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最新法規、趨勢,提供最即時、最務實的建議
學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寫給上班族的知老實用手冊
照顧父母,也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
在台灣,每年因照顧失能家人而影響工作者,已高達230萬人……
關於「老」,我們知道的太少,準備的也太少。
不管是父母的,或是你自己的。
面對「老之將至」,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身為「三明治世代」,夾在孩子與父母、婚姻與工作之間的你,當爸媽過了65歲,各種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相關問題,將接踵而來,必須在父母還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本書以65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從「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依據政府最新法規、趨勢,提供務實的建議。
★關於醫療──
如何確認爸媽是否罹患失智症?該看哪一科,該做哪些檢查?
哪些疾病易造成長期臥床?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關於長照──
身為年老雙親的主要照顧者,該事先做哪些準備?
外籍看護怎麼申請,該怎麼選擇適合的?
萬一爸媽需要長期照顧但自己又無法抽身,該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關於財務──
該不該買長照險,怎麼買最聰明?
申請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照護機構收費標準各不同,如何避免糾紛?
詐騙持續進化,如何預防爸媽老本被吃光?
★關於法律──
該如何避免長輩離世後的遺產繼承問題?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如何利用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加以保護?
作者從親身經歷為出發,走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負責人、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並蒐集相關報導、報告、論文,希望藉由此書,給廣大上班族一些建議與提醒,並帶領讀者預覽老後的風景,知老、惜老,而後護老。
無論是年輕或中年的讀者,都能將此書視為一本人生的使用手冊、預約未來幸福生活的導讀本。
內文審訂
前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美森長堤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吳佩偉
喬彥科技董事長 黃飛文
凱基人壽大衛通訊處處經理 翁文昌
律能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張英磊
共鳴推薦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辛炳隆
牙醫、專欄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作家、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緯譽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廖修譽
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 蔡芳文
★各界推薦
●本書筆墨觸及之廣,令人佩服;內涵豐富,堪稱百科全書。沒有任何艱澀深奧的學理或長篇大論,章章節節都是主題明確、言簡意賅,馬上就可以參考使用。先進國家美國以「自立」「機會」及「尊嚴」三個面向,做為中高齡族群的社會準則,期許由少年到老年,從熟齡到人生的最後一站,都能活得自立且有尊嚴,並且有計畫地準備好走過每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階段。我也期許國人可如《禮運大同篇》所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更期盼讀者在看完本書後,對於自己及周遭親朋好友就退休與高齡的未來規畫,都能順心如意。──前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這是一本適合「中年子女」與「銀髮父母」親子共讀的小百科:簡要、細膩、多元、實用,每個段落皆可見作者用心。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老」不足驚懼,唯有了解的更多,才能預知未來、掌控風險,讓老年生活過得優雅從容。──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辛炳隆
●最適合父母已經65歲朋友的顏色是「靛色」。靛色介乎藍色與紫色之間,宗教領域常見到靛色,看到了,心就靜下來。父母的老邁,難免會有藍色的憂鬱,但透過閱讀此書,持續反省與突破,使自己的未來減少藍色的憂鬱,多些紫色的高雅,讓父母、自己、配偶,都能多些安靜中的適應,家庭也會因而多些幸福。──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年政府全力推動在地老化與健康樂活政策,推展機構式、社區式、居家式的照顧模式,以及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專法的立法,使全國向健康照顧服務產業化方向邁進。本書出版可說「正是時候」,因為每一章節的主題,都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面對的議題,以及想要了解的答案。這不僅是增進知識的一本書,更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手冊。──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 蔡芳文 作者
康哲偉
曾擔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肯定。
在邁入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一年,時年七十九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平日對「老」毫無所悉,亦少有準備,一旦年邁至親入院、臥床,種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有如「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原該衝鋒職場的他,被迫放慢腳步,進而轉換跑道,提早修習「老」這門深奧的學分。初入照顧的領域,彷如入學新生,過往閱歷幾無助益,一切都得重新摸索,面對無數的挑戰、煎熬與疲累。當風暴來臨,影響層面從病人到全家,甚而生涯、事業,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他決定分享自身經歷,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老」並不足懼,但令人害怕的是「不知老」「不服老」,以致可防範的小事,最後變成了災難,讀者不妨以此書為導引,逐步審視與調整,為至親準備,也為自己準備。
目錄
推薦序 不因照顧長輩,而失去本來的自己/廖修譽
新版自序 世界瞬變、人世無常,我們需要更多的溫柔與準備
自 序 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前 言 學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PART 1 當爸媽過了65歲
第1章 如何讓年長者保持健康的身心? 面對退休的適應過程/打造自己專屬的時間表/靠學習找回人生的價值/了解高齡學習特性,助長輩一臂之力/建立家庭以外的支持系統/斷捨離的練習/打造年長者的旅遊計畫/養成運動習慣/超慢跑,低門檻的好選擇/管好三高,從飲食下手/定期健康檢查,預防疾病上身/讓沙場老將再創高峰
第2章 為財務做準備 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為長輩「保單健診」,掌握兩大優先原則/不可忽略的長照險/ 以小額終老保險補強保障/善用保單「預留稅源」避免手足紛爭/退休後最適合的投資工具/關於投資,該避開哪些風險?/詐騙持續進化,小心老本被吃光/如何防止長輩被詐騙?/被詐騙了該怎麼辦?/善用信託,護老本保自尊/辦理信託的注意事項/以房養老,助長輩活化資產/以房養老,留意年齡限制及實際金額是否符合所需
第3章 認識安養機構 不是每個高齡者都適合自宅養老/讓爸媽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孝順/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第4章 避免身後繼承糾紛 爭奪家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否生前就該將財產過戶給子女?/過戶後若子女不孝,能否要回財產?/死後留下來的,不一定都是遺產/未立遺囑可能產生的六種困擾/繼承事宜以遺囑為優先/ 提早立遺囑,是件健康且負責任的事/寫遺囑有哪幾種形式?各自效力為何?/遺囑經過「公證」或「認證」是鐵則/應繼分、特留分、扣還、歸扣、扣減權的意義/遺產贈與特定人士或團體,該注意什麼?/為避免紛爭,遺產分配注意「順位」與「比例」/希望喪葬方式,也要寫在遺囑裡/遺囑中最好要有指定執行者/若想更改遺囑,該怎麼做?/如何利用遺產節稅?
第5章 預防終末期可能產生的相關問題 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什麼情況下應考慮安寧緩和醫療?/哪些醫院提供安寧療護?安寧病房費用很貴嗎?/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注意事項/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善終對象及拒絕權利更擴大/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前,要做哪些準備?//預立醫療決定書及醫療委任代理人,皆可取消及更換
◎PART 2 當爸媽無法自理生活
第6章 如何確認失能程度? 什麼是失能,如何判斷?/哪些疾病易造成長期臥床?/如何預防失能? 第7章 失智症如何確認? 如何及早發現失智症?/失智症種類/當長輩疑似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可以根治嗎?/中後期會出現易激動、疑心、幻覺嗎?/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有何不同?/譫妄是失智還是思覺失調的症狀?
第8章 主要照顧者的準備 善用醫院可用的照顧資源/認識照管中心,連結政府長照資源/什麼是長照2.0的A、B、C據點?/盤點長照2.0,政府提供的「四包錢」/以聰明對策準備長期抗戰/有正確的心態才能輕鬆自在/一定要有紓壓喘息的活動/尋找支持團體/善用技巧與輔具避免照護傷害/不可不知的三種基本照護技巧
第9章 外籍看護該如何申請? 該送機構、家人照顧,或請外籍看護?/由配偶、血親、長輩本人或專案提出申請/確認長輩是否合乎資格/「巴氏量表」是什麼?/巴氏量表如何申請?/照管中心確認資格審查/向勞動部申請招募許可函/是否非得透過仲介找人?/坊間琳瑯滿目的仲介公司,究竟該如何挑選?/要怎麼選擇適合的外籍看護?/可否一次申請兩名外籍看護?/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如何與外籍看護溝通?/該教外籍看護哪些重點?/雇主要遵守哪些規則?/外籍看護不告而別或偷竊該怎麼辦?/如果外籍看護不適任,該如何處理?/到期後若想繼續雇用同一看護/如果急尋外籍看護,有哪些合法方式?/長輩往生後外籍看護要怎麼處理?/家裡的看護可跟長輩入住機構,但有時間限制/針對外籍看護,政府提供哪些服務及補助?
第10章 尋找適合的照護機構 善用各大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中心/健康時和身體無法自主時,需求不同/沒時間慢慢選的時候/照護費用怎麼算?/如何避免糾紛?/至少每兩週探望長輩一次
第11章 失智長輩的照顧方式 飲食:針對過量與拒食,採取不同策略/大小便失禁:藉著引導與協助,排除障礙/洗澡:先幫助長輩克服恐懼/睡眠:協助長輩排除障礙/妥善處理失智者的精神行為問題/與失智長輩溝通的五個重點
◎PART 3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 第12章 善用成年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 聲請監護、輔助宣告,保護長輩財產及權益/如何聲請法定監護、輔助宣告?/法定監護人與輔助人之任務/如何變更與撤銷法定監護、輔助宣告?/意定監護新制,讓長輩自己可以先指定監護人/意定監護契約必須公證,且可隨時撤回/意定監護執行代理職務,不須經過法院許可/意定監護人因故無法執行任務,改為法定監護由法院指派/意定監護受任人能代為執行遺囑或表達醫療決定嗎?
◎PART 4 防患未然,老當益壯 第13章 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失智症遺傳檢測,防患未然/地中海飲食好處多/吃對營養素/提早服用失智藥物,無法預防失智/藉由學習療法刺激大腦/勤運動,有助維持良好認知功能/即使獨居,也要多參加社交活動/減少對大腦的傷害/改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三高」上身
第14章 認識老年精神疾病 老人失眠背後原因複雜/幫助長輩入眠的方法/長輩出現妄想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渾身痛,原來是憂鬱症/了解用藥安全,避免引發急性精神障礙
第15章 預防肌力衰退 七十歲的肌肉量,只有二十歲的一半/保有肌力,可根本解決健康危機/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進行肌肉訓練/高齡者鍛鍊的重點/光是快走、慢跑,不會增加肌肉量/休養階段也要盡可能下床活動
第16章 如何保命防「跌」? 如果跌倒過,有一半的人會再次跌倒/培養防跌的安全生活習慣/常用的藥物中,其實暗藏「致跌」成分/隨身攜帶拐杖,保護膝蓋又能防暈
第17章 如何延緩視力減退? 白內障該不該動手術?/白內障可以預防嗎?/發覺青光眼時,視神經多已嚴重損傷/青光眼可以治癒嗎?/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易導致失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保養得當,老年不怕惡視力
第18章 如何強化骨關節? 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怎麼辦?/骨質疏鬆不會有任何預警/年過五十,男女都要追蹤骨質變化/保養骨關節要趁早
第19章 召開家庭會議 召開家庭會議時機/安排家庭會議的重點與技巧/使家庭會議順利的溝通技巧/家庭會議的法律效果
附錄 推薦書單及支持團體
序/導讀
〈新版自序〉
世界瞬變、人世無常,我們需要更多的溫柔與準備
這本為了紀念父親離世百日,以自身照顧經歷為出發點,企畫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出版迄今將屆十年。
十年間,台灣的長照環境迎來巨大的改變。
原本預估台灣到二○二五年將會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年隨著各縣市數據陸續出爐,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基隆市和屏東縣等六個縣市,紛紛比預期提早達標,等於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人口老化速度驚人,直接衝擊到醫療與長照需求,影響消費及勞動力供給,加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對台灣社會整體且長遠的發展,無疑成了「國安級」的威脅。
為了因應老化海嘯,國內長照體系隨之動了起來,由馬政府第一階段的「長照十年計畫」,邁入蔡政府第二階段的「長照2.0」,大力推動「ABC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如今賴政府推出的「長照3.0」,也將以「長照2.0」為基礎,允諾結合醫療和社會福利,持續擴充預算,增加服務據點和內容,提供家庭照顧者和長照機構更多支援。
近年來保險市場亦餘波盪漾,先是COVID-19的防疫險,讓產險業付出天價理賠金,賠光逾二十年獲利,導致業務推動轉趨審慎,許多保單收手不賣或調漲。接續二○二三年年底的「實支實付之亂」,金管會研擬改革實支實付醫療險,回歸「損害填補」原則,讓許多推出副本理賠的保險公司火速宣布停售、下架或是收緊投保政策,打亂了保戶期待以「雙實支」「三實支」保護傘支付高昂自費項目的規畫,更讓許多長輩擔心自己未來的醫療保障,會不會因此出現巨大的破口。
在法律保障部分,政府在二○一九年實施了「意定監護」新制,進一步落實人權。由於民法的成年監護制度,原只有「法定監護」一種,為了更符合當事人的意願,補充法定監護制度的不足,「意定監護」新制允許成年人採委任契約的概念,預先選任自己的監護人,只要符合資格,諸如朋友、工作夥伴等都可以,人數也不受限,且效力優先於法定監護,將自主權回歸給長輩。
醫療部分也大步邁向病人自主,二○一九年,在立委及醫師奔走下,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將預立醫療決定的適用對象,由「末期病人」擴大至疾病末期、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等五款臨床條件,並增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設計,藉此保障每個人的知情、決策與選擇權,確實尊重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的病人其自主及善終意願,也幫助家屬尊重與支持病人的決定,不管是無效醫療,或一些可能有效或存疑的治療,皆賦予病人拒絕的權利。
善會進化,惡也會進化。從二○二○年起,台灣詐騙金額及件數便直線攀升,光是二○二三年,詐騙報案就超過三萬五千件、受害金額超越七十九億,雙雙打破紀錄。許多人會焦慮退休後該如何投資理財,但面對近年來詐騙手法千變萬化、無孔不入,該如何保持警覺,守住老本,不讓心血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恐怕才是首要之務。
關於外籍看護部分,政府因應二○二二年八月調高外籍看護每月薪資,特別針對中低收入戶、領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的雇主或被看護者提供薪資補助,降低對弱勢家庭造成的衝擊。另為讓照顧者能適時喘息,針對已請外籍看護的長輩,只要符合照管中心評估標準,仍可使用政府的長照服務,讓長輩的照顧不中斷。
選擇十年後推出增修版,除了以上重大趨勢的改變,需幫讀者逐一釐清,更希望秉持初衷,以父親為名,讓本書持續發揮效益,協助更多初次踏入照顧領域的讀者,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解答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記得這本書的每個篇章不會是最終的解答,而只是一個開端,引領你敞開「知老」之門,掌握每個階段的關鍵。 因為,世界變得太快,而「老」又那麼深奧複雜,我們不是處在無知,就
是走在弄懂了,又有新的挑戰的路上,不知不覺之中,自己竟又成為被照顧的主角,進入新一代茫然探索的循環。 面對時間的公平與殘忍,我們需要更多的溫柔與準備,寬容對人、溫柔待己,在任何可能的驟變降臨之前,了然於胸,從容以對!
〈自序〉 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我們都會老。但關於「老」,我們知道的太少,準備的也太少。我永遠忘不了父親過世前,那段混亂的日子。
那年,父親七十九歲,中年曾動過心臟手術的他,身體雖稱不上硬朗,但生活打理、行動力皆自在裕如,以致形體雖現老態,我們卻總輕忽他已步入遲暮之年……直到某日他在公園跌倒,摔斷了髖關節(大腿與骨盆相接的關節),接連引發的骨牌效應,讓我們在其生命的最終章,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學習之旅。
「髖關節在哪裡啊?」這是我接到母親從急診室打來電話時,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疑問。之後父親動了手術,在醫院休養了兩個月,但回家不到兩天卻又再度跌倒。緊急陪著父親重返急診室,心中滿是驚訝與自責的我們,向「谷歌大神」探問,才恍然大悟網路上早已充滿諸多警示的資訊:「曾跌倒過的老人,其中有一半的人會再度跌倒。髖部骨折開過刀後,僅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完全康復,且在一年內死亡的機率最高達二○%。」
父親入院後,因髖部受傷部位無法開刀,在等待自然長成期間,父親只能在病房裡靠止痛劑度日。然而,久臥的不便,加上難耐疼痛,父親的「囡仔性」屢屢發作,全職陪伴的母親每每勸慰無效,暴衝戲碼便不斷上演:一會兒怒拆床緣扶手,執意下床如廁;一會兒哀叫不絕,嚷著受不了如此身心煎熬。甚至,半夜猶如上演電影《大法師》情節,時而跟幻覺對話,時而目露驚懼,彷彿正與另一世界拉扯,聲嘶力竭到天明。
後來我才明白,這是一種成因複雜的急性意識障礙,叫做「譫妄」,包括術後身心承受重大壓力,服用多種藥物、失血、感染,或代謝出問題,而電解質不平衡、營養不良、缺水及失眠……等都可能引發。
不只父親的健康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因牽涉照顧問題,平日不太有機會溝通的家人,一旦在病房內相見,協調彼此該扮演的角色時,因混雜了經濟能力、工作型態、家庭壓力,甚而過往心結問題,往往讓緊繃的情緒,一觸即發。即使好不容易決定了下班後的分工,也應急找來本國籍看護幫忙照應,但由於父親精神狀況所導致的喧騰不斷,不堪其擾的看護竟負氣不告而別,而後母親也因得兼顧父親與高齡九十的外婆而蠟燭兩頭燒,某天在趕赴安養院探視外婆的路上,不慎被一輛摩托車撞飛,自己也成了病人。
老天的考驗一波接著一波,對步入中年的我而言,這些事情不僅想都沒想過,更是件件緊急又棘手,幸好有家人接力支援,以及從醫的姊夫全程相助,否則龐大的照護人力與支出,諸多病症及生死關頭的決斷,絕非一個小小上班族所能招架。
過了一年,母親逐漸康復,父親卻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過程中幾經慌亂,但從醫護人員口中,網路、臉書的查詢,以及那些與父親短暫同房的病友身上,至少學會如何與疾病面對與共處。雖然在眾人努力之下父親還是沒能離開病房,但關於「老」這件事,我們有了更加切身的認識與體會。
因此,在父親離去百日之後,我決定以自身從無到有的經歷為出發點,企畫一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此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年長者的晚年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採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負責人、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並蒐集相關報導、報告、論文,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當然,這本書的每個篇章不會是最終的解答,而只是一個開端,引領你敞開「知老」之門,掌握每個階段的關鍵。因為,「老」是一門深奧與複雜的學問,在單向的時間高速公路上,你得先問自己:要的是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不妨現在就翻開第一頁,一頁一頁地往下探索吧!
試閱
[前言] ★學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如果,爸媽有什麼萬一 學生時期努力拚學科,通過一關關考試,進了職場,為了努力往上爬,學習各類專業、管理技巧與拓展人脈,到了中年,儘管已是見多識廣的沙場老將,很少人會意識到自己辛苦多年的事業,可能栽在一堂忽略已久,且從沒人教過的人生必修課。台灣金融界的傳奇人物,曾寫下「外商銀行最年輕董事長」紀錄的管國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寫照。
進入外商銀行不到十年,三十六歲當上總經理,四十三歲出任集團台灣區總裁,在許多人眼中,管國霖的際遇就像「人生勝利組」。然而,當生涯攀上最高峰之際,他卻在五十歲那年,為了照顧高齡失智父親,毅然決然告別職場,離開他待了二十五年的花旗銀行。
像管國霖一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工作績效再出色,所處位階再重要,這堂課避無可避,只要一通緊急電話,為了照顧倒下的父母,一切職涯發展都得暫時放下。根據勞動部二○一五年統計,每年台灣約有十三萬人因照顧因素而離職,到了二○二三年,依主計處統計推估,因照護問題選擇離職的人數則增至十五萬人,而衛福部估算,為照顧失能家人而影響工作者,更高達二三○萬人。
多年來,「三明治世代」夾在孩子與父母、婚姻與工作之間,如今年輕夫妻雙雙步入中年,本以為肩上責任將卸,可以專注在自己的職涯與生活,沒想到事與願違,中年之際,大環境丕變,所面臨的挑戰比起過去更為艱鉅。
看看子女,當年自己大學一畢業便能自立,到了下一代卻遭逢學歷貶值,使得延畢、讀研究所的人數大增,加上台灣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減少,以及不婚、晚婚成為趨勢,使得子女依賴家庭的時間拉得更長。
圍繞在父母身邊的問題也是與日俱增,開始進入老年期的他們,健康逐日走下坡,重病、失能或失智的可能性如影隨形,只要稍不注意,照顧的重擔就會落在自己肩頭。加上醫藥發達,高齡或超高齡老者比比皆是,儘管自己退休了,未來還得繼續照顧父母。
然而,處於此一階段的自己,體能不似當年,老化症狀也已上身,職涯與婚姻亦進入了步步為營的地雷區,扶養上下兩代的承擔卻有增無減。難怪國內外相關研究皆指出,當「三明治世代」步入中年,意味將進入人生另一個「黑暗期」,因此,對於企業,這堂課勢必將提高核心經營人才流失的風險;對於個人,尤其是已邁入中年的中高階主管,若沒有事先做好規畫與準備,離職照護結束後隨之而來的中年危機,將一觸即發。
◎六十五歲的意義 或許你從來沒想過爸媽有一天會老,但當他們跨過六十五歲大關,代表他們的人生正悄悄地進入另一個階段。
面對至親無可迴避的轉變,身為子女的你我,究竟該有哪些認知與心理準備?
首先,六十五歲,是法定的退休年齡,無論健康條件如何,大部分的人會在此時告別職場。突然賦閒下來,在經濟條件、角色適應、生活節奏、人際互動,以及身心狀況,都會產生新的壓力與變化,若計算平均壽命,退休後的生涯至少還有二十年以上。因此,該如何調適與規畫,將影響人生下半場的生活品質。
其次,六十五歲,也是身體機能走下坡的分水嶺,醫學臨床統計顯示,六十至六十九歲是各種疾病好發的高峰期,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心臟病、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另外,容易與老化混淆的失智症,在六十五歲的盛行率大約占五%,且每增加五歲,罹患的機率就增加一倍。而且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亦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因此事前預防與保健變得更為重要。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過去十年,健保醫療費用大幅成長,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就占了六成以上,這意味著中高齡階段,日常生活消費看似縮減,但個人健康醫療相關支出卻節節上升。尤其,當政府財政吃緊,能顧及的層面有限,想要陪伴父母度過愉快的銀髮歲月,在財務、保險、醫療保障等規畫,是否能夠發揮「未雨綢繆」的功用,將是此一階段極為重要的功課。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在民國一○六年,台灣民眾平均壽命為八○.四歲,與民國九十六年相較,十年內平均壽命增加了兩歲,且年年往上攀高。如今,能夠活到八十歲,似乎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雖說大家愈來愈長壽,六十五歲以後還有很長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不過,根據台灣死亡人口的統計,民國四○至五○年代間,○到十四歲曾經是死亡人口的大宗。但到了五○年代至六○年代中期,十五到六十四歲的死亡人口取而代之,一直到七○年代,隨著人口老化,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死亡占比持續增加,比例從民國七十年的四六.八%,跳升至民國八十五年的六一%、民國一○一年的六八.八%,到了民國一○二年更達六九%,隔年即突破七成大關,民國一一一年則高達七六%,成為國人死亡人口統計數據的最主要來源。
依此數據的演進來看,不僅代表台灣社會的轉型,凸顯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更提醒所有人一件事,那就是一旦過了六十五歲,代表自己將邁入死亡高危險群的「地雷區」,而愈早意識到如何預防、早期偵測、延緩慢性或重大疾病的惡化,就愈能隨著長壽的趨勢,健健康康地享受人生。 ◎在還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父母逐漸衰老,不單只是個人生理的變化,其背後更隱含一連串的問題,往往需要全家上下一起面對與承擔。
在台灣,老夫老妻若都還健康,多會同住照應,萬一其中之一罹病,另一半常會擔起照護之責,不忍麻煩子女,除非老伴過世只剩一人時,中年子女才會真正感受到父母年事已高,以及接踵而來的挑戰。
此時,即使長輩身體硬朗,若任其獨居,做子女的難免擔心其生活照應、交友往來、出入安全問題,甚至被詐騙集團盯上的可能;若接來同住,儘管是自己的父母親,在生活習慣、價值觀、溝通方式,以及與媳婦、女婿、孫子女的相處上,免不了得歷經一段磨合期,過程中若要顧及彼此的尊嚴與和諧,每個家庭成員都得重新調整與適應。
若長輩生病,由於老人疾病的表現常被誤會成身體老化的正常現象,且會合併多重疾病,甚至失能、臥床,在花費、就醫、陪伴與照護上,皆非一人所能承受得起,因此,往往需要動員全家的資源與人力,無論是夫妻、兄弟姊妹,還是孫子女都得分工。當身處其中時,在溝通與分配上,要不影響家庭氣氛又能將老人家照顧周全,著實是一門不簡單的任務。
長期觀察台灣老人十大死因趨勢,可以發現慢性病幾乎占了七成以上,包括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腎炎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等,幾乎年年榜上有名。
由於慢性病潛伏期很長,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根治,且若長期忽略或控制不當,不僅會有多重用藥、生活功能降低等後遺症,還可能產生骨牌效應,引發多重併發症,使得病情加重、殘障或失能,甚而危及生命。
慢性病被稱為「現代文明病」或「生活習慣病」,起因多來自不正常的生活型態,因此,若能在身體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往往比罹病之後靠治療防止惡化,來得輕鬆又有效。
所謂「預防之道」,可分為「健康的習慣」與「健康的管理」兩大面向,前者指的是培養好的習慣,如規律的運動、維持適當的體重、充分的休息,盡量不碰菸酒與刺激性飲料。後者指的則是增加對慢性病的認識,學習疾病的自我評估,並透過定期健康檢查,篩檢相關疾病,才能不讓慢性病上身。
◎照顧父母,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 雖說養育之恩大過天,照顧年老的父母乃天經地義之事,但若父母久病,照顧者辭去工作隨侍在側,除了面對身體勞累、金錢壓力外,還必須長期承受患者因情緒波動所帶來的言語或肢體之傷害,因此長期照顧父母,很少人能真的無怨無悔。
但在過程中,若能把心態由「照顧父母」,轉換成「為自己準備」,或許能夠緩解一些憂鬱與怨懟。因為,當我們覺得是在替自己準備,思考角度就會從「無盡付出」變成「測試理解」,所以對父母的照顧,會抱著實驗精神,試著從不斷互動與調整中獲得啟發,包括回溯父母的性格、過去親子相處的模式,找到成功的因應策略,並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發現自己的脆弱,審視夢想與計畫,從而調整未來的方向。
在照顧的過程中,由於接觸到大量疾病、醫療資源、照護技巧、協助機構、財務規畫等知識,一旦懂得嫻熟運用,當自己走到類似階段時,便能提早發現病徵,或是做好相關準備,與可能的照顧者討論,尋覓妥適的照顧方式,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降低子女的壓力與負擔。
雖然國內長照體系三階段,已從第一階段的「長照十年計畫」,進入第二階段的《長期照顧服務法》(二○一五年六月總統令公布,二○一七年六月正式上路),就在邁向最後階段《長期照顧保險法》之際,因接續的蔡政府於二○一六年五月執政後,考量國內長照服務供給量,不足支撐社會保險所需,以及馬政府的長照保險參照全民健保,強制一出生即納保,且雇主與勞工負擔比例恐生爭端,改推「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並以遺贈稅、菸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房地合一稅等其他收入,以及政府預算撥充,延續擴大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我國已於一九九三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二○一八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二○二五年高齡人口將突破四七○萬人,邁入超高齡社會,二○三九年突破三○%,至二○七○年將達四三.六%。伴隨而來的失能人口,也將在二○二五年突破百萬大關。
在老化的浪潮進逼下,強調以在地老化為核心精神的長照2.0,大力推動「ABC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並以「一九六六長照專線」為單一窗口,提供長照四包錢服務,包括「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與喘息服務」。以官方在二○二二年所做的統計,長照服務涵蓋率已從二○一七年的二○.三%成長到六七.○三%,服務人數也從十萬人成長到四○.七萬人,整體預算更從長照1.0時的五十億增加至六百多億,期待打造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服務體系。
政府推動長照2.0不遺餘力,儘管長照預算屢創新高,使用者滿意度高達九成以上,且於二○二三年起,一舉將中、重度失能者入住機構的補助額度,由最高六萬元提高至十二萬元,並取消排富規定,但輿論批評的聲浪仍未止歇,除了憂慮稅收財源不穩定,主管機關多頭馬車,長照產業化只聞樓梯響,其他如日照中心服務據點、數量、專業人力不足,以及住宿機構床位有限,欠缺有效監測與品質管控等問題依舊盤根錯節,政府還在持續摸索,如此看來,長照服務要邁向「合用」「好用」,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因此,無論是規畫長輩或自身養老的保障,都應保有妥善的風險意識,避免過度依賴政府的社會保險與服務,提早準備才是上策。
★第2章 為財務做準備
◎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 退休生活想要富足無虞,應有準備兩個帳戶的觀念,一是日常花費帳戶,另一則是醫療保障帳戶。
首先,關於日常花費帳戶,該準備多少才夠?
以六十五歲退休到八十歲(國人平均餘命)為例,根據主計總處二○二二年家庭收支調查,主要收入來源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銀髮家戶,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約為四.八六萬元,再以主計總處於二○二四年首度公布的「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齡家庭通膨率為二.八○%計算,退休夫妻要維持十五年間的基本開銷,大約得準備一千五百萬左右;若還有房貸、租金的壓力,或是希望有休閒旅遊的安排,每年得加上十至二十萬不等的花費,就得再多備足一百五十至三百萬支應。而長壽亦是一項考量,若要保有經濟與尊嚴的餘裕,就得再多留五至十年的彈性。 其次,關於醫療保障帳戶部分,以國內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人每年超過十萬元的醫療花費,意味退休後至少要準備一百五十萬,才能應付基本的醫療開銷;若加上外籍看護費及相關費用,每月約二萬五千至三萬五千元,以及輔具、營養品、消耗品等開銷,又是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額。因此,此部分除了估算並準備可能的費用,還要透過醫療相關保單分散退休後醫療風險。
綜合以上,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得將以上兩個戶頭所估算的費用加總,扣掉社會保險養老給付(勞保及公保)、雇主退休金給付(勞退新舊制及公務人員退休金給付),以及個人在退休前累積的儲蓄所得,就是未來需補足的退休金缺口。
◎為長輩「保單健診」,掌握兩大優先原則 父母輩過去忙於工作,保險的觀念與資訊不如現今充足,由於保險投保年齡多有限制,在邁向人生另一階段之際,子女應協助家中長輩做好保單健診,在還來得及補救前,把握保障補強的最後機會。 若想知道長輩過往買過哪些保險,不妨利用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網站及APP,幫父母或自己免費註冊會員,就可以立刻知道名下擁有的各家保險公司的所有保單,至於每一張保單的細節,則需付費一百元升級為白金會員才能使用。
掌握長輩過往的投保明細後,可洽詢熟悉且信任的專業保險顧問或保險經紀人,請其協助「保單健診」,提供完整的「保單健診報告」,並針對已有的保險和缺口進一步諮詢,根據長輩的需求、預算及保險公司的投保規則,進行意外保障、壽險保障、醫療保障補強或刪減。
其中,以下兩大攸關醫療險的優先原則,不可不知: 原則一、調高實支實付醫療限額 由於健保2.0的實施,加上醫療科技與醫藥生技的進步,產生許多高昂的自費項目,也讓「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成為補強醫療保障的優先考量。實支實付險當中,拉高雜費到三十萬以上,是許多保險專家的建議,然而,二○二四年七月一日之後,金管會要求保險業者回歸「損害賠償原則」,此後各保險公司也不再接受客戶投保第二家實支實付。因此,想幫父母調高實支實付的讀者,務必與專業的保險顧問或保險經紀人進行瞭解,因應新規定,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為因應現況,目前有以下三個方案可供參考:
方案一:加購「自負額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或在原保單更換險種提高醫療保障,以補足保障缺口。由於各家公司的轉換規則(部分甚至要求需要體檢)及商品不同,建議可初步洽詢該公司服務中心或業務員。
方案二:直接加購「定額給付型手術險」「住院日額型保險」或「終身醫療險」。以上皆為定額給付型商品,與實支實付相關限制無關,可即刻強化醫療保障。
方案三:此為下下策,也就是打掉重練。若原來實支實付額度真的很低,雜費限額可能不到十萬甚至更低,父母身體仍然健康,也無既往症或理賠史,並且可通過一定程度的體檢項目,則可評估考量重新規畫,更換成現代版的實支實付商品,但務必確定可以投保新的險種後再做轉換,否則可能兩頭落空,連原本的保障都沒有了。 原則二、優先補足罹患癌症一次金及重大傷病卡保險 當罹患癌症或重大傷病時,通常會讓長輩面臨重大的打擊,並可能產生收入中斷和龐大的醫療支出壓力。在考量補足醫療保障時,更要預備罹患癌症及重大傷病時的大筆支出,這也是過去保險商品較不足的地方。最近二、三年走紅的明星商品,包含針對罹患癌症就賠的癌症一次給付類型保險,以及重大傷病卡保險(只要符合重大傷病卡資格,見卡就賠,或者取得相應程度的診斷證明書),CP值高,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