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文史叢刊148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
|
|
|
|
|
出版社: |
國立臺灣大學中心
|
出版日期: |
2015-02 |
頁數: |
558 |
ISBN: |
9789863500681 |
|
商品簡介 |
「客家」究竟是什麼?今日的臺灣「客家」如何形塑而來? 「客家」的形塑是華南與臺灣皆同,還是存在不同的歷史脈絡? 此為本書亟欲回答之問題,亦為當前客家研究之核心。
清至日治時期,客家一詞並非臺灣客方言人群的自稱,清代習以粵人,日本殖民政府習以廣東人稱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則習以「客人」自稱。
清代「閩主粵客」的框架,讓以客方言人群為主的粵人從一開始的渡臺、墾殖,到參與科舉,都必須遭遇比閩人更多的差別待遇,也預示了臺灣客方言人群居於少數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國家力量讓人群的分類,從實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線。戰後,國家帶來了「客家」之名,臺灣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認同基礎上,很快就接納了來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歷史。
從清至日治乃至戰後,漢人人群的分類多採方言邊界。戰後華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稱被引入臺灣,且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以及中華民族主義之意涵,而成為有人為建構色彩的客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