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越哄哭得越厲害?
別人家的小孩樣樣都會,難道我家的孩子發展遲緩嗎?
建構安全感×傾聽需求×接納情緒×共情溝通……
24堂幼兒養育課,理解孩子的種種費解行為,父母不再「育兒焦慮」!
▎孩子獨特的成長需求
本書聚焦於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的獨特需求與挑戰,透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和實用的方法,幫助家長理解男孩的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書中強調,男孩與女孩的發展方式不同,他們的情感、學習能力和社會互動都遵循各自的節奏。家長往往因為不了解這些差異,容易陷入焦慮和困惑。書籍希望傳遞的是:男孩的許多問題,例如情緒不穩定、進步緩慢、黏人,都是其正常成長過程中的現象。理解這些行為,家長能夠以更正向的方式回應與陪伴男孩。
▎育兒不只是養孩子,也是育己
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基礎,深入探討養育男孩的挑戰與成長。她從一位全職母親的角色出發,經歷了從焦慮、迷茫到學習成長的過程,並分享了自己如何透過學習心理學、正面管教等育兒知識,成為了一名育兒專家。書中不僅談論如何幫助男孩成長,還鼓勵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反思自我,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書中的「育兒育己」理念,提醒家長要同時關注自己的情緒與成長,因為只有父母先成長、保持穩定,才能真正有效地陪伴孩子走過他們的成長道路。
▎實用的教養方法與理論支持
全書從六個主要方面切入,包括男孩的依賴性、學習進度、情緒管理、習慣養成、性教育及父母的陪伴時間。每個章節結合具體案例和建議,給出實際可行的方法。例如,針對男孩進步緩慢的問題,書中提供了提升語言能力、增強專注力的遊戲和活動建議;針對男孩情緒暴躁的狀況,作者介紹了「看見情緒三法則」,幫助家長有效引導男孩處理情緒。在每個理論之後,還附上「學以致用」的段落,幫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這些教養技巧。
▎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本書不僅提供了如何解決男孩行為問題的實用指南,更重要的是,鼓勵家長從男孩的成長中找到育兒的意義與快樂。作者用自己與孩子共處的經驗,真誠地告訴讀者:男孩的成長過程是充滿挑戰的,但同時也充滿驚喜與成長的機會。書中強調,當家長放下完美主義和過度焦慮,與孩子們一同前行,最終不僅孩子能健康成長,家長也會在這段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新方向。
【本書特色】:
本書從六大面向深入剖析孩子的成長特性,提供實用的育兒方法與建議。作者融入自身養育經歷與心理學知識,透過真實案例與具體操作方法,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情感、行為與成長節奏,並學會在陪伴中與孩子共同成長。書中特別強調父母應如何接納自己,透過育兒育己,減輕焦慮,並提升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使養育過程更具正能量。 作者
宋宋
8年全職育兒的經驗,擅長用溫暖筆觸談論育兒困惑,提供給父母實用的育兒方法,文章散見於各媒體平臺,廣受讀者喜愛。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別憂慮男孩太黏人,那是他「建構安全感」的途徑
一哭就抱會慣壞男孩?想讓他獨立,就得把他「抱」進懷裡
男孩的玩具被搶,要不要幫他搶回來
男孩被欺負?3個遊戲教他不惹事也不怕事
男孩愛發脾氣?用「看見情緒三法則」,教他學會情緒管理
第二章 別擔心男孩進步慢,那是他「累積信心」的節奏
男孩說話晚?3個方法讓他從「小啞巴」成長為「小演講家」
上課坐不住,考試看不懂?快帶男孩多玩「遊戲」,讓他德智體美勞全面進步
沒心沒肺不懂事?3個技巧擁抱男孩,讓他成為暖心小紳士
第三章 別發愁男孩太鬧心,那是他「和世界聯結」的方式
掌握說話小技巧,讓男孩豎起耳朵聽、開啟心扉說
說一句頂一萬句,家有愛頂嘴的小話癆,怎麼辦
代替懲罰的3個辦法,用尊重引匯出男孩心裡的「男子漢」
「八大智能」了解你的男孩,因材施教幫他把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第四章 別放縱男孩的習慣,那是幫助他建構「與世界交手」的格局
孩子不吃飯?慎重!這是男孩與父母的第一次心理博弈
入睡晚哄睡難?3招讓男孩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
總是愛拖延?這樣讓男孩成為時間管理小達人
一件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讓男孩從小開始做家事
第五章 別忽略男孩的性教育,那是教會他「理解尊重」的根源
小男孩更需要性教育,一定要讓爸爸趁早介入
4歲男孩還愛摸媽媽乳房?注意!父母一定要趕快調整育兒方式
「我要和媽媽結婚」,2招幫男孩度過婚姻敏感期
兒子總喜歡和女同學摟摟抱抱,怎麼辦?
第六章 別用錯父母陪伴男孩的時間,那是協助他「長成真漢子」的祕訣
0~6歲,把男孩交給媽媽,讓他在媽媽的愛裡習得安全感與規則
6~13歲,把男孩還給爸爸,讓他在爸爸的陪伴裡激發出心中的男子漢
13~18歲,父母要為男孩嚴格篩選「引路人」,尊重他變得更強的欲望
放下100分的完美執念,育兒育己,和男孩一起成長
致謝
試閱
3歲男孩入園天天哭,怎麼比女孩還嬌氣
曾經有一位讀者詢問我:「老師,我兒子遠遠今年3歲,特別嬌氣,就像內心住著個『公主』似的,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比女孩還愛哭。平時也就算了,現在他上幼稚園天天哭,都一個多星期了,還哭得很厲害,今天幼稚園老師讓我先把孩子領回家,說孩子分離焦慮太嚴重,我真的又難過又無奈,我是全職媽媽,天天陪著他,他怎麼還有分離焦慮呢?分離焦慮到底是什麼?」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換成白話文就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他身邊。」那麼,為什麼全職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依舊存在分離焦慮呢?事實上,這也是經常被大家誤解的問題:陪伴從來不只是「你在他身邊」,而是「你回應了他的需求」。
我追問了遠遠媽媽的養育細節,原來,她太擔心遠遠不勇敢獨立,一直將他往外推,比如,她最不喜歡遠遠哭,為此定了一個規則:「你哭就自己好好哭,不哭了媽媽再抱你。」遠遠媽媽覺得既然制定了規則就一定要遵守,所以不管遠遠哭得多厲害她就是不伸手抱,偏偏遠遠又很固執,哭鬧得更是厲害,經常一哭就是兩三個小時……一個哭得歇斯底里只為引起媽媽的注意,一個用盡全力要教男孩規則,一番折騰,母子倆都累得筋疲力盡,結果也是「兩敗俱傷」,遠遠越來越愛哭,媽媽越來越焦慮。
這就找到了遠遠分離焦慮的根源──遠遠最需要媽媽的時候被媽媽拒絕,這是一種錯誤的養育方式,我們當然理解遠遠媽媽的苦心,誰不希望男孩勇敢獨立?但這個方法確實不對。專門研究依附理論的專家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經過研究發現,兒童的依附系統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具體的依附關係如下:
1想一直待在依附對象身邊(孩子渴望並努力讓自己一直待在父母身邊);
2分離焦慮(明顯的);
3安全的避風港(孩子害怕或沮喪時,會向父母尋求安慰);
4安全的壁壘(孩子把父母當作壁壘,以此為支柱,進而向外展開探索,追求個人成長)。
透過這四種依附關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依附成長路徑。原則上來說,每個階段都被滿足的孩子,才有能力進入下一個階段,也才能慢慢離開父母,開始獨立,自己去嘗試接觸外面的世界。
顯而易見,遠遠「渴望待在媽媽身邊,被媽媽擁抱」的願望一直未被滿足,這就導致他的分離焦慮比同齡人嚴重,出現無法正常入學的情況。再加上,男孩的大腦發育比女孩晚,情感認知也比女孩晚熟,所以這個階段男孩的分離焦慮確實也會比女孩更嚴重。雙重缺失下,遠遠的表現就是「比女孩還愛哭」,但這其實和性別沒關係,和性格也沒關係,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遠遠內心的傷,及時把男孩的安全感補足。那麼,怎樣在男孩需要的時候回應他?我給大家分享三個方法。
1歲前,怎麼寵愛男孩都非常應該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關於擁抱男孩,很多家長會有種誤解:男孩要窮養,過度擁抱男孩會把男孩養得太嬌氣,會寵壞孩子。其實不然。事實上,心理學論證,0~1歲是孩子形成安全感、懂得愛的最為核心的關鍵階段!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0~5月齡的孩子都是透過自然反射性的微笑、哭鬧、吮吸等行為,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哭就是小嬰兒的求救訊號。孩子餓了、困了、渴了、尿了時,如果得到媽媽一次次及時而溫暖的回應,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按照嬰幼兒的成長節奏,6~12月齡的孩子開始出現分離焦慮,這也是孩子與媽媽之間健康關係的證據,這個階段在心理學叫做:物體恆存概念。物體恆存是指這個階段的嬰幼兒了解物體是永恆存在的,開始認知到物體是獨一無二的,他發現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看不見媽媽就會以為媽媽不存在了,從而感到恐懼。
很多小朋友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無法離開媽媽,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媽媽足夠的回應,以及父母沒有很好地讓孩子緩解分離焦慮。所以,1歲前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不要考慮會不會寵壞,給他足夠多的擁抱和愛撫才是根本。
我們再側重說一下男孩。很多媽媽會發現,和女嬰兒相比,男嬰兒並不太喜歡媽媽對自己的撫摸,最常見的就是,女嬰兒的眼睛會一直關注媽媽的臉龐,但男嬰兒的眼睛顯然更活躍,他不會在媽媽的臉上停留很久,會更關注媽媽以外的環境。於是,照顧者會認為,這就是「男人更勇敢更不需要情感」的特性,並很自然地誤會,女孩更嬌弱,更需要照顧;男孩天生更強壯,並不需要那麼細緻地照顧。
這真的是對男孩的誤會,事實上,嬰兒都是在父母的回應和關愛裡確認自己是被愛的,而男嬰兒因為大腦發育比女嬰兒晚,情感認知不足,更需要父母的細心照顧。
男孩和女孩不管從生理到心理,從身體發育到大腦發育,都有非常多的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方式也完全不一樣,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第二章「男孩是否要推遲一年上學」中再給大家具體解釋。
1歲後,擁抱的同時傾聽男孩的需求
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研究顯示:「你越早開始正確應對始於五個半月孩子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寶寶在3歲前成為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專家認為,1歲以後的孩子會為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和親近需求,用哭鬧等方式影響照顧者的行為。也就是說,大一些的幼兒哭鬧或求抱,確實是有目的性的,或許也帶著不合理的需求。但父母與其擔心「多抱是否會寵壞男孩」,還不如仔細思考男孩「哭鬧渴求擁抱背後的需求」。如果男孩的需求是合理的,父母自然應該給予滿足。如果男孩是無理取鬧,父母更應該給予擁抱,再輔助情緒疏導,引導男孩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舉個例子,如果遠遠想買一輛玩具小汽車,但家裡已經有很多輛了,媽媽之前說過不可以再買,這種情況下遠遠哭鬧很明顯就是為了逼迫媽媽買小汽車。這時候,我們可以不接納男孩發脾氣哭鬧的行為,但我們一定要接納男孩哭鬧的心情,我們可以擁抱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受,你可以哭,沒關係,媽媽在旁邊陪著你,只要你需要,媽媽隨時給你幫助。」被媽媽接納了情感需求的男孩,也就堅定地相信「媽媽是愛我的」這一信念。
我們先幫助男孩把這份「情感需求」解決掉,男孩把「媽媽會離開」的情感恐懼發洩完,這個過程讓男孩對分離焦慮有了理解,他也就不會再害怕媽媽「不要我」了。
解決完情緒問題,等遠遠安靜下來,遠遠媽媽可以再和遠遠梳理「行為」問題,甚至可以和遠遠一起制定購買玩具的規則。
媽媽擁抱遠遠:「你想買小汽車是嗎?」
遠遠哭泣但情緒穩定:「嗯,我真的很想要。」(被安撫過情緒的孩子,一般都很講道理)
遠遠媽媽:「我知道你肯定很想要,媽媽也很想給你買,但家裡已經有很多一樣的小汽車了,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把這輛小汽車當作你兒童節的禮物,如果到時候你還喜歡這輛車,我們再來買好不好?」(給孩子制定規則,且透過「延遲滿足」的方式教孩子「學會等待」)
遠遠開心點頭,覺得自己的需求被滿足。
美國一個學前智慧教育研究所,曾對200多名2歲的孩子進行追蹤實驗,結果發現,以三年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慧數據上升得很快,有些孩子卻下降了。研究者非常好奇,對數據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進行了家庭情況回訪,他們驚奇地發現:孩子智慧發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另外,他們還發現,經常被父母抱著或背著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是最高的。
可見,在孩子的心裡,「抱=回應我的需求=你愛我」。這個道理對男孩的影響更大。擁抱本身,和寵壞並無關聯,和父母對男孩需求的回應態度有關。如泰戈爾所說:「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所擁抱,其甜美遠勝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