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理論,兒童最佳學習階段的關鍵特徵與需求
教育應基於觀察,而非強制,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發展潛能
尊重兒童的內在發展動力,促進自主學習和自由探索!
強調個性化教育和自由成長,蒙特梭利改變傳統教育觀──
【兒童的心理與教育革命】
蒙特梭利以敏銳觀察和大量實踐經驗,提出了兒童的「敏感期」這一關鍵概念,強調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的。她指出兒童的心理不是被動接受環境,而是具有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這一過程需要成人提供適當的支持與尊重。
▎兒童敏感期與自主學習
蒙特梭利詳細分析了兒童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敏感期。她認為這些敏感期是孩子發展特定技能和能力的最佳時期,例如語言、秩序、感官等。在這些時期內,兒童表現出對某些事物強烈的興趣,並能迅速學習和掌握新技能。成人需要做的是創造一個符合兒童內在需求的環境,讓他們在自己的節奏下探索和學習,從而充分發揮自身潛能。
▎教育中的觀察與尊重
蒙特梭利強調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尊重兒童的個體發展,教育者應該透過觀察而不是強制來了解孩子的需求。她批判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認為這樣的方式扼殺了兒童的創造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蒙特梭利的教育體系中,教師的角色更多是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應該在孩子需要時提供幫助,但不應干涉他們的自主學習過程。。
▎兒童內在力量的釋放
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一種內在的、自我建構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和發展。成人的任務是幫助釋放這些內在力量,而不是強加外部的條件來限制或改變孩子的發展方向。這一思想展現在她設計的教學環境中,兒童透過自由選擇和操作教具,發展自己的智力和技能。
【對現代教育的深遠影響】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強調自由、尊重和觀察,這與現代的個性化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她提出的敏感期理論,也成為了許多早期教育研究的基礎。如今,全球許多學校都採用了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這些學校強調兒童自主學習、尊重個體差異,並注重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本書特色:本書是蒙特梭利的幼兒教育名著,透過大量實證案例總結出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並首次提出了「兒童敏感期」概念,強調教育應尊重兒童的內在發展需求。全書分為30個章節,詳細闡述了兒童早期發展階段每個敏感期的特徵與需求,提供父母和教師指導方法,讓他們根據兒童的發展狀態正確引導孩子。 作者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西元1870~1952年)
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家。蒙特梭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曾連續三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而她在教育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所創立的蒙氏教育法贏得了各國同行的高度評價。經典著作包括《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蒙特梭利兒童教育手冊》、《兒童的自發成長》、《有吸收力的心靈》。
譯者
李婷婷
心理學科教師,其教學課例、研究案例、心理劇劇本等成果曾獲二十多項獎項,已發表七篇論文,並翻譯出版多本心理學著作。
目錄
前言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控訴
第三章 生物學插曲
第四章 新生兒
第五章 天性
第六章 精神的胚胎
第七章 兒童發展
第八章 秩序
第九章 智力
第十章 發展障礙
第十一章 行走
第十二章 手部動作
第十三章 節奏
第十四章 人格的替代
第十五章 運動
第十六章 缺乏理解
第十七章 愛的智慧
第十八章 兒童的教育
第十九章 觀察與發現
第二十章 教育方法
第二十一章 嬌生慣養的兒童
第二十二章 教師的心理準備
第二十三章 偏差
第二十四章 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第二十五章 成年人和兒童之間的衝突
第二十六章 學習是兒童的本能
第二十七章 兩種不同的工作
第二十八章 引導本能
第二十九章 兒童是指導者
第三十章 給予兒童應有的權利
關於作者
試閱
第一章 兒童的時代
近年來,兒童養育和教育方面取得的進展令人震驚,其背後的原因與其說是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倒不如說是人們意識的覺醒。在西元1890年代,就已經在兒童健康養育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人們也開始重視兒童的性格。
如今,在哲學、醫學或社會學的任意一個分支的研究過程中,如果不考慮兒童性格研究的重要性,就很難取得進展。例如,胚胎學對生物和演化的每一階段的研究都很重要。但是兒童研究的影響要更廣泛,因為它涉及人類的所有問題。
兒童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生理存在,更是一種心理存在,他可以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兒童的精神決定了人類進步的程度,甚至會引領人類進入更高的文明層次。
瑞典詩人和作家愛倫.凱(Ellen Key)曾經說過:「未來的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據紀錄,維多.伊曼紐三世(Vittorio Emanuele III)在1900年的首次國王演講中也表達過類似的概念,他將在這之後的新時代(也就是20世紀)稱為「兒童的世紀」。
這些具有預言性質的言論表明,19世紀末的研究引發了人們的意識覺醒。那時,人們真正意識到兒童在傳染疾病中遭受到的危害,當時兒童的死亡率是成年人的10倍以上。此外,兒童還要在學校忍受苛刻的責罰帶來的痛苦。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沒有發現兒童的內心隱藏著如此重要的祕密。如果我們揭示這些祕密,便能揭開人類心靈的面紗。發現兒童內心蘊藏著的巨大能量,就能夠幫助成年人解決自身問題和社會問題。這樣我們就能奠定「兒童科學研究」的基礎,這能為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兒童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幫助我們深入探索潛意識的奧祕,但它還不能及時解決現實生活中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不過,精神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兒童內心生活的豐富影響。
我們可以說,精神分析的研究突破了我們一直認為無法踰越的意識邊界,就好比人類到達了曾經被古人稱為「世界極限」的海克力斯之柱。如果精神分析無法深入潛意識的深海裡,我們就很難解釋為什麼兒童心理學會幫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種種問題。
我們都知道,精神分析之前只是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種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潛意識具有影響人們行為的力量,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人們透過精神分析深入潛意識層面,並對心理反應進行研究,發現了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神祕因素,這徹底顛覆了原有的觀念。它揭示了一個廣闊且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但精神分析尚未成功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就像人們還未能越過海克力斯之柱,潛入寬廣遼闊的海洋一樣。因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古希臘人有類似的偏見,這讓他將精神分析僅限於病理學研究,未涉及對正常人的研究。
19世紀,精神病學家沙爾科(Jean-Martin Charcot)的研究為佛洛伊德對於潛意識的發現打下了基礎。在一些嚴重精神疾病的特殊案例中,他發現這類人的潛意識會表露無遺,就像火山爆發衝破地表一樣。他們的潛意識狀態和意識狀態有著強烈的對比,而前者常被當作一種疾病的症狀。後來,佛洛伊德在此基礎上又進了一步,他利用一種複雜的技術,發現了一種能夠進入潛意識的方法。但遺憾的是,他只關注異常心理狀態。
精神分析的感受不亞於對心理開刀,試想一下,會有多少人願意承受這種痛苦呢?在分析病患的過程中,佛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的精神分析理論。這一新的心理學理論,一定程度上是在處理問題個案的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最終,佛洛伊德看到了潛意識的深海,卻沒有潛入其中探索,僅僅把它描繪為一片危險的海域。
這就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尚不完備、治療精神疾病的技術不盡如人意、病人的病情容易反覆的原因。此外,社會傳統、人們的經驗累積也讓佛洛伊德在推廣某些理論時受到阻礙。顯然,想要更深入地探索潛意識的真相,僅靠臨床分析技術和理論推測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