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二十四節氣輪轉的腳步聲,以亙古智慧過豐美的好日。
「感時應物」,就是生活美學的根本之道。
十週年紀念新版
再聽一次她說故事,美好情味不斷綿延。
美學大師奚淞、易學專家劉君祖
專文推薦
作家、主持人劉克襄、王浩一
共襄盛舉
「從天文到地理、從陰陽到五行、從八字到星座、從詩詞到《論語》、從時令到食物、從氣候到旅行等等,我在二十四節氣知識系統中,發現整套華夏文化和生活的密碼,更可貴的是這不只是古老知識,而是活用的天地人之學。……我很感激竟然有這麼一套深入華夏文明的二十四節氣曆法,讓我可以生活得如此豐美!」──韓良露
關於節氣,她便是所有的百科全書
人間的宜知、宜感、宜行、宜居、宜觀、宜食,其實都可以從祖先的節氣智慧中學習。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民俗、食觀、行旅、文學,「非典型知識分子」韓良露,上天鑽地、旁徵博引,中西陰陽點滴在心。漢文化的美學玄奧,其實就藏在天地節奏中。這是一本人人必備,真正「活」出來的節氣大辭典,演奏著屬於文明的悠揚四季頌。
「誠如良露所言,歲時節氣啟導華夏子民天人合一的生命態度。現代人若能靜下心來,便也能從自然、從人文中體驗得到:古聖其實不遠。這些日子閱讀良露的二十四節氣文稿,喚起我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感觸。」──奚淞
「這本書談二十四節氣的生活美學,時值浮囂亂世,天災人禍不斷,殺機凜冽令人心驚,細品此書的詩文圖片,遙想古人當下即是、日日是好日的渡世情懷,讀者當有淡定歡喜。」──劉君祖
「良露把食材風俗、文化歷史和自然節氣結合,嘗試將過往老祖宗對待食物的尊敬,逐一給予新的視野和生命。這一樁轉化各種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緻飲食儀式,不僅讓我大開眼界,也覺得最具挑戰性。」──劉克襄
「像是節氣的大辭典,又像是文人的四季頌,可是細細咀嚼之後,書香裡竟然有飯菜香。我不知她這本書寫了多久,但我確信,她每天日子的流動都是在寫著這本書,或者在準備中。」──王浩一
▲ 韓良露說: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節氣是以陽曆計算,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的途徑的三百六十五天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為「黃道」,黃道就像一個鐘面一樣,二十四節氣即代表了鐘面上的二十四個刻度,每個節氣持續約十五天,每一天約行黃道一度,立春時太陽黃道為三百一十五度刻。
二十四節氣源自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的基礎所觀察到的四時現象,中國一直到漢代才有二十四節氣的觀念,之前歷經過八節的概念,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節分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節中;之後才有觀察天氣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的節氣,與觀察氣候景象的雨水、穀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的節氣,以及觀察物候現象的驚蟄、清明、小滿、芒種節氣。
▲ 韓良露的節氣百寶袋!
「多年來一個人默默地研究二十四節氣之學,這套知識帶給我很多的樂趣,喜歡旅行的我,加上又曾在寒溫帶氣候的英國居住五年多,讓我可以觀察到不同於亞熱帶台灣的二十四節氣的天氣物候現象,因為心中有節氣變化,我常常可以通天人之際,在宇宙之中一點也不會寂寞……」——韓良露
【節氣文化】
喜歡思考的韓良露,從陰陽到五行、從八字到星座,理清關於節氣的意涵與奧祕。
【節氣民俗】
喜歡慶典的韓良露,道盡喜慶喪葬、神明崇拜、生命禮俗,樣樣脫離不了節氣。
【節氣餐桌】
喜愛食物的韓良露,節氣讓她對大自然的物產更加「食有所感」、「食有所悟」。
【節氣旅行】
喜歡旅遊的韓良露,遊遍天涯海角,觀察不同於亞熱帶台灣的節氣物候現象。
【節氣詩詞】
喜歡閱讀的韓良露,在閱讀節氣詩詞時,找到與千古詩人詞人同在天地一氣的共鳴。 作者
韓良露(1958-2015)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二○○六年起主持「南村落」,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重新詮釋在地文化,榮獲二○一三年「台北文化獎」個人獎。二○一五年,以《良露家之味》榮獲圖書類金鼎獎。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著有《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台北回味》《與巴黎出了軌》《義大利小城小日子》《台北說城人》《露水京都》《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韓良露和李漁的「閒情偶寄」》《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良露家之味》《文化小露台》《上昇星座:生命地圖的起點》《靈魂占星:與靈魂對話的和諧生命》《十二星座:行星與星座互動的生命密碼》《小飲,良露:葡萄酒旅記》《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等多部作品。
韓良露原來規劃與她一生的摯愛朱全斌,多相陪伴,一起過生活,也從事更多寫作、出版、電影等文化投入。但因緣果熟,於二○一五年三月三日捨報,留給她的夫婿、家人、朋友和眾多讀者豐美的著述和回憶,以及一門人生叩問真善美的修行功課。
攝影/朱全斌
台北市出生,祖籍江西興國,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傳播與媒體博士。因自小就熱愛文藝與表演藝術,並力行斜槓人生,人生經驗過不同角色。除了在學界服務,也跨足業界,擔任過電視台副總、編劇、插畫家、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音樂劇導演等不同工作。
早年製作電視節目,類型涵蓋戲劇、新聞與社教節目,並屢獲金鐘獎肯定。後專職教授,亦同時拍攝紀錄片,作品《聖與罪》(2009) 曾獲金穗獎、墨西哥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金棕櫚獎以及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最佳紀錄片獎等。 二○一五年在妻子韓良露過世後,創辦了南瓜國際,整理出版其占星系列著作。此外也戮力於文學創作,著有《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起吃飯,不見不散!》《當愛比遺忘還長》以及《謝謝妳跟我說再見》。
二○二○年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一職退休後,除了旅行、寫作外,也在Bravo電台主持廣播節目《朱全斌的燦爛時光》以及在人間衛視主持電視節目《藝次元宇宙》,並以幫助他人開拓自我為職志,繼續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臉書粉絲專頁:朱全斌這麼看這麼想 www.facebook.com/bingthink
目錄
推薦序/
歲月無驚‧江山共老──讀良露寫節氣有感 ◎奚淞
日月光華──為良露新書序 ◎劉君祖
一年打二十四個結,記號 ◎王浩一
推薦文/
節氣的饗宴 ◎劉克襄
自序/
豐美的二十四節氣曆法
前言/
節氣中的華夏文化符碼
春‧節氣1‧立春(2/3~2/5)
【立春節氣文化】
【立春節氣民俗】好好過年
【立春節氣餐桌】年菜文化生活
【立春節氣旅行】節分祭除厄
【立春節氣詩詞】
春‧節氣2‧雨水(2/18~2/20)
【雨水節氣文化】
【雨水節氣民俗】庶民的元宵花燈漫步
【雨水節氣餐桌】我們來談談春膳吧!
【雨水節氣旅行】北野天滿宮的梅花祭
【雨水節氣詩詞】
春‧節氣3‧驚蟄(3/5~3/7)
【驚蟄節氣文化】
【驚蟄節氣民俗】土地公過生日
【驚蟄節氣餐桌】驚蟄食百草
【驚蟄節氣旅行】驚蟄桃花開
【驚蟄節氣詩詞】
春‧節氣4‧春分(3/20~3/22)
【春分節氣文化】
【春分節氣民俗】春分復活節
【春分節氣餐桌】春分滋味
【春分節氣旅行】不敢不樂
【春分節氣詩詞】
春‧節氣5‧清明(4/4~4/6)
【清明節氣文化】
【清明節氣民俗】清明、寒食與上巳
【清明節氣餐桌】春天把潤餅捲起來
【清明節氣旅行】杭州清明遊
【清明節氣詩詞】
春‧節氣6‧穀雨(4/19~4/21)
【穀雨節氣文化】
【穀雨節氣民俗】海神娘娘祭
【穀雨節氣餐桌】和食中的唐宋遺風
【穀雨節氣旅行】長谷寺遲遇牡丹
【穀雨節氣詩詞】
夏‧節氣7‧立夏(5/5~5/7)
【立夏節氣文化】
【立夏節氣民俗】京都葵祭迎夏
【立夏節氣餐桌】立夏清涼食
【立夏節氣旅行】歐洲嚐三新
【立夏節氣詩詞】
夏‧節氣8‧小滿(5/20~5/22)
【小滿節氣文化】
【小滿節氣民俗】神農大帝誕辰
【小滿節氣餐桌】夏日水果滋味佳
【小滿節氣旅行】夏日在義大利吃苦
【小滿節氣詩詞】
夏‧節氣9‧芒種(6/5~6/7)
【芒種節氣文化】
【芒種節氣民俗】端午節艋舺早市
【芒種節氣餐桌】土芒果與荸薺
【芒種節氣旅行】上海吃夏鮮
【芒種節氣詩詞】
夏‧節氣10‧夏至(6/20~6/22)
【夏至節氣文化】
【夏至節氣民俗】夏至節食新麵
【夏至節氣餐桌】清涼過長夏
【夏至節氣旅行】夏至京都花樹紀行
【夏至節氣詩詞】
夏‧節氣11‧小暑(7/6~7/8)
【小暑節氣文化】
【小暑節氣民俗】小暑過三伏
【小暑節氣餐桌】閒心做消暑夏食
【小暑節氣旅行】京都尋夏慢味
【小暑節氣詩詞】
夏‧節氣12‧大暑(7/22~7/24)
【大暑節氣文化】
【大暑節氣民俗】「土用の丑日」的五行之道
【大暑節氣餐桌】大暑吃羊肉
【大暑節氣旅行】大暑夢花火
【大暑節氣詩詞】
秋‧節氣13‧立秋(8/7~8/9)
【立秋節氣文化】
【立秋節氣民俗】七夕的傳說
【立秋節氣餐桌】安心定神的秋日食
【立秋節氣旅行】聖母升天日
【立秋節氣詩詞】
秋‧節氣14‧處暑(8/22~8/24)
【處暑節氣文化】
【處暑節氣民俗】中元節日與天地水三界公
【處暑節氣餐桌】秋刀魚之味
【處暑節氣旅行】羅馬晚夏早秋的美味
【處暑節氣詩詞】
秋‧節氣15‧白露(9/7~9/9)
【白露節氣文化】
【白露節氣民俗】中秋節日的傳說
【白露節氣餐桌】秋果的恩寵
【白露節氣旅行】京都白露懷石之味
【白露節氣詩詞】
秋‧節氣16‧秋分(9/22~9/24)
【秋分節氣文化】
【秋分節氣民俗】孔子為何作春秋?
【秋分節氣餐桌】秋分米食豐
【秋分節氣旅行】東北溫泉鄉探秋
【秋分節氣詩詞】
秋‧節氣17‧寒露(10/7~10/9)
【寒露節氣文化】
【寒露節氣民俗】九九重陽節日
【寒露節氣餐桌】京都秋日食事
【寒露節氣旅行】三城味覺之秋
【寒露節氣詩詞】
秋‧節氣18‧霜降(10/23~10/24)
【霜降節氣文化】
【霜降節氣民俗】霜降鬼節掃墓
【霜降節氣餐桌】大閘蟹的香味不再
【霜降節氣旅行】京都霜降秋意
【霜降節氣詩詞】
冬‧節氣19‧立冬(11/7~11/8)
【立冬節氣文化】
【立冬節氣民俗】青山王遶境
【立冬節氣餐桌】孔子愛吃薑
【立冬節氣旅行】京都紅葉情緒
【立冬節氣詩詞】
冬‧節氣20‧小雪(11/21~11/23)
【小雪節氣文化】
【小雪節氣民俗】下元節日祭水官大帝
【小雪節氣餐桌】冬日熱甜湯
【小雪節氣旅行】黑松露的心魂
【小雪節氣詩詞】
冬‧節氣21‧大雪(12/6~12/8)
【大雪節氣文化】
【大雪節氣民俗】大雪大根焚祭
【大雪節氣餐桌】冬日吃蘿蔔
【大雪節氣旅行】冬日回鍋湯之旅
【大雪節氣詩詞】
冬‧節氣22‧冬至(12/21~12/23)
【冬至節氣文化】
【冬至節氣民俗】冬至和耶誕節本一家
【冬至節氣餐桌】冬至混沌吃餛飩/冬至烏魚子來了以後
【冬至節氣旅行】阿爾薩斯味覺之冬
【冬至節氣詩詞】
冬‧節氣23‧小寒(1/5~1/7)
【小寒節氣文化】
【小寒節氣民俗】臘八節日
【小寒節氣餐桌】冬日圍爐之樂
【小寒節氣旅行】寒冬溫泉日
【小寒節氣詩詞】
冬‧節氣24‧大寒(1/19~1/21)
【大寒節氣文化】
【大寒節氣民俗】做尾牙原不關公家的事
【大寒節氣餐桌】大寒吉祥年味
【大寒節氣旅行】再晤奈良東大寺
【大寒節氣詩詞】
序/導讀
【推薦序】
歲月無驚‧江山共老──讀良露寫節氣有感
◎奚淞
個把月前,接到韓良露電話。她說即將偕夫婿全斌赴歐度假,計劃要到中秋前才返台。季節入於酷暑,伉儷二人卻如候鳥般鴻飛去歐陸享受涼爽、美食、自然兼文藝,真令人羨慕。
電話線彼端,良露說到她整理多年積存箱底的文稿,已出版《台北回味》、《文化小露台》二書,往後還準備推出有關節氣的作品集。「節氣?」我一時摸不著頭腦。
「就是傳統二十四節氣。」良露解釋道:「中國人以農立國,古老黃曆節氣主宰數千年農業文明,也深入到人們生活細節……」
良露侃侃從古老天文曆法轉入傳統文化思維,她說:「我在想──孔夫子怎麼會著《春秋》而非《夏冬》呢?可能就是因為太陽曆中春分與秋分日照均等,合於中庸之道,才成為聖人用以譬喻理想政治的書名罷。再看做為儒家哲學核心的『仁』字,不正是春秋二季均長的兩橫日影與『人』的結合嗎?『天人合一』理想盡在其中。」
大自然歲時節氣與人文哲理互動共生,太有意思了,這便是自稱「非典型知識分子」韓良露靈感飛躍之處,就連我這久住都市之人,也被她引動對節氣的興趣。未久,有鹿文化便寄來良露關於節氣的校稿,讓我先睹為快。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一連串久違了的名詞來到眼前,忽然都成了詩情畫意。確實,書中節氣不只說明季候冷暖、生態現象、人們順應歲時的飲食、醫藥、生活習俗,還貫穿多少歷代文人詩詞。試看在「雨水」節氣段落收錄的杜甫〈春夜喜雨〉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詩中春雨已化為蘊藉人情,可以隨順時序而與天地同壽。這必然是以農立國、安土重遷,華夏民族歷經數千年農耕文明孕育出來的人文風貌。
讀良露文稿至「驚蟄」,我憶及多年前奇特經驗。記得那日正是春困懨懨三月天,忽然平地一聲雷,嚇得我跳了起來。緊接著,彷彿有小蟲在衣內流竄叮咬,害得我到處搔癢。此時轉頭、剛好瞥見桌上月曆,清清楚註明當日是「驚蟄」,我覺得好笑……即便是躲在重重水泥建築包裹、玻璃帷幕密封的世界,人只像冬眠小蟲。雷聲驚好夢,也驚覺到面對大自然,現代科技文明所能給予人類的庇護其實是非常脆弱、不可靠的。
相對於近代化學農藥帶來水土破壞和糧食汙染,良露對「驚蟄」節氣的描寫很動人:
驚蟄常常伴隨著這個年度第一次的雷鳴,稱之春雷一聲鳴……春雷響,不只是聲音而已,也會引發空氣中的電子物理化學變化,每一聲雷都會讓天際產生幾萬噸的有機氮肥灑落大地,剛好為準備春耕的大地所用……從天上灑下自然肥,土中的冬蟲也相繼破土爬出,這些蟲兒等於是大地免費的鬆土工,不只讓自然的肥隨之運動而深入土中,也使大地的土質變得更鬆軟。驚蟄是天地為春耕布置的一個舞臺,難怪農諺有云:「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由華夏民族搖籃──黃河流域地區所發展出依節氣而運作的農業,順天應人,可以七千年而未耗竭地力。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後人類工業生產加速飆進,導致環境汙染、水土破壞、氣候極端化,人類文明嚴重干擾自然環境,農業也就變成可疑慮的了。再想想「民以食為天」,現代都會人,難道就能夠無限制只顧工商利益而踐踏農業嗎?今日文明的危機其實是很明顯的,端看二十一世紀人要如何來應對了。
「傾聽祖先的腳步聲。」這是俞大綱先生愛說的一句話。當年向俞師學詩詞時,年輕的我尚不能十分會意。
現在漸漸明白,文化乃是點滴演進的。先祖在漫長奮鬥求存乃至與大自然協調的生活實驗中,結晶成豐富的智慧。譬如二十四節氣,便就是先祖上觀天文、下看地理,洞燭幽明的智慧累積。聖人由自然遷演而知人情冷暖,孔夫子著《春秋》,立《中庸》;教導仁愛禮節。誠如良露所言,歲時節氣啟導華夏子民天人合一的生命態度。現代人若能靜下心來,便也能從自然、從人文中體驗得到:古聖其實不遠。
多年前,我在朋友收藏的古董中,迷上一只醬菜老甕,忍不住把它搬回家,放置客廳一角,見著總忍不住摩挲幾回。渾厚、粗樸,觸手彷彿猶帶百年前陶匠體溫。特別令我感動的,是老甕散發沉沉幽光的褐釉表面,用白泥塑飾了四個微凸的大字:「江‧山‧共‧老」。
乍讀只覺溫馨,再玩味,便要驚動。
何等的江山?又依據什麼樣的文化傳遞,一份順天應人的情懷得以深入民間、使一介做醬菜的草民也相信歲月安好、生息無盡而得偕江山共老?
把耳朵靠近黝暗甕口,便彷彿可以聽見俞師所說祖先的腳步聲了。
這些日子閱讀良露的二十四節氣文稿,喚起我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感觸。中秋將至,也想對如大雁雙雙由歐陸歸來的良露伉儷說一聲:「多好的季節,歡迎回家。」
【推薦序】
日月光華──為良露新書序
◎劉君祖
我與韓良露認識早在三十多年前,當時青春年少,辭掉了工程師的職務,自己在麗水街開家名為「星宿海」的書坊交友讀書,頗有些憧憧往來的夢想。某夜看店快打烊時良露來逛書店,然後攀談起來,品評時事人物,還帶她上樓參觀我們「夏學會」的讀書會場。良露健談也愛談,陌路相逢的邂逅全無生分之感,凌晨一起豆漿早點,才知她家就在附近。
後來可能還見過幾次面,印象有些模糊了。幾年後書坊結束,我不意闖進出版界歷練,少年子弟江湖老。再逢良露已是多年後她返台出書,邀我參加新書發表會,同時應邀推薦的還有胡茵夢。良露當時已以星象專學及美食出名,故人重逢感受良深,遂又作英式下午茶之約,切磋彼此的專業心得,探討宇宙人生定數與變數間的微妙關係。她指著我的星盤仍是滔滔江水般敘說,而我傾聽之餘鮮有回應,她惱了:「怎麼好像跟牆壁講話?」
再往後就是幾年前她主持的南村落活動,在孔廟裡學周易,徐州路市長官邸論易卦與干支裡的漢字等,於我亦有整理思維教學相長之益。前年深秋,幾位在富邦習易十多年的老學生招待我們夫婦同遊日月潭,名義是慶賀老師六十生辰,歲月悠悠,一則感念一則心驚。當晚在雲品酒店頂樓飽覽湖山秀色,又與良露伉儷巧遇,舊雨新知招呼笑談間,我心想三十多年過去,其實我和良露通共僅數面之緣啊!
這本書談二十四節氣的生活美學,時值浮囂亂世,天災人禍不斷,殺機凜冽令人心驚,細品此書的詩文圖片,遙想古人當下即是、日日是好日的渡世情懷,讀者當有淡定歡喜。中國自古為陰陽合曆,天人陰陽之際的互蘊激盪,變幻多端,其中又有至簡至易之理則存焉。於變易見不易,於不易悟簡易,所煉成的太極時中的高智思維,讓這個民族對天道人事有殊異於其他族類的機敏與豁達。沒有真正末世的觀點,不需宗教的慈悲救贖,華夏文明浩蕩推衍,雖歷千驚萬險而始終不絕。孤陰閉陋生吝,亢陽張狂成悔,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合德方能剛柔有體。今世之人更需善體斯義,方能超拔於劫波業障之中,而獲心安,真生法喜,不憂不懼,坦蕩前行。
中國曆法又稱夏曆,夏非夏朝,而是華夏之意。《尚書‧堯典》明文記載,堯命羲、和二氏領軍制定曆法,讓民生有所依循,政事順利推展,當時中國已稱華夏,《舜典》中即言「蠻夷猾夏」。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夏為中國之人,是明白根源之論。夏朝曆法只是延續堯舜時的曆法而已,堯舜禪讓天下為公,夏朝起改為家天下的壟斷體制,大同小康截然易軌,孟子時還有「自禹而德衰」的批判,可見公道自在人心,不可不辨。
易經為群經之首,華夏文化之源,用五十根蓍草分合演算的大衍之數的占法,即由模擬曆法而來,《繫辭傳》中有專章清楚說明。宇宙間天地人時的互動變化,息息相關,絲絲入扣。夏曆可精密測定節氣物候的變遷,指導人因時養生順序工作,易占神機妙算未來發展的大小趨勢,億則屢中亦屬當然,實無足怪。
依易修行的終極境界稱為大人,《文言傳》釋云:「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離卦象徵文明的繼往開來,《大象傳》稱:「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恆卦演示天長地久的不易之理,《彖傳》稱:「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我與良露交遇多年,高興看到她日新又新,再出新書。《尚書大傳‧虞夏傳》的絕美謳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亂世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願與良露及天下仁人志士互勉之。
劉君祖 謹序於甲午歲運夏曆七月
【推薦序】
一年打二十四個結,記號
◎王浩一
我曾經大量閱讀古人有關節氣的詩詞,那真是龐大的工程,我卻「樂」在其中,看著他們的人生慨喟或是情緒起伏跌宕,在節氣當下,情感抒發有特別的能量引發。詩句中描述大地四季的春風秋月,或是夏熱冬寒,因為是詩人,他們顯得與節氣的輪替有著更敏感地感受,或是感動。而好的作品裡,總在文字之間多了個人生命的「時間體悟」,那是美的,那是生命裡最珍貴的「珍珠」,晶瑩,而且溫潤。
研究二十四節氣與文化的關係,我已經浸淫十多年了。先從一些老廟門板上的彩繪開始,瘦長對開的側門或是邊門,左右共四片,每個門板底色打紅,四季分別畫在四個門板上,一季有六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代言的神祇,文官武將,羅剎儒生都有,每尊都神奇地傳達了每個節氣的特質,你可以不認識驚蟄、處暑、芒種等等這些字義,但是看繪圖看神祇的氣質,就可以明白現在是何節氣?下個節氣天候會怎麼?廟旁的老嫗都識得,那是不識字老翁的年曆,古代,這個節氣神明系統真是神奇了……。
學問走得久也走得深,更覺古人對大地與季節關係的智慧,更加折服,也更加明白這個帶有浪漫的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博大精深,並非僅僅賺得詩人們的幾滴清淚而已,它還有幽微地告訴人們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告誡「人」在天地之間自處的律動。
看了良露的書稿,訝異她的廣博知識與生活經驗,文字間梳理古人的傳承,生活間體認的纖細紀錄。像是節氣的大辭典,又像是文人的四季頌,可是細細咀嚼之後,書香裡竟然有飯菜香。我不知她這本書寫了多久,但我確信,她每天日子的流動都是在寫著這本書,或者在準備中。
良露是雜學家,我也是雜食性的書寫者,在寫作的這條路徑,我們都非少林派、武當派的傳人,不是那些大門派的基本動作者,如果要戲稱,應該比較像是古墓派的,而且是棄徒!認識良露多年,每次看著她的著作總能會心一笑,也衷心暗暗叫好。黠慧中有關懷,博學中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節氣,剛好讓她如魚得水可以暢談。而我,在書本外,也能更剴切地在每個節氣,打上一個結,當是自己生命中有風有雨的記號。
【推薦文】
節氣的饗宴
◎劉克襄
在策劃南村落的各種藝文活動裡,良露把食材風俗、文化歷史和自然節氣結合,嘗試將過往老祖宗對待食物的尊敬,逐一給予新的視野和生命。這一樁轉化各種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緻飲食儀式,不僅讓我大開眼界,也覺得最具挑戰性。很高興自己也曾經參與其中幾回活動,體驗這等饗宴的美好。如今她再把這多年持續的活動轉化為文字,應該會給讀者更多豐厚的啟發吧。
自序
豐美的二十四節氣曆法
我從小是個好閱讀、好雜知的人;父母給的零用錢大多拿去買書,每次買書都是一疊疊地買,什麼種類的書都看,從文學、歷史、哲學到玄學等等。
早年讀雜書,文學、歷史較易理解,書看多了,自然會下筆寫自己的感想,十五歲起寫現代詩、散文;十六歲起寫書評影評雜文,曾經在十七歲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一篇書評,被稱為下筆老練不似少女,就跟讀書讀多了有關,尤其在我們那年代,好讀書自然會讀老書和古書。
在雜草眾多的廣泛閱讀中,也許是天性使然,和一般知識分子的閱讀傾向有所不同之處,在於我會亂讀很多的玄書,像中國的紫微、八字、陰陽、五行等書,從二十歲左右又開始閱讀希臘占星學、靈數學、印度占星學、塔羅學等等,原本這些閱讀都是出於好奇,但在二十四歲時因家中發生經濟變故,讓我從象牙塔的知識熱情走入世間求生存的知識運用,我除了開始閱讀大量有實用價值的理財經世之書外,也因感受命運無常而認真地研讀起東西方的玄數人生之書,尤其是三十初去了倫敦後,更是狂熱地投入西方占星學的學習與研究。
我研究東西方玄學,起初是為了解惑,十多年的苦讀,也讓我能在《論語》云四十而不惑之年,的確略懂了自己人生的脈絡,之後我也寫了五本嚴肅的西方占星學理論書來分享我的知識,但因為我對占星學的態度有如純文學,不肯做任何流俗之事,也無法忍受許多人用星座胡說,使得占星之學在台灣顯得既汙名又愚蠢,我決定表面上自廢武功,不再寫作發表占星書,但同時仍繼續深入默默研究各種古老的東西方玄理。
從千禧年起,我對古老的華夏節氣曆法產生了極大了興趣,也發現這是一套可以整合我過去多元知識的系統之學,從天文到地理、從陰陽到五行、從八字到星座、從詩詞到《論語》、從時令到食物、從氣候到旅行等等,我在二十四節氣知識系統中,發現整套華夏文化和生活的密碼,更可貴的是這不只是古老知識,而是至今仍可活用的天地人之學。
二十四節氣曆法,一直是華夏文明的聚寶盆,其中藴藏了太多的知識寶典,但奇怪的是,雖然每年光台灣出版的上百萬冊黃曆中就有二十四節氣的標記,我卻發現知識界對節氣之學大多知其然卻不知其所然,我常常隨機問身邊知識圈的友朋,問節氣是根據什麼樣的天文曆,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陰曆,問為什麼?答案都是節氣是古老的學問,一定和陰曆有關,再問黃曆是用什麼曆法,答案也是一樣,以為古老的中國只用陰曆,而不知華夏的曆法一直是世上獨特的陰陽合曆(這套學問真應該去申請非物質的世界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是地球公轉的陽曆,天干地支是月亮運行的陰曆。
大多數人不知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之理,農人也不再學節氣的地象之理,連教唐宋詩詞的中文系老師,也少知古典詩人留下了許多應節氣而寫的詩詞,如不懂節氣之理會少看懂很多意義的。為什麼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體系如此忽略博大精深的節氣文明學問呢?我只能想到的解釋是,要學會節氣學說,不能不碰陰陽學、八字學、五行學等等知識,而這些玄學一向是正統學界不想碰之學,廢百家之學獨尊儒學早已深入中國正統知識界,在儒學啓蒙時期和百家學說交流的燦爛年代,孔子恐怕都想不到後人會借他的名義壓制百家之學。
在研究節氣理論時,因我非正統知識分子,無傳統包袱,可以異想天開(或說忽然領悟)某些道理,我就對孔子為何作《春秋》,而不作夏冬,有了孔子作《春秋》是用周代的新興天文科學悟得的春分秋分日夜等長之天文現象,延伸成政事之道,所謂天道不仁,天道是不會公平的,天道運行有其日夜等長也有不等長之道,但仁道卻可取春分秋分(仔細看看仁這個字,人旁的兩橫,不正像春分秋分等長的標記)的公平之道而一視同仁,孔子真是浪漫無比的思想家啊!
從小學起,我就一直聽儒家的仁,但聽了一輩子都沒搞懂仁到底是什麼,仁不是愛;不是慈,不是善,不是義,到底仁是什麼?在想到仁會不會是孔子從天文哲學演義成人君行仁道(平等)之學後,我買了七八本關於孔子、儒家的書,看看其中究竟有沒有人能簡單扼要地告訴我仁是什麼?什麼是仁道?沒有一本書提到春分秋分,似乎大家都不能想像孔子也會對天文現象有興趣?否則他為何要作《春秋》?什麼又是《春秋》大義呢?春秋大義是不是平等、中庸之道呢?
多年來一個人默默地研究二十四節氣之學,這套知識帶給我很多的樂趣,喜歡旅行的我,加上又曾在寒溫帶氣候的英國居住五年多,讓我可以觀察到不同於亞熱帶台灣的二十四節氣的天氣物候現象,因為心中有節氣變化,我常常可以通天人之際,在宇宙之中一點也不會寂寞,總是可以和天地對話,在同樣的節氣中讀唐宋的節氣詩詞,更有一種和千古詩人詞人同在天地一氣的共鳴感。喜愛食物的我,二十四節氣也讓我對節令、時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因為研究節氣,我也開始對民俗慶典產生了興趣,節氣不僅關乎農事之學,亦是古代天子行政事的經緯,民間百姓的喜慶喪葬、神明崇拜、生命禮俗、衣食住行等等都和二十四節氣之道互有關聯,民間亦將節氣神格化,有的廟宇還會把二十四節氣的名詞當成門神崇拜。
在過去七年中,我在南村落的講堂中,上了近四年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課程,也舉辦過近百場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活動(從清明的潤餅文化節,到立冬的薑宴等等),曾經有位撰寫節氣旅行的作者告訴我,他就是因為上我的課而對節氣產生興趣,我也很高興自己拋出去的一些麥籽,讓台灣文化圈在過去幾年有了小小的節氣火花,然而我期待的是更大的華夏節氣文藝復興,於是我整理出過去幾年大多早已寫好但許多不曾發表過的文章,以節氣文化抒發理論思緒,節氣民俗探討節慶節日的關聯、節氣餐桌演義食物的時令滋味、節氣旅行傳達我在世界各地行走所感受的天地之美,其中又以我覺得最能反映節氣美學的京都旅次為主。
《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過好日的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對我是一本極為特別的書,這本書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生活出來的,書中聚集我雜學數十年的知識熱情,也有不少我深信學而不思則罔的獨立思考與領悟,更有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實踐,尤其過去七年我從事南村落文化活動,我自己成為最大的受益人,讓我能接地氣般深入台灣的民俗生活,我很感激這套深入華夏文明的二十四節氣曆法,讓我可以生活得如此豐美,也期望能和大眾一起分享豐潤的生活,更期望如此豐厚的華夏文明傳統能夠復興燦爛!
試閱
春‧節氣3‧驚蟄
陽曆3月5日~3月7日交節
【驚蟄節氣文化】
驚蟄是一年中從立春以來第三個節氣,始於陽曆三月五日至三月七日之間(二○二五年為三月五日),此時位於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黃道三百四十五度。
驚蟄常常伴隨著這個年度第一次的雷鳴,稱之春雷一聲鳴。在中國的傳統中,雷是盤古的聲音,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祂的呼吸變成了風,聲音是雷,口水是雨水,冬天時雷蟄伏冬眠於土中,直到立春雨水時節後,因農民挖土整地,驚醒了雷,春雷破土而出響徹天地,也驚動了冬眠的各種蟲兒(如蜈蚣、蠍、蛇、蚯蚓等等),這正是驚蟄(驚動冬蟄之蟲)之名的由來。
古人觀察驚蟄三候現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意即桃花花芽在嚴冬時蟄伏,於驚蟄之際開花,倉庚鳥(即黃鸝鳥)開始鳴叫,動物開始求偶,再因為春氣溫和,連鷹都變得像斑鳩一樣溫柔了。
驚蟄時出現了天地之間極有意思的物候現象,也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春雷響,不只是聲音而已,也會引發空氣中的電子物理化學變化,每一聲雷都會讓天際產生幾萬噸的有機氮肥灑落大地,剛好為準備春耕的大地所用。想想老天多周到,古人依節氣耕種,就有自然的肥料,這正是自然農法的真義,但現代農人卻揚棄此法,按人工肥料指示手冊耕種,反而破壞大地的生機。
驚蟄節氣除了從天上灑下自然肥,土中的冬蟲也相繼破土爬出,這些蟲兒等於是大地免費的鬆土工,不只讓自然肥隨之運動而深入土中,也使大地的土質變得更鬆軟。
驚蟄是天地為春耕布置的一個舞臺,難怪農諺有云:「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現代人從事農作的人極少,或許很難看到農田中鑽出的蟲兒,但即使是都會族,敏感的人也會發現一年之中家裡壁虎、蟑螂最容易出現的時節也是在驚蟄,這時古人的智慧就派得上用場了,在家中各處近出水口的地方灑上一些石灰,就可避免蟲兒入戶橫行。
驚蟄時天氣回暖,春暖花漸開,這時卻也是各種春瘟發作的季節,最常出現的是花粉熱,以及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氣喘、流行性感冒等等),還有一種精神性疾病,即古人謂之的思春病。
冬季雖陰鬱,但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也在低潮,反而不容易作亂,但當驚蟄後,人體的腺體也跟著活躍起來,再加上氣候一冷一熱多變化,蟲動花開帶來的心理刺激,使得冬季的鬱悶反而傾巢而出,造成某些人的病春。春季好發的精神疾病以相思病居多,如《牡丹亭》中杜麗娘犯的病。
古代中國詩人寫下了不少驚蟄的詩,詩人以敏感著稱,怎會放過驚蟄這個名稱不凡的節氣詩作呢?
擅長歌詠自然田園的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田家詩〉中寫道: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韋應物描寫的是自然現象,但北宋詩人秦觀關心的卻從自然轉入人心,一首〈春日〉描繪驚蟄: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詩中的落萬絲下筆甚佳,不僅點出天空打雷時閃電如絲的現象,也把天擬人化了,天絲亦人思,亦情絲萬縷,不僅芍藥如美人春淚,而無力薔薇也如同美人倦態。
秦觀這首詩寫的是驚蟄春情啟動的現象,春情若能傾訴發洩而出,也能成一樁佳事,但春情若無處可訴無人可寄時,只能變成病春了。
驚蟄養生之道在於保陰潛陽,從外在適應來看,要小心受外界季節性傳染病的影響,如流感、花粉熱等等,從內在調理而言,要多食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食物與清淡食物。驚蟄時節,人體皮膚腺體發達,青少年容易滋生青春痘,成年人好發濕疹、蕁麻疹、水痘等皮膚疾病,此時切忌食用刺激性的食物與酒精。
驚蟄食補不宜補陽氣過旺的雞、羊等,較適合進補的是中性的鴨,有滋陰血、消水腫的功用,也可食鵪鶉,對肝腎虛弱、腰腎無力者特有功效。老人及孕婦應多食銀耳鶉蛋甜湯。
驚蟄要小心A型肝炎的傳染,清燉海鰻湯、清燉泥鰍有助於預防肝炎,另體質陰虛內熱者,可食苦菜燉豬肉、番茄汁。如有皮膚問題者,苦菜佛手柑汁、南瓜茅根汁、白蘿蔔綠豆汁、胡蘿蔔汁、絲瓜汁都有助於清體內之毒。
【驚蟄節氣民俗】
土地公過生日
古傳陰曆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即古代社神的民間版本,「社」拆字來看即神聖的土地,古代中國人在上天之外最崇敬的就是大地了,人們會在部落聚集的中心,標示一塊土地,或用紅繩繫之或以石頭置之,這塊土即「社」,日本人之神社原本無神只有社,如京都的上賀茂神社即可看見紅繩繫的結界處。人類所謂社會的由來,即從在一塊神聖的土地上聚會而來的概念。
社從部落到皇權宮廷時代,社也漸漸變成皇土所在,天子會率領三公九卿於夏至、冬至祭社神,這樣的國之大社逐漸離普通老百姓遠去,老百姓需要與自己親近的信仰,於是早年社之所在的石頭就成了石頭公,亦即土地公的本尊。
土地公生日為何在驚蟄左右?驚蟄是大地的起床號,把土地公也叫起床了,人們就選在土地公剛起床時祭拜祂,想想這也很合乎人想的道理,剛起床的土地公一定最餓,這時人們提供的食品祭祀一定最有神效。
土地公如今仍是台灣農家最常見的民間信仰,在田埂上、榕樹下常見一些不到一半身高的小廟(只有一個小門)。土地公的神格不高,因此廟也不能太大太高(但金瓜石的土地公廟卻蓋得很大,還有三個門,因當地產黃金,管理黃金的土地公當然可坐大)。但這些土地小廟親近了土地,對農人而言管管農事也夠靈驗的了。
刈包和一般小吃不同,是屬於可以拜神明的祭典食物,台灣民間有初二、初十六祭拜土地公的習俗,稱之為做牙,陰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最後一次做牙,也叫尾牙,尾牙這一天各行各業會聚餐,尾牙宴中一定要準備刈包以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照顧。另外,陰曆二月二日頭牙土地公過生日,也要準備土地公愛吃的刈包。
刈包的歷史可追溯到諸葛亮,此公不只是饅頭的創始人,傳說還是刈包的始祖,曾經想出把饅頭一分為二、夾入滷肥肉,供修建護城河的兵士吃。
台灣的刈包據說是從福州引進的,早年只夾肥肉,後來有三層肉,現在還有只包瘦肉的,但我覺得只包瘦肉不好吃,至少要肥瘦各半才行。現在的店家都已經主隨客便,可肥可瘦,還可肥瘦各半或偏肥偏瘦等等吃法。
包的滷肉有醬油滷的,也有燙煮的,在台南有家阿松割包還有包豬舌頭的,刈包中除了滷肉外,還一定要有鹹酸菜、花生粉、香菜才是正統的刈包的吃法。
刈包的原名叫做虎咬豬,形容兩片麵皮代表老虎銜住豬肉的形狀,意思是指刈包很好吃,才會連老虎都愛吃,刈包因為不好讀寫(刈包的形狀似拜神明時擲筊的刈板),也有不少人直接稱為割包或掛包。
刈包的麵皮比白饅頭細薄和鬆軟,難道是因為土地公公年紀大牙齒不好了才給祂吃軟綿的麵皮?講究的刈包麵皮要用老麵發酵,麵皮才會軟而有嚼勁又有麵香。
早期的刈包的包一定要在包肉時才刈(割),不像現在很多刈包根本做成兩片合起來的形狀,因為現割現包,麵皮上才會有刀割成不均勻齒狀,才會像一副牙口咬住肉的形樣。
【驚蟄節氣餐桌】
驚蟄食百草
春天是大地回春的季節,中國道家有一套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的身體和天地的運行一般,有陰陽五行的自然之道,老子曾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都依據著共同的法則在運作,人若順應四時就不容易生病,反之逆天行道,身體和心靈都會陷入危機。
中國古代有「不時不食」之說,即強調吃東西要按照時節,所謂時,即四季春夏秋冬,所謂節,即二十四節氣。大地依自然農法種植採收的農作,本來即天地之氣提供給人體的最好營養,只可惜人類在二十世紀中葉第因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化學肥料農藥的興起,導致了對大地的毒害與人體的傷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一波又一波的回歸自然生態革命的飲食思想,成了新世代的福音。
中國以農立國數千年,一直存著順應天時的自然農法的奧義,只是許多珍貴的道理,往往在過去的年代,農民只是一代又一代地照做著,並不需要轉換成道理,但如今許多農作的傳統正在慢慢消失,就必須找出傳統中隱藏的道理來喚回大眾的知覺了。
例如中國人在三月驚蟄布田後時,往往會先種豆,才有農諺「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後好種豆」之說,因為豆子是唯一不會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反而會留下養分的種植,種豆等於是先幫大地補身,讓土地更有元氣之後才進行五穀耕種。
中國人吃豆子、豆漿、豆皮、豆腐、豆乾,除了可讓人體得到植物性蛋白質養分,同時因種豆不僅不會傷害大地,還有益於大地,不像以肉食為主的民族,為了畜養牛羊,種植牧草往往會造成土地養分大量的流失。
春天時大地百草回生,人類早期只知茹毛飲血,但在神農試百草之後,中國人開始懂得吃草的智慧,《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農業詩,就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的文句,古人發現了各種野草的美味,並馴化了其中一些成為農用的家蔬,但人類還是喜愛自然生長的野菜,而春天就是採集野菜的最佳時節。
我曾在早春驚蟄時節去日本東北山形一帶旅行,當地不少溫泉旅館在春日都會備有自家採集的山菜料理,把艾草、土當歸、油菜花炸成薄衣天婦羅,加上水煮鮮綠的畑菜拌柴魚蘿蔔汁,有時山中旅館附近有竹林,清晨挖來的朝掘筍配上香椿芽亦是不可多得的佳味。
日本京都雖然以平安王朝立都一千兩百年,京都城繁華千年,城內至今卻依然保有許多蔬菜種植地,京都人喜歡稱呼在京都近郊種的蔬菜為「京野菜」,其實就是對遠古吃野菜的一種懷念的心情。
不管是日本或台灣的春草春蔬,都有幫助人體回陽回春之效,尤其是五辛春盤,都是道家所云的起陽物,有刺激人體腺體運作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麼佛門中人不食五辛之故,一般人難以理解五辛明明是素菜,為何不可食?明白了五辛的起陽之效,就懂了為什麼出家人吃不得自然界的起陽威而鋼了。
東方人懂得春日食野菜,西方人亦明此理,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義大利托斯卡尼山城旅行時,就發現當地人春天時會去近郊採集野菜。野生的山蘆筍是最受歡迎的野菜,此外露天市集及超市也會賣著各種春天的野菜,如萵苣、西洋芹、茴香等等,托斯卡尼人喜歡把這些春蔬加鹽燉煮到爛爛的,澆在也煮成爛泥狀的蠶豆泥上,再加入上個冬季剛榨好最新鮮的初榨橄欖油一起吃,當地人相信這種吃法會讓身體的血液變乾淨,這種說法其實就等於中國人說的回春之效!
德國南部黑森林一帶的人,也從遠古流傳下來不少食俗,其中亦有一項春日食綠色蔬菜為主的習俗,後來這個習慣和天主教義結合,成了在復活節前聖星期四,即耶穌為前來參加最後晚餐的門徒洗腳的聖星期四的這一天,要到森林中採摘九種以上野生蔬菜,其中包括了水芹菜、雛菊葉、金錢薄荷、大車前草、洋耆草、山蘿蔔。在德國的傳統中,在聖星期四吃這些綠色蔬菜可驅魔,驅魔倒未必是真的,但從民俗食療的角度來看,這些春天的野菜,肯定對身體的調理有效。
春草、夏瓜、秋果、冬根,植物在大自然中生長,自有其規律,春天從土中冒出最低矮的野菜,迎接著大地初生的能量;夏天大地能量充沛,植物向上生長,從西瓜到絲瓜,愈攀愈高;秋天萬物成熟,果實高掛樹梢;到了冬日,天地循環告終,蘿蔔、牛蒡等等根莖植物復藏土中。
百草回春,春天要來囉!要多吃春蔬清潔身體喔!
【驚蟄節氣旅行】
驚蟄桃花開
驚蟄是大地驚動,野菜(山菜)紛紛萌芽的時際,十幾年前開始在日本東北一帶旅行,特別愛上了阿信的故鄉山形(也是電影《送行者》取景之處)。山形是有大山大水的農業縣市(日本導演小川紳介紀錄片中的古屋敷村、牧野村都在山形縣內)也許是年紀大了,從前沉迷於京都京野菜的我,如今卻覺得京野菜已過度華美,不如更接近土地的山形之蔬有豐盛的生命力。
以前我在京都會買紫野和久傳、美濃幸、花吉兆等料亭名鋪包裝成袋的漬蕗蕎,漬木の芽、漬菜の花、吃到了就會有春日的歡喜,但來到了山形,卻在原野田地旁看到了各種萌開的山菜,還可以在當地料亭中吃到新鮮的醋拌山菜,才覺得真正吃到了大地的滋味。
我也在山形縣看到了三月桃花盛開的情景,想起了驚蟄三候現象中的第一候桃始華,也想起了童年常聽的那首歌〈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一向代表情緣,人要有桃花才會得情緣,桃花開在驚蟄節氣期間,就像《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遊園,看到桃花開驚動了春情,彷彿大地的身體被驚蟄啟動了般,大地開始鬆動了可以擁抱萬物了,人體也想要擁抱另一個身體了。但杜麗娘的情緣時候未到,她還沒有桃花,只能等遲開的牡丹。
桃花一開,原野就顯得冶豔婀娜起來,我想著「人面桃花」這句話,是多麼讓人春心大動的情景啊!但桃花在中國文人的花品中地位不高,其實有點委屈了桃花,因為文人尚清高,宜雅不宜俗,桃花像村姑,開在原野上比開在後花園中美,也因此桃花才有放肆的美感,但年輕的春情若不能活潑生動又如何驚動天地呢?
有一年三月驚蟄,我在北京郊外坐車往十三陵方向前去,一路上看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樹開花,農人可不是為了看花種樹的,為的是結果,我也悟到了人類的桃花源慾也非為了風流情債,其實是人類的身體有傳宗接代的需要。桃花要結成正果,就像驚蟄後的大地為了五穀豐收而準備。
【驚蟄節氣詩詞】
〈擬古九首其三〉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寄馮著〉唐‧韋應物
春雷起萌蟄,土壤日已疏。
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閭。
偃仰遂真性,所求惟斗儲。
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吾道亦自適,退身保玄虛。
幸無職事牽,且覽案上書。
親友各馳騖,誰當訪敝廬。
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廣除。
〈義雀行和朱評事〉唐‧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感雀深恩,雀愧揚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春雷起蟄〉金‧龐鑄
千梢萬葉玉玲瓏,枯槁叢邊綠轉濃。
待得春雷驚蟄起,此中應有葛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