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波隆納插畫獎、金鼎獎得主陳又凌,
以絕美圖像談:「煩惱」,是什麼?
帶領孩子用不同的角度認識煩惱!
賽米希覺得,煩惱是壓在心上的一百顆石頭,
是一想到就會又氣又難過的事。
於是,她決定出門問問大家:「要怎麼解決煩惱呢?」
馬說:煩惱是只要奔跑就可以甩開的東西。
獅子說:煩惱是只要大吼就會消失的事情。
兔子說:只要說出來,煩惱就會不見喔。
但這些方法對賽米希都不管用,
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解決煩惱呢?
──原來只要換個角度,煩惱就不再是煩惱!
SEL繪本系列特色
Little Minds, Great Worlds小心靈.大世界
生活中的大小事,什麼讓你煩心?什麼讓你歡喜?什麼讓你害怕?那是什麼感覺?背後可能是什麼原因所造成?請隨著SEL繪本的角色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聲音。透過溫柔的對話,可以更了解自己,並懂得如何善待自己與他人。
SEL繪本系列(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希望藉由了解、滋養、強化每個小小個體的內在,讓形於外的連結更堅固健全,從個人到社會,都能有最好的發揮。
系列分類:
我的情緒.我知道【自我覺察篇】
我的情緒.我掌控【自我管理篇】
他人情緒.我同理【社會覺察篇】
人際溝通.我拿手【溝通技巧篇】
最佳決策.我做得到【責任決策篇】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周婉湘|《一起讀、一起玩》作者及粉專主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講師、作家
張嘉紋|臨床心理師、兒童心理專家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暨親職教育專家、耕心學院知識長
作者
陳又凌
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碩士畢業(Utrecht school of the atrs,NL)。
喜歡散步、大自然、和貓說話,兩度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大獎。
序/導讀
【推薦序】
「社會情緒學習(SEL,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是聯合國倡議、全球關注的教育焦點。其中「對自我情緒的覺察和管理」是最基礎也最核心的環節。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情都會帶來情緒,有些人懂得讓正向情緒駐留心底、化負向情緒為成長助力,有些人卻難以體會正向情緒帶來的愉悅,而且深受負向情緒困擾。《有這麼可怕嗎?》、《賽米希的煩惱》和《三個橘色的點》等三書,分別以害怕、煩惱,以及許多不容易說清楚的的心理困擾為主題。透過精采的文字與圖像,孩子更容易理解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情緒課題,未來處於類似情境時,他們會更能夠覺察並理解自己的情緒與背後的想法,也會更願意學習書中主角勇於面對困擾、解決問題。SEL能力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效能、成就表現、人際關係、生活適應,甚至總體幸福感。可以說,學會理解情緒、管理情緒,是每個人一生受用的必修課!」──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暨親職教育專家、耕心學院知識長
陪伴孩子一起煩惱,讓他們為自己做出選擇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講師、作家
你有對於該怎麼選擇很煩惱,想了很多天,卻始終下不了決定的經驗嗎?
可能今天想做這個選擇,明天又覺得做那個選擇好了。雖然知道沒有一定正確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可是攸關自己的未來啊!真的好難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一開始,身邊的人很願意傾聽我們的煩惱、給我們建議、給我們思考的時間。
可當這樣猶豫不決的狀態太久,身邊的人開始失去耐心,開始想要我們趕快做出一個決定,讓大家都輕鬆。
好像做出決定了,問題就解決了。
可是,這麼重大的決定真的無法輕易下結論。
於是,身邊的人會如同繪本中的角色一般,告訴你:「煩惱的話,就去吼一吼啊、多跟人聊聊啊。」
可是,吼叫無法減輕我的煩惱;跟人聊,別人聽不懂,或亂評價,也會讓我更不舒服。
現在,除了「煩惱」本身之外,又多了另一層的煩惱是:「要怎麼讓煩惱消失?」、「要怎麼讓身邊的人不要因為我的煩惱而焦慮?」
其實,當我們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無法做出抉擇的時候,就先把煩惱放一邊吧!
先去做些自己喜歡、開心、平靜的事情,幫自己度過這好難抉擇的時刻。
放心,總有一天,你會突然「頓悟」該怎麼做!當你「頓悟」的時候,你會知道這就是答案,不再有猶豫不安的感受!
當我們在玩樂、在睡覺的時候,我們內在那些「煩惱」仍然一直在運作,不可能真的放下不管。就好像當你在打遊戲的時候,「煩惱」這個背景音會繼續播放、程式會繼續運作一樣。
我們永遠會做出對此刻的自己來說,最好的選擇。當醞釀夠久,「頓悟」就會發生,我們會突然知道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就算沒發生「頓悟」,時間也會逼我們做出選擇。
所以我超級欣賞這本繪本告訴主角:「有些煩惱我們沒辦法解決,但我們可以改變面對煩惱的心情。」
煩惱不會是無止盡的,而我們只需要練習,在煩惱的時候,忍受過那段時光,不至於讓自己在這樣迷惘的時刻,被情緒淹沒。
繪本《賽米希的煩惱》不只引導孩子:
1. 煩惱是什麼感覺。
2.好煩惱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3.做什麼都無效時,可以改變看待煩惱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這本繪本也提醒照顧者,要:陪伴孩子一起忍受這段煩惱時光,不需要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
同理孩子、幫孩子轉移注意力做些孩子喜歡的事情,我們或許無法完全理解孩子的猶豫掙扎點,但我們練習忍受、練習「看著不出手介入」,允許孩子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