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傳記文學史上著名的父愛創傷故事!
在這部自傳中,戈斯以自我表達為目的,講述了自己擺脫父權和宗教碾壓、走向自由與獨立的經歷,建構了一個與維多利亞時代父權觀念背道而馳的嚴父乃至惡父形象。
《父與子:信仰與偏見》在傳記藝術層面融入現代小說的寫作手法,改變了傳統傳記的書寫規範。
作為英國「新傳記」的前奏,《父與子:信仰與偏見》開啟了現代派文學「反父權」的先河。
文章擬從倫理學、文學和心理學三個方面,揭示《父與子:信仰與偏見》「反父權」的主題。
作者
艾德蒙.戈斯(Edmund Gosse,1849-1928)
英國詩人、作家、文學史家、文評家。代表作有:《父與子》(Father and Son)、《桌上的書》(Books on Table)、《圖書館私語》(Gossip In A Library)、《十八世紀文學史》(A History of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ture)、《易卜生傳》(Life of Ibsen)、《傑瑞米‧泰勒傳》(Life of Jeremy Taylor)、《面貌和印象》(Aspects and Impressions)等。
目錄
前言 信仰的力量
第一章 靈魂深處的力量
第二章 叛逆的祈禱
第三章 母親的離世
第四章 自我意識的覺醒
第五章 日漸濃厚的偏見
第六章 局限意識的發生
第七章 偏執的愛
第八章 家庭管理制度的變革
第九章 靈魂深處的自我救贖
第十章 繼母帶來的變革
第十一章 成長的煩惱
第十二章 出現裂痕
後記 我渴望純粹而簡單的信仰自由
序/導讀
序
時下,小說的創作形式日新月異,卻也往往因過於粉飾美化而變得似是而非,因此也許有必要做出聲明:作者在講述下面的故事時,為了確保故事的嚴謹和真實,自始至終在刻意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從嚴格意義上講,如果故事不真實可靠,就是對那些有興趣拜讀本書的讀者的一種輕視。作為一種文獻資料,本書記載了那些早已匆匆而過、無可挽回的教育問題和宗教事宜。從這方面來說,它是對漸趨消亡的清教主義觀念開出的一份診斷;同時,作者也希望藉此令讀者有所獲益。
其次,本書還將作者嬰幼兒時期的道德和思想的演變過程呈現出來,這些非同尋常的境遇別具深意,定會讓那些有心之人獲得啟迪。作者注意到,寫過自己真實童年經歷的人,通常最初是不願下筆的,而往往是在歲月匆匆而過、記憶變得模糊之後,才想起拾筆追憶。也許這類自傳會走入一些通常的誤區,它們要麼過於多愁善感,要麼過於沉溺自我不能自拔。這篇回憶錄的作者認為,如果有必要對自己的早年時光進行反省,就該在記憶猶然鮮活之時進行,因為這時的他還未因歲月流逝而變得健忘或敏感,更不會滋生偏見。
書中提及的人物,除了兒子之外,沒有一個人健在了。只有這一點,可能對事實有所損害。雖然如此,為了避免出現任何冒犯行為,經過深思熟慮,作者還是對書中談及的大多數人物的名字都進行了處理。
作者本人也是匿名的,讀者無論認為他是熟稔的老相識也好,還是萍水相逢的過客也罷,都無足輕重,因此不必費盡心思加以掩飾或明確。
也許,對思想衝突的描述,在雜糅著快樂和幽默的同時,還應融入對最嚴肅話題的討論,但這並非是通常之法。本書講述的故事,卻無可避免地將兩者交織並行起來。誠然,有趣的書籍總想將趣味貫穿始終,可一旦神學驚醒了一絲笑容,就會遭到非議。生活的構成並非總是如此隨心所願,如果本書不能反映真實生活的一面,它就毫無意義可言。在本書描寫的故事中,悲喜交融的情景隨處可見,那些為故事的悲愴所感染的人們,不必努力尋求解釋:為何喜劇膚淺蒼白,而悲劇又總難以或缺?
19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