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必自伐,然後人伐
歷朝外患,往往從內亂引入
不信晉朝開國日,已聞叛賊樹西方
危廈何堪一木支,材庸器小更難持
知過非難,改過才難
【司馬氏的崛起】
本書以晉朝為背景,詳細描繪從司馬氏崛起到帝國動盪的歷史全貌。故事從祀南郊開始,司馬氏在祭祀儀式中奠定了開基立業的基礎,象徵著一個新王朝的誕生。然而,權力的光環背後,暗流湧動,東宮的儲君雖被立為太子,卻早已埋下禍根。在這個權謀鬥爭的舞臺上,虛偽與真誠交織,愛恨與忠奸難分。本書的開篇便揭示晉朝內外皆受困擾的局面,內有朝廷權臣之間的明爭暗鬥,外有東吳、西虜等勢力的虎視眈眈。隨著司馬氏的勢力日漸增強,他們不僅要面對來自敵國的壓力,更要應對內部紛爭的挑戰。
【宮廷權鬥】
西晉宮廷內外的鬥爭迅速升級,太子的地位因墮入詭計而動搖。楊皇后與左貴嬪之間的紛爭,不僅是權力之爭,更涉及到朝廷內外的派系鬥爭。楊皇后在宮廷中建立起自己的勢力,而左貴嬪則以美色與才華深得人心,她們的明爭暗鬥將宮廷推向一個風雨飄搖的境地。而太子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得不在詭計與權謀中小心行事,這不僅使他陷入愛恨情仇的漩渦,也將晉朝的未來推向不可預知的深淵。外部勢力帶來的壓力與內部權力鬥爭相交織,使得晉朝的命運岌岌可危。
【內憂外患,步入衰亡】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晉的內外矛盾日益加劇。羊祜定謀東吳、馬隆奏捷西虜的軍事勝利,雖然一度讓帝國的邊境安定,但內部的宮廷鬥爭卻越發激烈。太傅楊氏的專權、賈后與紀氏的鬥爭,使得朝廷陷入混亂。楚王遭反噬被戮、周處捐軀無援的故事,展現出無奈與悲劇。惠帝的被劫與劉淵稱王的事件,使得諸侯勢力紛紛崛起,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晉朝的危機空前加深。在這一段歷史中,晉朝遭受內外夾擊,無論是外敵的壓力還是內部的權力鬥爭,都使得帝國逐漸走向衰落。
【西晉的滅亡】
在西晉帝國的最後歲月裡,內亂與外患交織,朝廷的權威不斷削弱。東海起兵、北宮純破盜、劉聰據國等事件,使得晉朝的統治基礎逐漸崩潰。隨著太傅越擅殺諸臣、張方劫持惠帝等事件的發生,帝國的統治進一步瓦解。最終,儘管有人嘗試起義反正,試圖挽回西晉的命運,但終究無力回天。覆巢之下無完卵,西晉在內外雙重壓力下最終走向滅亡。作者透過這一段歷史,向讀者展示了權力更迭中的人性掙扎與政治謀略,並借此提醒後人,權力的爭奪固然殘酷,但更殘酷的,是在這場爭鬥中,無數生命的犧牲。
本書特色:本書以晉朝為背景,詳細描述晉朝的興衰與宮廷內外的權謀鬥爭。從司馬氏在南郊祭祀中開基立業,到楊皇后與左貴嬪的宮廷紛爭為起點,本書在惠帝被劫、劉淵稱王、東海起兵等篇章,展示內亂與外患交織下晉朝的動盪局勢。作者透過本書詳細描繪晉朝的歷史,為讀者重現一個王朝的興衰,是一部具備歷史價值的文學作品。 作者
蔡東藩
蔡東藩(西元1877年至1945年),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目錄
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第二回 墮詭計儲君納婦 慰痴情少女偷香
第三回 楊皇后枕膝留言 左貴嬪攄才上頌
第四回 圖東吳羊祜定謀 討西虜馬隆奏捷
第五回 搗金陵數路並舉 俘孫皓二將爭功
第六回 納群娃羊車恣幸 繼外孫螟子亂宗
第七回 指御座諷諫無功 侍帝榻權豪擅政
第八回 怙勢招殃楊氏赤族 逞凶滅紀賈后廢姑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後援周處捐軀
第十回 諷大廷徙戎著論 誘小吏侍宴肆淫
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后
第十二回 墜名樓名姝殉難 奪御璽御駕被遷
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殺王豹擅權拒諫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齊王畢命 中詐降計李特敗亡
第十五回 討逆蠻力平荊土 拒君命冤殺陸機
第十六回 劉刺史抗忠盡節 皇太弟挾駕還都
第十七回 劉淵擁眾稱漢王 張方恃強劫惠帝
第十八回 作盟主東海起兵 誅惡賊河間失勢
第十九回 偽都督敗回江左 呆皇帝暴斃宮中
第二十回 戰陽平苟晞破賊壘 佐琅琊王導集名流
第二十一回 北宮純力破群盜 太傅越擅殺諸臣
第二十二回 乘內亂劉聰據國 借外援猗盧受封
第二十三回 傾國出師權相畢命 覆巢同盡太尉知非
第二十四回 執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義旅關右迓親王
第二十五回 貽書歸母難化狼心 行酒為奴終遭鴆毒
試閱
第一回 祀南郊司馬開基 立東宮庸雛伏禍
華夷混雜,宇宙腥羶,這是中國歷史上,向稱為可悲可痛的亂事。其實華人非特別名貴,夷人非特別鄙賤,如果元首清明,統御有方,再經文武將相,及州郡牧守,個個是賢能廉察,稱職無慚,就是把世界萬國聯合攏來,湊成一個空前絕後的大邦,也不是一定難事,且好變做一大同盛治了。眼高於頂,筆大如椽。無如中國人一般心理,只守定上古九州的範圍,不許外人羼入,又因聖帝明王,寥寥無幾,護國乏良將相,殖民乏賢牧守,僅僅局守本部,還是治多亂少;所以舊儒學說,主張小康,專把華夷大防,牢記心中,一些兒不肯通融,好似此界一潰,中國是有亂無治,從此沒有乾淨土了。看官!試搜覽古史,何朝不注重邊防,何代能盡除外患?日日攘外夷,那外夷反得步進步,鬧得七亂八糟,不可收拾。究竟是備禦不周呢?還是別有他故呢?古人說得好:「人必自侮,然後人侮;家必自毀,然後人毀;國必自伐,然後人伐。」又云:「木朽蟲生,牆罅蟻入。」這卻是千古不易的名言。歷朝外患,往往從內亂引入,內亂越多,外患亦趨深。照此看來,明明是咎由自取,應了前人的遺誡,怎得專咎外夷與防邊未善呢?別具隻眼。
小子嘗欲將這種臆見,抒展出來,好待看官公決是非,但又慮事無左證,徒把五千年來的故事,籠籠侗侗的說了一番,看官或且誚我為空談,甚至以漢奸相待,這豈不是多言招尤麼?近日筆墨少閉,聊尋證據,可巧案左有一部《晉書》,乃是唐太宗彙集詞臣,撰錄成書,共得一百三十卷,當下順手一翻,看了一篇《序言》,是總說五胡十六國的禍亂,因猛然觸起心緒,想到外禍最烈,無過晉朝,晉自武帝奄有中原,僅閱一傳,便已外患迭起,當時大臣防變未然,或說是罷兵為害,山濤。或說是徙戎宜早,郭欽江統。言諄諄,聽藐藐,遂致後來外禍無窮,由後思前,無人不為嘆惜。那知牝雞不鳴,群雄自息;八王不亂,五胡何來?並且貂蟬滿座,塵尾揮塵,大都齷齷齪齪,庸庸碌碌,沒一個文經武緯,沒一個坐言起行。看官試想!這種敗常亂俗的時局,難道尚能支持過去麼?假使兵不罷,戎早徙,亦豈果能慎守邊疆,嚴杜狡寇麼?到了神州陸沉,銅駝荊棘,兩主被虜,行酒狄庭,無非是內政不綱,所以致此。既而牛傳馬後,血統變遷,陽仍舊名,陰實易姓,王馬共天下,依然是亂臣賊子,內訌不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單剩得江表六州,揚荊江湘交廣。尚且朝不保暮,還有什麼餘力,要想規復中原呢?幸虧有幾個智士謀臣,力持危局,淝水一役,大破苻秦,半壁江山,僥倖保全;那大河南北,長江上游,仍被雜胡占據,雖是倏起倏衰,終屬楚失楚得,就中非無一二華族,奪得片土,與夷人爭衡西北,張實據涼州,李嵩據酒泉,馮跋據中山。究竟勢力甚微,無關大局;且仇視晉室,仍似敵國一般。東晉君臣,稍勝即驕,由驕生情,毫無起色,於是篡奪相尋,禍亂踵起,不能安內,怎能對外?大好中原,反被拓跋氏逐漸併吞,成一強國,結果是梟雄柄政,窺竊神器,把東晉所有的區宇,也不費一兵,占奪了去。咳!東西兩晉,看似與外患相終始,究竟自成鷸蚌,才有漁翁。西晉尚且如此,東晉更不必說了。有人謂司馬篡魏,故後嗣亦為劉裕所篡,這是從因果上著想,應有此說;但添此一番議論,更見得晉室覆亡,並非全是外患所致。倫常乖舛,骨肉尋仇,是為亡國第一的禍胎;信義淪亡,豪權互鬩,是為亡國的第二禍胎。外人不過乘間抵隙,可進則進,既見我中國危亂相尋,樂得趁此下手,分嘗一臠,華民雖眾,無拳無勇,怎能攔得住胡馬,殺得過番兵。眼見得男為人奴,女為人妾,同做那夷虜的僕隸了。傷心人別有懷抱。自古到今,大抵皆然,不但兩晉時代,遭此變亂,只是內外交迫,兩晉也達到極點。為懲前毖後起見,正好將兩晉史事,作為榜樣,奈何後人不察,還要爭權奪利,擾擾不休,恐怕四面列強,同時入室,比那五胡十六國,更鬧得一塌糊塗,那時國也亡,家也亡,無論豪族平民,統去做外人的砧上魚,刀上肉,無從倖免,乃徒怨及外人利害,試問外人肯受此惡名嗎?論過去兼及未來,真是眼光四射。
話休敘煩,且把那兩晉興亡,逐節演述,作為未來的殷鑑。看官少安毋躁!待小子援筆寫來:晉自司馬懿起家河內,曾在漢丞相曹操麾下,充當掾吏,及曹丕篡漢,出握兵權,與吳蜀相持有年,迭著戰績。懿死後,長子師嗣,後任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各軍,廢魏主曹芳及芳后張氏,權焰逼人。未幾師復病死,弟昭得承兄職,比乃兄還要跋扈,居然服袞冕,著赤舄。魏主曹髦,忍耐不住,嘗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即號召殿中宿尉及蒼頭官僮等,作為前驅,自己亦拔劍升輦,在後督領,親往討昭,才行至南闕下,正撞著一個中護軍,面目猙獰,鬚眉似戟,手下有二三百人,竟來擋住乘輿。這人為誰,就是平陽人賈充。特別提出,不肯放過賊臣,且為該女亂晉張本。魏主髦喝令退去,充非但不從,反與衛士交鋒起來,約莫有一兩個時辰。充寡不敵眾,將要敗卻,適太子舍人成濟,也帶兵趨入,問為何事相爭?充厲聲道:「司馬公豢養汝等,正為今日,何必多問!」成濟乃抽戈直前,突犯車駕。魏主髦猝不及防,竟被他手起戈落,刺斃車中。兄廢主,弟弒主,一個凶過一個。餘眾當然逃散。
司馬昭聞變入殿,召群臣會議後事。尚書僕射陳泰,流涕語昭道:「現在唯亟誅賈充,尚可少謝天下。」看官!你想賈充是司馬氏功狗,怎肯加誅?當下想就了張冠李戴的狡計,嫁禍成濟,把他推出斬首,還要夷他三族。助力者其視諸!一面令長子中撫軍炎,迎入常道鄉公曹璜,繼承魏祚。璜改名為奐,年僅十五,一切國政,統歸司馬昭辦理。昭復部署兵馬,遣擊蜀漢,驍將鄧艾鍾會,兩路分進,蜀將望風潰敗,好容易攻入成都,收降蜀漢主劉禪。昭引為己功,進位相國,加封晉公,受九錫殊禮。俄而進爵為王,又俄而授炎為副相國,立為晉世子。正擬安排篡魏,偏偏二豎為災,纏繞昭身,不到數日,病入膏肓,一命嗚呼。世子炎得襲父爵,才過兩月,即由司馬家臣,奉書勸進,脅魏受禪。魏主奐早若贅疣,至此只好推位讓國,生死唯命。司馬炎定期即位,設壇南郊。時已冬暮,雨雪盈塗,炎卻遵吉稱尊,服袞冕,備鹵簿,安安穩穩的坐了法駕,由文武百官擁至郊外,燔柴告天。炎下車行禮,叩拜穹蒼,當令讀祝官朗聲宣誦道:
皇帝臣司馬炎,敢用玄牡,明告於皇皇后帝。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昔者唐堯熙隆大道,禪位虞舜,舜又禪禹。邁德垂訓,多歷年載。暨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指曹操。撥亂濟時,輔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於艱難,此則晉之有大造於魏也。誕唯四方,罔不祗順。廓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紘同軌,祥瑞屢臻,天人協應,無思不服。肆子憲章三後,用集大命於茲。炎維德不嗣,辭不獲命,於是群公卿士,百闢庶僚,黎獻陪隸,暨於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鑑下,求民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讓所得距違。天序不可以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
祝文讀畢,祭禮告終。司馬炎還就洛陽宮,御太極前殿,受王公大臣謁賀。這班王公大臣,無非是曹魏勳舊,昨日臣魏,今日臣晉,一些兒不以為怪,反且欣然舞蹈,曲媚新朝。攀龍附鳳,何代不然?隨即頒發詔旨,大赦天下,國號晉,改元泰始。封魏主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徙居鄴宮。奐不敢逗留,沒奈何上殿辭行,含淚而去。朝中也無人餞送,只太傅司馬孚,拜別故主,唏噓流涕道:「臣已年老,不能有為,但他日身死,尚好算做大魏純臣哩。」看官道孚為何人?乃是司馬懿次弟,即新主司馬炎的叔祖父,官至太傅,生平嘗潔身遠害,不預朝政,所以司馬受禪,獨孚未曾贊成。但年已八十有餘,筋力就衰,不能自振,只好自盡臣禮,表明心跡,這也不愧為庸中佼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