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明朝京都賦與行旅賦,在前賢的肩膀上發現新視野!
◎本書為作者之博士論文,結構嚴謹,內文旁徵博引、論述精闢,乃研究明賦必讀之作。
◎〈吾都篇〉以明代京都賦(含北京賦、南京賦)為研究主體,歷代都邑賦都是文化的載體,研究歷代都邑賦必然可得知賦體承載的文化傳衍脈絡。
◎〈他方篇〉論述明代行旅賦,明朝賦家旅途之遠超越了歷代,其內容多涉及異域,如果名之曰「異域賦」亦未嘗不可,其顯示的特色,值得吾人正視。
本論文分為上篇〈吾都〉與下篇〈他方〉,進行明代京都賦與行旅賦(異域部分)的基礎研究,為文本全篇之梳理,並力求不調動賦作之結構,依此尋求賦家寫作的思想脈絡,呈現賦作之旨意。依時代的發展順序,將作品逐一詳盡解讀,以求文本各面向的意涵及專篇特色,最後統合兩類賦作的共同特質以為結論。
明代實施兩京制度,而明代京都賦為歷代之冠。明代實施封貢制度,有蕃國、有羈縻之地,而賦家有征行與征伐之作,足跡超出中土。故此二類明賦與明代政治有密切關係,藉由明代京都賦,我們可以明白兩京在賦家心中的定論;藉由足跡超出中土的征行與征伐之賦作,我們可以明白賦家心中的華夷之辨;藉由此二類明賦,我們可以明白賦家心中的文化認同。舊有文類的內涵形式隨著社會脈動而更動,賦家之當代情境與個人經歷皆不同於前人,此二類明賦所寫之題材乃攸關明朝當代政治制度,也因此於文學創作內容上有所新拓,更進而承載內容的形式也有所新變。
明代京都賦賦家之身分有其共性,從籍貫而言,十位賦家均為南方人,均曾親履北京,親眼目睹北京風華與氣象。論其學養,進士乙榜者一、貢士者一,餘為進士。論身分,則有京職官員,有京職官員兼文學家,有京職官員兼方志家兼文學家,有地方官員兼方志家兼文學家,有方志家兼文人畫家,可謂均為高文化之士。每篇京都賦各有特色,而共同論點在於(一)京城選址論述(二)京城規畫描述(三)京城建築描寫(四)兩京氣象差異。賦家敘寫地理景觀,展現了豐富的自然地理知識;以分野、地中說、天下山河兩戒說、風水觀,表達了環境價值觀;以天子守邊肯定北京的地位,南京則是充滿歷史記憶,南朝的、明初的,而以文化之都定位。明代賦家用盡心思形塑北京城的輝煌壯麗與皇家禮制文化。以高聳、中心、軸線、對稱等空間美學觀對皇城建築群描寫,再作細部描繪,以凸顯其精雕細琢之工。而北京城自建造後,歷經胰,藉由永樂、成化、嘉靖與萬曆時期的北京賦,北京城(兼及皇家遊苑)建置之風貌與嬗變可得而知。故就縱向審視,可謂兩京沿革之文獻資料,故具有文獻價值;而賦家在作品中蘊藏著的豐厚的情懷,此又是與方志不同之處。出於獻賦傳統,明代賦家鋪寫京都賦之動機亦多在於獻賦,目的各有不同,或宣上德,或諷諭,或諛君,或逞才學;另有表明或欲傳後世,或為畫跋。至於獻賦以為諷諭,用心固然深矣,卻終究不起作用。
至於敘寫征行與征伐至異域之賦家,論身分,則有總兵,有翰林編修,有戶科給事中,有行人。行走於華夷兩地的賦家,在賦作中或刻意描寫蕃國勤慎接迎王人,凸顯蕃國的慕華;或強化蕃國的異質文化,流露自我文化的優越性;或反覆書寫思鄉與懷歸,表達對異質文化的不認同;或重視文化傳播,推崇自我文化;身為明朝的文化官員以華夏文化為傲,在賦作中油然興起華夷之辨,展現強烈的文化認同。對難忘的旅程與個人情志多所感發,則以騷體賦承載,充滿瑰麗奇瑋色彩與眷戀纏綿深情;極力彰顯封貢制度下宗蕃權力關係,著重異國風土,則以散文體賦鋪陳,既可視為文獻,又絺章縟采,足列詞藝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