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熙用人之道
售價:
$77.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
|
|
|
|
|
出版社: |
天蠍座製作
|
出版日期: |
2014/06 |
頁數: |
304 |
ISBN: |
9789863165224 |
|
商品簡介 |
康熙皇帝主張,事行剛柔,就「不可偏於寬,亦不可偏於嚴。」--「凡事得中為善,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不齊者齊之,太過者抑之。」他認為「中」是帝王治心之學的大本大源。例如,他剛即位不久,三藩叛亂。對反叛者,在重點打擊的同時,他適當地運用了各種寬和政策,促使其放下武器,只要他們放下武器便既往不咎,維繫「相反」雙方的「相和」。正是由於他採取了這種剛柔並舉的中道政策,才使政局逐步穩定下來,終於削平群叛,安定了社會。
評官論吏,康熙認為,穢惡昭彰固然可惡,但官吏也並非一清具萬好。官清雖好,但如果清官自以為清,而待人流於刻薄,不能和平寬宏率屬,即得不到眾人擁護。
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年)九月十六日,他問于成龍如何?滿大學士納蘭明珠奏:「于成龍操守極清,辦事亦與金世德(直隸巡撫)相等。」漢大學士李霨奏道,「于成龍清而能寬,辦事亦善。」康熙聽了便說:「若清而刻,便不如清而寬,但太寬亦不可。」在這裡,康熙認為,一個好官,操守要清而不貪,待人率屬要寬而不刻。但不可走向極端。防刻則寬而無制,過寬則鬆弛,建立不起正常的社會秩序。因而為政不寬不可,而寬又要適中。這就是康熙在多種場合中所說中庸之道。
清官如果「不能辦事,雖正亦無用。」因此,那些「居官雖無惡處,然無才,不能治事」的官吏是不能委以重任的。清官尚須不生事撓民。「苟於地方生事,雖清亦屬無益……或官雖清,一味生事,更病於民。」康熙看出,清官也是可分的,有清而刻薄者,有清而無才,不能理繁治劇者,也有清而製造事端,破壞安定者。只有清廉中和而才堪治事,有益於地方民生者才是好官。
康熙在極力保護一些才具稍短,而操守清廉之官吏的同時,又容納了一批操守不太可信,卻很有才幹的官吏,並極力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他說清官趙申喬為人苛刻,經常彈劾武官,認為武官多剋扣軍餉。康熙指出:「武人粗鹵,不宜抑之太甚。凡治天下之道,當以和平為貴也。」他本來採取的政策是重典治貪,大凡貪官,絕不姑貸,嚴厲打擊貪酷之官。但是,他又在一定程度內允酗慦Z官吏取之於民,只是不准取而無度。他知道,要求文武百官蒞事一芥不取,不可能,也不應該。他說:「武官與文官不同。即爾等文官能一無所取乎?己不取,能禁家人一無所取乎?爾等自思之,當各自知之也。且武官窮苦,若至一無所有,一旦有事,則弓刀馬匹,人人向巡撫求助,往乎?」康熙寵愛清廉之官吏,獎勵清廉之官吏。趙申喬是有名的清官,可是他又制止趙申喬極力揭露、參劾少有所取的武官,為人刻薄之舉。這就使清官不過苛,武官取而有節,調節文武關係,使對立雙方達到「相和」,從而安定地方。
康熙不楓O個好皇帝,祖輩從關外入關,繼而統治中華大地,他從小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因此十分懂得中庸之道,行事風格剛中帶柔,在用人方面有他獨到的識人之明。同時他也是一個開明的皇帝,允釵U民族的宗教信仰與不同習俗的自由,且以身作則接受並學習外來文化,可說是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帝王,讓大清帝國開始與近代文明接軌,同時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造就他成為一個有作有為、宏圖大展的帝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