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思想》第50期,專輯是「思想的力量:俯仰50」,邀請多位重量級學者談思想給人帶來的力量,內容包括:從中國思想來的思想、「大思想」與「小思想」:大象房間政治思想速寫、思想的創造力、觀念的勢力:以1911年前後史事為例的討論、情感的力量:啓蒙與年輕一代、沒有思想便沒有未來、思想作為一種志業:至暗時刻的知識人省思、思想的力與歷史、「思想力量」在於「逆反思想」以敞開「共生空間」等9篇。
目錄
日本戰後的「近代」之爭及中國迴響:從丸山真男、竹內好、子安宣邦、溝口雄三到孫歌(榮 劍)
紅色迴旋曲:1978年以來的中國電影與政治(郝 建)
思想的力量:俯仰50
從中國思想來的思想(楊儒賓)
「大思想」與「小思想」:大象房間政治思想速寫(陳冠中)
思想的創造力(吳 思)
觀念的勢力:以1911年前後史事為例的討論(王汎森)
情感的力量:啓蒙與年輕一代(許紀霖)
沒有思想,便沒有自由與未來:關於「思想的力量」的散記以賀《思想》刊發50期(張 倫)
思想作為一種志業:至暗時刻的知識人省思(唐小兵)
思想的力與歷史(陳正國)
「思想力量」在於「逆反思想」以敞開「共生空間」(賴錫三)
思想評論
關於目前以阿衝突(阿克薩洪水行動)的基本認知(陸符嘉)
離岸文化財中心:香港,台灣(丁學良)
致讀者
序/導讀
致讀者
《思想》出到了第50期,我們規劃推出「思想的力量:俯仰50」做為專輯。一份刊物的第50期,算不上什麼值得一提的成就;何況從2006年至今,歷時18年只出了50期,這樣的效率應該感到慚愧才是。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編委們勉力編出這份刊物,支撐至今,必須借此機會感謝無數的作者提供精彩的文章,各地的讀者提供精神支援,以及聯經出版公司(特別是編輯部的幾位同仁)不計成本的熱心支持。《思想》是一份跨越幾個華人社會的文化事業,也只有靠著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這份微小的過渡性成果。
於「思想的力量」專輯,已經寫有序言,大致介紹了該專輯的用意。本期另有幾篇文章,都有突出的份量和意義,請讀者不要錯過。首先要提到榮劍先生用長文回顧戰後日本的「近代之超克」的論述史。「近代之超克」原本是二戰期間一些日本知識分子,為了賦予日本所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某種「世界史哲學」的意義,所營造出來的一套東洋文明特殊主義。到了戰後,竹內好、溝口雄三等學者先後「火中取栗」,推陳出新,繼續發展這套主題。適逢中國崛起,亟需尋找自己的獨特而非西方的發展道路,建立一套不受西方支配的世界秩序。這時候,「近代之超克」顯然有參考的價值。在中國大陸,孫歌教授以鮮明的問題意識「尋找亞洲」,積極引介竹內好和溝口雄三,影響所及,在大陸和台灣都有學者沿著這個方向努力。
榮劍的文章詳細整理了這套複雜的論述之歷程,對讀者會很有幫助。他在敘述之外多有批評,相信觀點迥異的讀者們也可以包容。不過這篇文章所提出來的種種問題,在今天是有當下的現實意義的。當年一批日本知識人,為了爭奪「誰的近代性」,竟然熱烈支持日本發動戰爭,帶給周邊國家人民包括日本自身慘烈的死傷犧牲,終結於廣島和長崎的非人道毀滅,最後盟軍軍事佔領日本本土,給日本強加了西方體制。回顧之下,「世界史的哲學」竟是這樣捉弄知識人的輕佻的嗎?
本期另一篇長文,就是陸符嘉先生探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血腥悲劇之成因。以巴衝突是眼前世界關注的國際事件,加薩的人間慘劇尤其引人悲憤。我們考慮到時效性,不惜篇幅,趕在本期發表此文。標題中用的是「以阿衝突」而非「以巴衝突」,對此作者有所說明,請讀者注意。
丁學良先生用「離岸文化財」的觀點,比較香港的昔日光彩與台灣今天的條件。隨著香港近年的「脫胎換骨」,他稱台灣為「離岸中華文化財的頭號中心」。這篇文章的有趣之處,正是它在大陸、香港,以及台灣讀者的心裡會引起的反響可能大異其趣。台灣人面對這樣的美譽如何反應,是避之不及?受之有愧?還是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那就只能任人猜想了。
最後,本期副標題用了「俯仰50」,意思並不明朗,在此需要做一點說明。編輯這50期刊物,甘苦的感受都有。但是在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專輯,安排文章,不曾受過外來的壓力和干涉,無論政治上還是財務上。這種出版和發表的自由,在中文世界完全不能視之為當然,所以我們非常珍視。但在享受這種自由的同時,我們更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我們要向誰負責呢?說到最後,我們願意套用「仰不負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樣的傳統(因而抽象)的意象來要求自己。「俯仰」的用意,主要是自惕和自勉。
另一方面,「俯仰」也有時光須臾消逝的含意。確實,《思想》出刊50期,積累了超過千萬字的珍貴文字,想起諸位作者們投注心力寫作,編者以莊重的心情編輯每一期,如是之間居然將近20年時光已經消逝。俯仰之間,我們留下了思想史的紀錄。這一層意思,在此不能不記上一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