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後現代的文化轉變,作者為讀者引路探索文化脈搏,迎接改變,反省傳統青少年事工固有的理念,思考回應後現代文化的可能性。本書是一本具洞見和前瞻性的好書,內容除了作者自己的論述外,也有釵h學者和牧者的回應和立論,充分表現出後現代主義對論述的自覺。作者深願在後現代世代裡,教會青少年工作者在面對年輕人時能夠理解他們的文化和所思所想,引導走當走的路,讓基督信仰與這一代青少年共舞。
《後現代青少年事工》試讀後現代青少年事工─與後現代文化共舞
文:戴綺蓮(FES Press編輯)
一直以來,教會對社會文化總是抱抗衡的心態,視它為洪水猛獸。關懷少、批評多,表現出強烈的排他性。對社會文化的轉變,也極少作出回應或提出整合。《後現代青少年事工》的作者提醒我們抱這種固步自封的態度參與青少年事工,在這個後現代時期是不足夠的。
「現在的孩子如飢似渴地看『美國處男』(American Pie),而我們卻當他們仍然渴望看『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第三章 : 群體〉,頁3。) 他指出基督教信仰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已失去主導社會文化的地位。青少年工作者正如到異國宣教的宣教士般,首要任務是學習別人的文化,因此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學習年輕人的文化。他重申「青少年事工將會是長期的工作,要求你從事文化研究、禱告和長期委身。」(頁1)
那麼年輕一代到底處身怎樣的文化環境呢 ? 作者認為後現代文化正逐漸取代現代文化,成為一股新的文化勢力、價值觀,並且將會成為主導文化。「後現代」是上一個世紀在學術界逐漸形成的文化思潮,對現代世界的知識論和固有的權力核心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後現代」這個絕對不是陌生的詞彙。東尼‧瓊斯指出後現代的觀念正影響我們的生活文化,對新生的青少年將會有更大的影響。而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文化轉折期,從現代過渡到後現代。《後現代青少年事工》的作者嘗試描繪後現代文化的景觀 : 後現代的特點是多元化、著重群體性、真實性、回歸信仰等 ; 現代文化則是排他性、個人性、相關性等。這樣列舉後現代與現代的特點或陴介簡化,但是卻又繪畫出一幅文化轉變的大圖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