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歷史透視、信仰熱誠、社會意識、生命體驗和創意衷情,給予讀者最新、最切合時代的釋經方法。讀經是世界觀的調整
文:陳華恩(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副總幹事)(編按:本文為《聖經不陌生》中文版導言。)
偶遇布格曼經過
為神學泰斗華特.布格曼教授寫中文版序實在令人戰兢。一來要對他的著作相當熟悉才不致於偏差,二來怕捉不準華人教會的口胃而把他反推介。但作為一個香港華人信徒,又是一位服事年輕一代大學生的信仰工作者,有幸遇到一本像《聖經不陌生》的讀經入門書,實在有點相逢恨晚,也就大膽將原先偶遇大師的故事與讀者分享。
年前休假到多倫多的(Institute for Christian Studies),本想找點基督教世界觀的東西回應在香港的一點教育觀察,卻被當地香港新移民的信仰狀態挑起尋求信仰回應之衝動。我們的楊牧谷牧師在那個時候離世,當我再翻墨L的《復和神學》,發覺政治氣味過重,並未處理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的歷史性,回歸的議題遜L了土地感。就在這個時候,在一個聖經導讀的課程裡(對我來說就像重讀神學),遇上了《The Land》這本布格曼1977年寫的書,頓時發現「土地」這個聖經的核心概念原來也是個解讀整個信仰的隱喻(metaphor),於是嬝玨顫飽]reading symbol)成為其中一個讀經進路。香港歷史、文化及社會又何嘗不是圍繞著「土地」轉?「負資產」、「無根一代」、「難民性格」……無不與土地扯上關係。於是我開始注意布格曼這種解經方法,因為我一直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解讀香港處境的信仰模式,務求使聖經的世界觀成為香港信仰的參照。
布氏釋經與香港的相關性
布格曼的釋經進路,承襲聖經神學自十九、二十世紀的學術研究,建基在歷史、文學等批判學之上,循正典神學論述角度(Canonical Approach),讓聖經文本與現代處境對話。基於其教育學及社會學訓練,他對聖經的了解以及穿梭經文世界的能力幾近化境。他一直忠於原典釋經,得罪自由派,也開罪保守人士。布格曼最精彩也是最相關的一篇文章,當時對我來說就是<永遠在帝國的陰影下>(Always in the Shadow of Empire)。他的論點是,以色列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