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戰爭是種生活方式
殘酷與荒謬並存,槍刃與柔軟的肌膚相依 自紐約世貿中心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包括美國在內的聯軍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反恐戰爭至今已逾十年,西方以其自傲的武力及民主政體干預他國內政,是否真締造了區域和平與經濟穩定?
這場戰爭我們仍不見任何一方勝出,卻已清楚誰是最大的輸家。當炮火在你我日常居止的街巷間落下,醫院因物資匱乏無力救助傷患,叛亂份子收編軍警單位公然綁架勒贖,人民要如何日復一日面對荒謬絕倫的現況、救贖靈魂,繼而建立國家未來?
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戴斯特.費爾金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本書根據他自1998年起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採訪觀察寫成。無論採訪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份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或是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費爾金斯從不妄加評斷。捨去了政治局勢分析與褒貶旦L,費爾金斯令筆下人物重新以「人」的真實血肉出現在讀者眼前。
於是我們跟隨費爾金斯的文字在法魯賈的幽暗街道中行軍、看著阿富汗兒童在雷區中嬉戲、聽喀布爾飯店經理細數往日繁華,也旁觀各派人馬在敵我難辨中鬥狠耍詐、見識阿富汗軍官如何以「挖角」打贏不流血的戰役,甚至拜訪自殺炸彈客悲痛欲絕的家人。我們也走進巴格達的小學,目擊伊拉克人民進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儘管叛亂份子的炸彈就在隔街引爆,儘管投票即意味著未來幾個月隨時會送命,伊拉克人仍不願意放棄任何使國家更美好的一線希望。在阿富汗饑荒最嚴重的地區巴米揚,費爾金斯受到一戶人家熱情的款待,雖然下一擱晲S有著落,男主人仍殷切敦促費爾金斯吃下最後一塊麵餅。
「多次踏上阿富汗國土,讓我逐漸愛上這個地方。為了這個國家的美麗和錯亂,也為該地人民面對瘋狂行徑時的寬宏大度。在工作中往往能目睹令人震驚的殘酷,而這裡的人民面對殘酷之淡然則更令人訝異。殘酷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但他們內心深處仍保有溫情。」
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費爾金斯的寫作像是要守護一盞燭火,他用盡全力抵擋沙地吹來的橫風,只為照見漫漫黑夜中無數高貴而卑微、脆弱卻堅韌的靈魂。他脫離了戰地報導文學消費悲劇的倫理爭議與原罪,從全觀式的恢弘視野發掘戰火中的人性之光,令人汗顏自己對戰爭的認識是如此淺薄偏頗。那些與我們同樣渴求美好與良善生活的人們,儘管仍在家園的斷垣殘礫中舉步維艱,卻始終盼望國家民族有更美好的一日。當戰爭的記憶已在台灣這承平的島嶼上逐漸退去,《永遠的戰爭》像是我們回首顧盼的目光,提醒自己也曾走過那樣的顛沛離亂,也祝福那些磨難中的人民終能盼到和平的日子。
如果武力是我們面對思想與信仰歧異唯一的答案,
悲慘的戰爭終將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唯有死者,才能看到戰爭終結。
作者簡介
戴斯特.費爾金斯 Dexter Filkins
屢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2009年以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軍戰地報導獲普立茲獎(共同獲獎)。2010年因揭發阿富汗戰爭內幕,獲得喬治.波爾克獎,並兩度獲頒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獎。費爾金斯自1998年起持續報導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的戰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新德里分社的社長,也曾為《邁阿密信使報》執筆。2007-08年擔任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研究員。2010年加入《紐約時報》,持續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進行採訪報導。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作包括《歷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麗莎五百年》《法老王朝》《大探險家》《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