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小說的招牌,事實上從頭到尾都是寫當年的歷史,而且幾乎全部都是我親身經歷的實事。」——林衡道
重返變革前夜的歷史奇點!
在戒嚴時期,書寫日治時代。
林本源大房益記長公子——古蹟仙林衡道的半自傳小說。
小說的年代也許憂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
這也是跨越時空的旅遊書,把讀者帶進日治時期的旅遊情境。——林嘉澍
「北支情勢告急,戰爭一觸即發!」
日比谷大道旁的報販狂喊販賣著號外;
東海道線特別快車的頭等車廂,總督府評議員正由滿州趕往熱海;
就讀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的留學生張志平,剛剛認識喪夫的宮田洋子⋯⋯
一九三七年春天,《前夜》的故事由此揭開序幕。
《前夜》是「古蹟仙」林衡道的半自傳小說。
林衡道出身板橋林家,家世淵源使他與台灣的上層社會有許多接觸。
本書收錄三篇珍貴的中短篇小說,以他個人的所見所聞作為基底,細緻勾勒出上層權貴面對殖民政府的利益糾葛,臺籍知識份子的矛盾情感,以及戰爭前後的時代故事與眾生相。
小說寫作於台灣仍處戒嚴的50餘年前,林衡道在特定的年代書寫特定的時代,不但為他親歷的實事留下紀錄,也像是場「古蹟仙」的超時空導覧,細節豐富的引領著讀者一同深入臺北、東京、神戶、上海,重返那變革前夜的歷史奇點。
各界推薦
李乾朗(古蹟學者)
吳淑英(燕樓故事館總監)
邱秀堂(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三井(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一致推薦
小說鋪陳的即是日治時期臺灣富豪家庭的矛盾與處世之道⋯⋯寫到的大稻埕建昌街、鐵道飯店、北門、市役所、北投、松山等都是臺北真實的場景,也是林老師最熟悉的地方,以這些地點作為小說的背景,更是反映了一些實虛相生的情節。——李乾朗(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
恩師林衡道教授博覽群書,文采過人。他對台灣史蹟的採訪調查,為地方史樹立豐碑;多次再版的長篇小說《前夜》及絕版的短篇《灰色都市》今再現,情節生動,真實與虛幻交錯,有著林老師的影子及反映時代故事,最是引人入勝。——邱秀堂(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小說是時代的反映。《前夜》呈現給讀者的是從抗戰爆發到臺灣光復前夕的這一段期間,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社會的一幅眾生相。——陳三井(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作者
林衡道(1915-1997)
1915生於日本東京,為林本源家族益記第七代長公子,卻常自嘲是「末代少爺」。母系為清末名臣福州陳寶琛家族,妻子杜淑純為台灣醫學博士杜聰明之女,岳母林雙隨則出身霧峰林家。
曾在台灣、日本就學,最後畢業於仙台東北帝國大學經濟學科。求學時受日本民俗學者柳田國男影響,開始研究日本古蹟,立志編纂「山陵志」。
歷任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教授,並於50年代起,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研究民俗,進而考察、保護古蹟近三十年。任職文獻會期間,林衡道走訪全台大小鄉鎮進行田野調查,文獻會將調查所得集結出版為《台灣勝蹟採訪冊》,為當時記錄全台古蹟最完整的著作,另有《臺灣史蹟源流》、《台灣一百
位名人傳》《台灣夜譚》等五十餘冊重要史料,更以《鯤島探源》獲得國家文藝獎。因致力台灣古蹟與傳統建築的保存及文史導覽推廣,獲頒「行政院文化獎」,被公認為台灣古蹟權威,人稱「古蹟仙」、「臺灣活字典」。
林衡道一生著力於古蹟保護,鮮少人知其文學創作功力深厚。《前夜》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描寫日治時代台灣大家族禁忌的一面。《前夜》亦收錄了三篇中短篇小說〈前夜〉、〈灰色都市〉、〈姊妹會〉,時間橫跨二戰前到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故事中剖析了時代與社會階級的愛情糾葛,為詳實刻劃人性的紀實文學。
目錄
推薦序 緬懷古蹟芬芳/李乾朗
推薦序 我讀「前夜」/陳三井
推薦序 〈灰色都市〉和大內楊家/邱秀堂
前夜
灰色都市
姊妹會
後記 跨越時空的旅行/林嘉澍
序/導讀
推薦序
我讀「前夜」
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陳三井
在臺灣史蹟研究會上認識林衡道教授,屈指一算,轉瞬已經有十幾年的時光了。如大家所知,衡道先生是研究臺灣史的前輩,素有「臺灣史蹟百科」的美譽,不僅著作等身,而且風雨無阻率領著年輕同好到處勘考古蹟,更經常在電視上開講民俗,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社會科學方面的論述,係知名度甚高的文化人之一。但林教授會寫小說,並早在二十年前便已出版長篇小說《前夜》,恐怕是比較鮮為人知的一面。
提起《前夜》,不能不先對它的時空背景有所瞭解。
小說是時代的反映。《前夜》的主題意識十分明顯,它呈現給讀者的是從抗戰爆發到臺灣光復前夕的這一段期間,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社會的一幅眾生相。
丁炎代表的是御用紳士的典型,他貴為總督府評議員,集社長、土財主與首富於一身,妻妾成群,有日本顧問為其策劃牽線,雇用臺灣祕書為其跑腿辦事,然而他所追逐的是名利和肉慾,所玩弄的是權謀術數,所關心的是如何在戰爭中聚斂更多的財富。「戰爭一開始,他就趕緊從臺灣銀行借出很多錢,來買土地及股票,也做點事業,發了一筆大財,後來,隨著戰爭的延燒,通貨膨脹,紙幣跌價,他就用貶值了的紙幣來向臺銀還債。這樣,就等於不花分文而來賺錢一樣。」在飽暖思淫慾的情況下,他最擅長假借行善事而覬覦女色。當「皇民化運動」一起,丁炎一家率先響應,全都改了日本姓名,當美國於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已告日暮窮途之際,丁炎又取出封箱已久的長衫馬褂,準備改頭換面,搶先去歡迎國軍的到來,他的寵妾也由日本軍歌改哼中國平劇,類此這般投機政客的嘴臉和行徑,實在既令人不齒又厭惡,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把御用紳士醜陋的一面暴露出來,十分成功而富警示作用。
對比之下,青年張志平代表的是知識份子苦悶的典型,他違逆醫生父親要他學醫的命令,專攻的是沒有出路的英國文學。在東京慶應義塾大學求學期間,因參加讀經會而認識了宮田洋子,並與這位家道中落的貴夫人有一段純純的愛,就像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維特,對夏綠蒂的感覺一樣,思慕一個年紀比自己大的女人,而自以為這是神聖純潔的行為,但在家庭與社會的壓力下,最後不得不面對現實而與表妹素琴結婚。回到臺灣後,除偶爾讀讀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戀史》、莫里哀的《蝴蝶夢》消遣外,幾乎變成無所事事的閒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志平應徵當翻譯官,在上海虹口的日本海軍武官府當通譯,嘗到了離鄉背井之苦,也經歷了戰爭中的悲歡離合,更親眼目睹日本將校們的靡爛生活,除役後,他雖能路經東京,有緣與年輕時的偶像宮田洋子再見一面,卻不幸因所乘軍艦於返臺途中誤觸美國海軍魚雷,而葬身海底,魂斷異域。造化弄人,思之不勝唏噓!
在一些悲劇性的人物之間,作者不忘隨時穿插日本軍閥殘暴和狡黠的一面。這批手操臺胞生殺大權的軍部人員,也是御用紳士用心巴結的對象,透過他們的關係,才能把臺灣的煤炭一手包辦,輸出到上海去,而大發橫財,也增加特權的享受。相反的,知識份子在他們的淫威下,隨時隨地都有平白被捕的危險,生活得多麼卑屈、多麼地沒有尊嚴!
作者出身名門望族,在大家庭複雜的環境中長大,故對上層社會生活的靡爛以及大家庭中的缺乏人情味,乃至勾心鬥角,都有深刻的體驗,因此在他的筆下,對陳家爭產的無情無義,玉梅的橫死,都有獨到而生動的描述!
一部感人的小說,不能離開真實的生活舞臺。作者主要以臺北、東京、上海三地為故事主人翁活動空間。對張志平來說,東京和上海無異是他的「雙城記」。東京是他求學、編織綺麗的初戀的地方,上海則是他投身軍旅,雖生猶死、危機四伏的場所,兩者呈現強烈的對照。作者對兩地街名的傳聞強記,於各處風光民情的細膩描寫,顯見確是身歷其境而且頗為用心的。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作者還把活動舞臺由上海展伸到無錫、蘇州、鎮江、杭州、金華、諸暨等,讓讀者有幸也能一覽太湖、虎邱山、金山寺、西湖、靈隱禪寺、古羅敷山(西施故鄉)、周家祠堂等名勝古蹟,於此不能不佩服作者所展現的「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豐富常識!
狄更斯的《雙城記》,一開頭便說:「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惡劣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使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充滿了一切,但什麼也沒有,我們一直走向天堂,也一直走向地獄——總之,那個時代和現在這時候是這樣的相像。」
《前夜》是為這個充滿光明和黑暗時代的苦難臺灣同胞而寫的,它也道出了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苦撐待變的心境。對於飽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同胞而言,這將是一個否極泰來的時代。作者在結尾時說得好:
「前夜雖然漫漫,但終有破曉時分。黑夜將盡,黎明就在眼前了!」
是的,熬過了漫漫長夜,黎明還會遠嗎?留得青山在,總有否極泰來的一天!
直此《前夜》付梓再版之際,個人有幸重讀這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時代紀錄,僅略抒所感,實未敢言序。
民國一〇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