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年情感忽視新版套書】(二冊): 童年情感忽視 + 童年情感忽視2
原價:
HK$300.00
現售:
HK$285
節省:
HK$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
|
|
|
|
|
出版社: |
橡實文化-大雁
|
出版日期: |
2024/07 |
頁數: |
648 |
ISBN: |
9786267441626 |
|
商品簡介 |
本套書組合: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開創全球「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辨認或是連結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0種受忽視孩子成年後的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重視自己的情緒
別人常說你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嗎? 你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嗎? 你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嗎? 你很怕麻煩別人,難以開口請求幫忙嗎?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10個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童年情感忽視2:長大後的我,如何與所愛的人建立情感連結?》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關係中,擁抱曾被忽視的自己 真正的療癒,是不再逃避與人連結 [原書名:童年情感忽視・實戰篇]
★暢銷書《童年情感忽視》成年子女實踐版 ★如何和伴侶、孩子、父母,建立情感連結? ★特別收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 ★「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幫你指認自己的情緒 你在關係中有以下的狀況嗎?
・即使在穩定交往中,仍時常覺得空虛寂寞? ・在另一半面前顯露真實情緒,會感到彆扭、不自在? ・和另一半的對話往往繞著事務話題,不觸及情感層面? ・開始談戀愛的時間,比一般人過早或過晚? ・當別人問你是否穩定交往中,常有一言難盡之感?
「童年情感忽視」源於童年時期,父母沒有對你的情感需求做出充分回應。
全球有數千萬人的生活都深受其害,從童年開始,就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將所有感覺阻隔在外。然而,在成年以後,麻煩就大了。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何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連結,內心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覺得既空虛又寂寞。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損傷的人際關係,像是正常人際關係打了折扣的版本。更糟的是,那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視」影響的伴侶,他們大多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從小就缺少跟自己情感的連結,遑論有能力與他人建構情感交流。
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哪些問題?
從「童年情感忽視」恢復需要時間,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中,韋伯博士發現擁有「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常遇到這些問題:
◎現在我終於知道我的父母在情感上忽視了我,我該怎麼跟他們相處? ◎我對父母感到憤怒,但又為這樣的情緒充滿罪惡感。我該怎麼辦? ◎父母要如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才能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的情感認同? ◎我覺得我的丈夫有「童年情感忽視」的症狀,我該怎麼和他談論這件事? ◎我真的能夠療癒自己關係之中疏離的情感嗎?
在這本書中,韋伯博士讓「童年情感忽視」這概念更上一層樓,超越前一本《童年情感忽視》自我療癒的向度,將修復工具運用在療癒「童年情感忽視」對於婚姻、親子教養、以及你與老後父母的互動關係上,更強化了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應對的實際方法。
透過「童年情感忽視」這個強力的透鏡來檢視自己和人際關係,彷彿為人們打開一片新大陸。《童年情感忽視2》就像一個溫柔的嚮導,陪伴那些面臨「童年情感忽視」議題的人們,度過生命中最重要的變化時期。
專家推薦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親子教育作家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靜如/律師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