字如後:
班坐松根得小休。蟲聲人語兩無尤。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赤足寺僧分野菽,丫頭村女摘山榴。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漫秋。
從圖一初稿的書影可以見到,作者原先用「箕踞」作首二字,後來刪掉,改用「班坐」代替,但定稿卻改回「箕踞」。「箕踞」指隨意伸開兩腿,像個簸箕一樣席地而坐,在古代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法;「班坐」是列班或依次而坐,與「箕踞」比較起來,這種坐法顯得有點拘謹。在遊山玩水時,用「箕踞」來描寫坐姿,似乎較為貼切。陶淵明〈遊斜川〉詩有「班坐依遠流」句,汪精衛自小熟讀陶詩,熱愛陶詩,或者他寫〈山行〉詩首句時,想起這句陶詩,因而把原先寫的「箕踞」二字塗去,改用「班坐」。 陶詩的「班坐」用得很妥帖,因為他是與幾位鄰人一同坐在小舟上出遊,而且從〈遊斜川〉序文的「各疏年紀鄉里」一句,我們可以推想他們可能是按照年紀長幼依次而坐。汪精衛在其他幾個手稿中或用「班坐」,或用「箕踞」,而最後決定使用「箕踞」,可見他詩歌裏的詞語,都是經過反覆推敲及不厭其煩地修改而得來的。
初稿頷聯是「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其中「藹藹含風綠樹柔」一句,有值得商榷之處。此句說茂盛的綠樹在風中顯得柔軟,這種描寫顯得有點不太自然,因為我們通常只會用柔軟來形容樹枝或樹葉,很少用來形容茂盛的樹。大概作者也覺得這樣寫法有點問題,所以他曾經考慮把「樹柔」改為「葉柔」。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此詩定稿後面所附的兩行文字,可以看到端倪。本書下冊頁236的〈山行〉稿件,文字與刊印本相同,應該是定稿。(見圖二)
我們要留意的是寫於此定稿後面的「冒雨孤花峭,含風眾葉柔」兩個五言句,此二句應該是〈山行〉詩頷聯的其中一個選擇。它們雖然是五言句,但作者只要在句字開頭各自加上「依依」、「藹藹」等疊字,就可以把它們變為七言句「依依冒雨孤花峭,藹藹含風眾葉柔」。這兩個添字拼凑出來的七言句,應該比初稿的「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優勝。「藹藹含風眾葉柔」一句,把「樹」改為「葉」,較合情理,用「柔」來形容在風中搖曳的樹葉,是妥帖自然的。
初稿的頸聯「赤足寺僧分野菽,丫頭村女摘山榴」,對仗工整。頷聯「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寫山行所見景物,頸聯則寫山行所遇人物,一靜一動,是很不錯的寫法,但作者在定稿中沒有採用這兩句作頸聯。定稿的頸聯是「初日乍添紅果豔,清霜未減綠陰稠」,紅果綠陰,色彩鮮明。尾聯是「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熳秋」,二句說廬山的秋天五彩繽紛、繁富絢麗。在定稿中,頸聯和尾聯都是寫廬山令人印象深刻的顏色,頸聯是分說,尾聯是總說,二聯配合得自然緊湊。初稿的頸聯是「赤足寺僧分野菽,丫頭村女摘山榴」,而尾聯和定稿一樣,都是「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熳秋」。頸聯寫山行所見人物,尾聯則寫廬山林木色彩鮮明美麗。兩聯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及定稿那樣緊密。總的來說,定稿的内容、文字和結構,較初稿優勝。
二稿的文字與定稿也有頗大差別(見圖三):
班坐松根得小休。蟲聲人語兩無尤。亭亭過雨紅芳勁,藹藹含風綠樹柔。石鏡山前霞散綺,鐵船峰下水鳴璆。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熳秋。
「亭亭過雨紅芳勁,藹藹含風綠樹柔」二句,有值得商榷之處。上句寫紅花在雨後仍然直立勁拔,下句大概為了與上句的意思相對,就說茂盛的綠樹在風中顯得柔軟,以「柔」對「勁」,本來對得工整,但是正如上文所說,用「柔」來描寫樹木在風中擺動的情況,是不太自然的。「花(芳) 勁」、「樹柔」,對仗雖然工整,但意思卻有點彆扭,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花柔」、「樹勁」似乎更合情理。
本書下冊頁234和235還有兩個〈山行〉手稿的影印件。這兩個手稿的寫作先後次序,無法確定。它們和定稿相比,只各改動一字,這裏不再論述。
下面討論汪精衛寫於1943年的名作〈朝中措〉,這首可能是他的絕筆詞。據「永泰版」《雙照樓詩詞藁》頁96A至96B所載,此詞刊印本文字如後:
〈朝中措〉
重九日登北極閣讀元遺山詞,至「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于心,亦作一首。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徧,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在《汪精衛詩詞彙編》中,共有兩個〈朝中措〉手稿影印件,其中一個有小序的,應該是初稿,其餘一個是定稿。現在先看圖四的初稿:
〈朝中措〉
重九日讀元遺山詞,至「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于(「于」後原有「予」字)心,因破戒和(「和」原作「步」)其韻,然亦和(「和」原作「步」)此一韻而已。
荒城殘堞暮煙蒼。隄水引愁長。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危闌四望,人間何世,日日滄桑。待得山川重秀,再來閒話(「閒話」二字原作「俛仰」)興亡。
小序「因破戒和其韻」的「和」字,原作「步」,後來改作「和」。所謂「和其韻」就是指作「和韻詩」。「和韻詩」與「步韻詩」是兩種不同的「和詩」。吳喬(1611-1695)《圍爐詩話》云:
夫和詩之體非一意,如問答而韻不同部者,謂之和詩;同其部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用其字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次第皆同,謂之步韻。
「和韻」是指用原詩韻部押韻,韻腳不須要與原詩相同;「步韻」是指使用原詩韻腳的原字押韻,而韻腳之次第與原詩相同。這裏所討論的「和詩」種類,同時適用於詞。元遺山的〈朝中措〉所用的韻腳是「量」、「忘」、「陽」、「光」、「亡」。 汪詞初稿所用的韻腳是「蒼」、「長」、「陽」、「桑」、「亡」,與元詞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汪精衛把小序的「步韻」改作「和韻」是正確的。汪氏在詞的小序裏原先寫的是「步其韻」,大概他最初想用元詞的韻腳原字依次押韻,不過後來改變主意,只用元詞韻部押韻,因此把「步」改作「和」。
刊印本〈朝中措〉的首句「城樓百尺倚空蒼」,氣局豪邁,顯現出作者廣闊的胸襟,也很切合他在詞中所寄寓的壯志難酬的憤慨。初稿首句「荒城殘堞暮煙蒼」,則是一般婉約詞的寫法,風格截然不同。
刊印本下片開首幾句是「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闌干拍遍」語出辛棄疾〈水龍吟〉詞:「把吳鉤看了,欄干拍徧,無人會、登臨意。」 汪詞的「闌干拍遍,心頭塊壘」是說作者好像辛棄疾那樣,希望藉拍打闌干來抒發胸中抑鬱苦悶之氣。作者登樓縱目,眼見山河破碎,自己空有救國之志,卻苦於無力旋乾轉坤,因而生出鬱悶難平、有志難伸的激憤,這種激憤,只能靠拍打闌干來發泄。初稿下片開首三句「危闌四望,人間何世,日日滄桑」,不過是泛泛之論,内容缺乏深意,不及「闌干拍遍」三句那麼感人。
最末二句,刊印本作「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是極沉痛語。作者登樓遠望,只見干戈滿地,祖國正受到戰火摧殘,於是不由得問祖國的美好河山,究竟還能夠經受得多少次覆亡呢?相較之下,初稿「待得山川重秀,再來閒話興亡」二句,便顯得有點語焉不詳,而且遣詞用字的效果,給人一種閒話家常的輕浮感覺。
〈朝中措〉的定稿,並無詞題,也無小序(見圖五):
城(「城」原作「危」)樓百尺倚空(「倚空」原作「暮○」,「暮」後一字只寫了開頭部分,無法推斷)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此三句原作「心頭塊壘,眼前風物,一樣悲涼」)。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我們可從稿件的刪改痕跡,見到作者原先所用詞句。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下片開頭幾句。定稿的「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幾句,原作「心頭塊壘,眼前風物,一樣悲涼」。毫無疑問,原先三句缺少了修改後的三句所蘊藏的那層深意。
「永泰版」《雙照樓詩詞藁》的扉頁也載有〈朝中措〉詞手稿的影印件,這個應該是此詞的上版稿本。(見圖六)
從書影中可以見到「眼底風光」的「風光」二字,原作「滄桑」(「桑」字只寫了起筆「又」部分)。此二字在定稿中原作「悲涼」(參圖五)。由此可以推斷,作者登樓所見風物給他的第一個印象,是令他感慨萬千、悲不自勝的。
我們比較初稿和定稿,除了可以欣賞作者句斟字酌的嚴肅創作態度外,大概還可以推論出作品裏精警的句子。在〈朝中措〉的初稿和定稿中,只有「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兩句的文字完全一樣,沒有經過任何改動,這兩個大抵是令作者感到十分滿意的佳句。「斜陽」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往往比喻走向衰落的事物,在〈朝中措〉裏它應該是比喻氣息奄奄的國勢。詞裏的「黃花」,大抵比喻那些包括作者在內,有志挽救國家的人。這兩個比喻句是說,雖然國勢像滿地落葉那樣衰落,作者還是企圖力挽狂瀾於既倒,盡量使國家能夠支撐下去。香港堅社詞人林汝珩(1907-1959)大概也很欣賞「黃花」句,他在〈思佳客〉詞中所說的「嗟一髪,歎三桑,黃花難得駐斜陽」,就是慨嘆汪精衛等有志之士無法拯救衰微的國勢。
這本《汪精衛詩詞彙編》除了提供大量作者的手稿影印件外,還輯錄了汪精衛女婿何孟恆(1916-2016)的《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及註解,這些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例如,1930年汪精衛到香港居住的時候,曾經作了八首〈雜詩〉(「海濱非吾土」)。何孟恆對這組詩寫了兩個題註 ,「題註一」云:
「海濱」〈雜詩〉作於民十九年(1930)。時寓居香港赤柱海濱,後人名之為 South Cliff。擴大會議在醖釀中。
「題註二」云:
第一首,民國十八年己巳,翁自海外歸,寄居香島赤柱海濱,賦此述懷,暇日好躬蒔花竹,篇中所云,亦之實也。第八首「平生濟時意」,濟,益也,救助也。「為霜為露,殺草滋花」,革命黨人之胸襟,革命黨人之熱淚!
何氏的題註除了指出雙照樓詩詞的創作背景外,還包括一些精闢的論析或評語,讓讀者能夠更深入欣賞汪精衛的詩詞。例如這組雜詩的「題註二」指出第八首詩中「願我淚為霜,殺草不使生。願我淚為露,滋花使向榮」幾句,是「革命黨人之胸襟,革命黨人之熱淚」,可謂深中肯綮,發人深思。何孟恆是汪氏的女婿,常常有機會伴隨汪氏左右,他在〈紫雲英草可肥田農家喜種之一名荷花浪浪取以入詩〉的「題註」說:「二十六年丁丑暮春,自滬乘火車至南京,文傑隨侍」, 以及在〈春暮登北極閣〉的「題註二」說:「登北極閣,文傑每從游……」, 就清楚説明這一點,因此他對雙照樓詩詞寫作背景的解說,很值得我們重視。
•
鄧昭祺,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內外全科醫學士。曾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現為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亞洲研究中心總監,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元遺山論詩絕句箋證》、《詞語診所》、《點讀三字經》,《陶朱公商訓十二則》(譯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