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重建規劃與管理
 
作者: 李威儀 
書城編號: 18386113

原價: HK$167.00
現售: HK$158.65 節省: HK$8.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2020/09
頁數: 272
ISBN: 9789864779178

商品簡介


在這天然災害已經嚴重衝擊著日常生活的時代,

努力減災、備災、應災,是一定要面對的課題!

 

近年來,全球天然災害頻發的狀況,讓都市防災、應變的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產生更大的警醒;然而,如何廣泛探討都市防災的基礎課題、緊急應變救援的技術、以及復原重建的適當做法,實為防災規劃專業者們應共同致力之處。

 

2016-2017期間,四川大學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與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APAUD研究室,經過多次互訪及訪視兩地災後重建的案例、並多次舉行共同Seminar及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的雙方,合意就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害應變與復原重建經驗,進行初步的整理與探討,期望藉此發掘災害管理的通則與差異處,並在知識確立與經驗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災害應變管理與災後重建的適當機制。進而開啟真正彼此尊重、彼此關愛的人性情懷。

 

本書的內容,除第一章與川大共同寫作完成,並由筆者做最後的定稿,及終章的分別案例評析外,主要就九二一震災的重建規劃與管理來出版。本書另對於台灣與中國在專業用詞與一般用語的差異,由APAUD研究室嘗試進行初步彙整與比對,除了藉由有效的交流,增進彼此的深層理解與真實溝通外,對於彼此經驗的實質整合,亦期望在此基礎下,開啟明確對話與共同研究的契機。

作者

李威儀

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成功大學建築系、建築研究所。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APAUD研究室創辦人,經新光人壽不動產部、昇揚建設專業養成洗禮,無私無畏貢獻專業於中央與地方、相信神。
研究及實務專業領域:建築計畫學(Architectural Planning)、都市設計(Urban Design)、都市防災(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都市開發(Urban Development)。

共同著作(四川大學代表人)


小出 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四川大學高端外籍教授、博導。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安全、城市規劃、災後重建等。

卡比力江・吾買爾
東京大學博士。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安全、城市規劃、災後重建。

編輯委員


江南志
台灣科技大學博士,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桃園縣工務局局長,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

張紘聞
台灣科技大學博士候選人。
紘鉅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具有建築師、公務人員高考、室內裝修設計及施工人員、皇家特許測量師(RICS)資格。
研究方向及專長:空間型態、都市防災規劃研究專門;醉心於日本枯山水之寂靜意境。

陳雅君(執行編輯、第一章初稿撰稿人)
台灣科技大學碩士

方迺中(第二章初稿撰稿人)
台灣科技大學博士課程修了

邱鈺庭(第二章初稿撰稿人)
台灣科技大學碩士

廖婉君(第三章初稿撰稿人)
台灣科技大學碩士

陳鴻檳(第四章初稿撰稿人)
台灣科技大學碩士

目錄

序章 

第一章 災害管理規劃理念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天然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1 天然災害的定義與特徵
2 全球主要天然災害
3 亞洲地區的天然災害
4 台灣的天然災害
5 中國的天然災害
第二節 減災理論與實務發展
1 台灣對應防災及災後重建的規劃理念
2 中國新興規劃理念

第二章 導入防災的都市計畫與城鄉規劃——台灣的都市計畫與防災應變體系
第一節 台灣都市開發管理之法律制度
1 台灣城市的演變
2 台灣都市開發相關法律制度的演變
3 其他相關規劃法律及條例
第二節 台灣都市計畫編制體系
1 台灣都市計畫編制體系之主管機關與執行機關
2 台灣都市計畫編制之審議機構與研究機構
第三節 台灣都市計畫的體系與發展
1 台灣都市計畫之類別
2 台灣都市計畫之規劃內容
3 台灣都市計畫之作業程序
4 台灣都市計畫之檢討與變更
第四節 都市防災計畫及災後都市計畫之建構
1 都市防災計畫與都市防災空間系統之建構
2 建築防災-對於建築物耐震法規之檢討與提升
3 九二一災後重建規劃典型案例
第五節 組織動員及應變計畫之建立
1 「災害防救法」的組織動員強化
2 「災害防救法」的特色
3 災害防救基本計畫
4 災防編制體系的確立

第三章 震災災後重建規劃與政策
第一節 九二一地震的災情與重建課題
1 九二一地震災情概述
2 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面臨的主要課題與契機
第二節 災後重建體系與方針
1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組織體系
2 九二一震災重建推動委員會運作歷程
3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目標與方針
第三節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規劃與政策
1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援助政策
2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法律制度
3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土地政策
4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資金政策
5 九二一地震災後補助措施及特殊援助

第四章 九二一震災災後居住與住宅重建
第一節 九二一震災衍生的居住課題
1 災後立即的居住問題
2 住宅重建的課題
第二節 九二一震災災後安置措施
1 臨時住宅的興建
2 臨時住宅的實施
3 其他安置措施
4 臨時住宅的退場
第三節 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的政策與推動措施
1 住宅重建政策與實施方案
2 九二一基金會的住宅重建策略
第四節 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模式
1 個別住宅重建
2 集合住宅重建(都市更新)
3 老街重建
4 政府新社區開發
5 民間新社區開發
6 農村聚落重建
7 原住民聚落
第五節 九二一震災都市計畫區內的住宅重建
1 都市計畫區內住宅重建概要與成效
2 集合住宅(都市更新)重建的代表性案例——台中市東勢區東安里本街重建案
第六節 九二一震災都市計畫區外的住宅重建案例
1 農村聚落重建案例—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
2 農村聚落重建案例—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澀水社區
3 原住民聚落重建案例—南投縣魚池鄉邵族部落
總結

終章 
第一節 九二一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的分析與檢討
1 地震發生後之緊急應變階段
2 地震發生後的緊急救援階段
3 地震發生後的安置收容作業階段
4 復原重建階段
第二節 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的分析與檢討
1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城鄉規劃的效果
2 災後重建住房重建課題
結語
附錄
兩岸用詞差異對照及名詞解釋對照表
關鍵字索引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章

傷痛,是人類心靈進化的最大動力。
在傷痛的當下,人們會深切地自省、會激發潛藏的愛心、會堅定奮進的決心。然而,我們應該避免自己傷痛的感覺,很快地被世俗的繁華覆蓋、被僥倖與怠惰淹沒。

回顧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當下,有多少人心傷難抑、有多少人發願要出盡一己之力,企求人間無災無難。然而,大部份的受災地區民眾,在震災之後的第二個禮拜,就彷彿突然變得精明似的:從災後認定是自己罪孽深重才遭逢天災,因而願意拋開私利為兒孫謀求永世太平的生活環境,轉變成轉述所謂專家們「九二一地震強度是兩百年週期的重大天災」,而自認為這或許代表這輩子、乃至預想得到的子孫們,都再也碰不上這樣慘重的災害了。於是,震災重建過程中,仍有許多民眾汲汲於私利的計較,罔顧社區鄰居們殷殷期盼回家的意願,有許多民眾為了維護自己的建築利益,抗拒都市計畫的變更或建築設計的規範。而承擔重建重責大任的各級單位、相關人員,則也在一團混亂的狀況下,且戰且走地逐步完成了雖不完美但解決了實務需求的重建任務。無論如何,九二一大地震帶給台灣上下最大的影響,在於台灣人都意識到,不容再次忽視都市防災的重要性,也在於體現了臺灣人內心深處,所具有的堅定的愛。

回溯九二一大地震,從緊急應變到復原重建的各階段,都呈現出重大意義:

1.災害發生時,體現了台灣人在面對重大災難時,具備善良且有高度人飢己飢的同胞愛情懷,這種超乎自我、願意付出的愛,更成為一種持續性付出的習性;無論在南亞海嘯、四川汶川大地震或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發生後,台灣人都傾力投入,出錢出力地期望能夠拯人於水火之中。

2.在救援行動期,不僅從混亂中整合出作業程序,也為日後的災後緊急應變作業體系,建立了基礎,更促使各層級政府發展出能應對本身災害緊急應變救援,進而支援其他市鄉、甚至其他國家的緊急救援搜救隊。

3.九二一震災的應變安置階段及復原重建階段,等同對於台灣當時行政作業體系的總體檢;在九二一重建暫行條例的授權下,針對土地產權、使用、審查、管理乃至於金融、法令等所衍生的問題,都訂定配套措施,逐一解決對應;對於有利於安置及重建工作進行的相關事項,則訂定各類實施或執行要點、作業要點、管理要點與補助要點,讓災後復原工作得以逐步順利推動。檢視上述特別法及其相關子法、配套應用於實際措施的辦法與行政命令,除可藉以還原災後應變、重建等各階段所面對的問題外,更可成為檢視現行相關法令規定等的適切性與效率性的最佳工具;如能妥善檢討應用,實為提升行政效能的最好參考。

近年來,全球災害頻發的狀況,讓都市防災、應變的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產生更大的警醒;然而,如何廣泛探討都市防災的基礎課題、緊急應變救援的技術、以及復原重建的適當做法,實為防災規劃專業者們應共同致力之處。2016年1月23日,筆者在台灣科技大學陳希舜前校長的帶領下,出席了在中國四川大學舉辦的「兩岸四地防災減災暨永續發展大學聯盟研討會」,共同發起組成聯盟的學校包含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與四川大學,在會中提出兩岸四地防災減災暨永續發展大學聯盟發起倡議書,朝向五大目標努力:

1.搭建高水平、跨學科、多領域融合的兩岸四地高校合作交流平臺;
2.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
3.探索具有前瞻性、應用性的學科發展方向;
4.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
5.加強校際合作、校企合作,進一步將經驗向社會推廣。

在眾多學者專家的專題發表啟發下,對於防災減災專業領域的發展,讓人有了更深刻的體認;而更令人興奮的,在這次研討會中,筆者巧遇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的小出治與卡比力江.吾買爾兩位教授,由於都係出東京大學同門,三人因此率先實現倡議書所稱搭建合作平台與加強校際合作的目標。

自此,2016-2017期間,四川大學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與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APAUD研究室,經過多次互訪及訪視兩地災後重建的案例、並多次舉行共同Seminar及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的雙方,合意就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害應變與復原重建經驗,進行初步的整理與探討,期望藉此發掘災害管理的通則與差異處,並在知識確立與經驗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災害應變管理與災後重建的適當機制。進而開啟真正彼此尊重、彼此關愛的人性情懷。

由於台灣與中國的案例之間,存在著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發展條件、人文、法治、經濟、思想、制度等的差異,本書原嘗試以相對應章節的方式,進行初步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並據以做為相互參考借鏡的基礎資料;然而,受限於中國對於出版物的管理與兩地共同作業的困難,雖然APAUD研究室在尊重中國審查制度的前提下,授權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得以依據當地出版品審批的規定,進行中國版必要的文字用語調整,但對於台灣版出版及印刷需要的檔案及內容的提供與修訂,存在著難以立即克服的問題。為此,本書原計畫除在整體災後重建實施過程的檢討,以各案獨立評價進行,以避免在不同背景下檢討差異而形成各說各話的亂象外,關於本書的實體內容,就川大負責中國部份,本書僅就簡體字直接轉換為正統漢字、及用詞用語符合台灣的習慣外,不做任何實質內容的調整。

然而為了有效掌握出版的實際需要,最後決定除本書第一章維持與川大共同寫作完成,其中除第一節第4小節、第二節第1小節係APAUD研究室獨立完成外,其餘第一章的內容,是由川大團隊完成初稿,並由筆者做最後的定稿;此外,終章的案例評析分別維持APAUD與川大寫就的原稿外,關於九二一震災與汶川大地震的實質內容,則區分為兩冊,本書先就九二一震災的重建規劃與管理單獨出版,至於川大負責的汶川地震的部份,則提供川大更充裕的時間,待內容調整完竣後,再以別冊的方式補足。本書另對於台灣與中國在專業用詞與一般用語的差異,由APAUD研究室嘗試進行初步彙整與比對,除了藉由有效的交流,增進彼此的深層理解與真實溝通外,對於彼此經驗的實質整合,亦期望在此基礎下,開啟明確對話與共同研究的契機。

避免傷痛或消弭傷痛,是人性的光輝,也是人類應有的美德。
藉由傷痛的經驗,累積免於傷痛的知識與作為,是人類應有的智慧。

在這天然災害已經嚴重衝擊著日常生活的時代,致力於減災、備災、應災的努力,已經令人捉襟見肘。

我們衷心期待災害能不降臨、我們衷心期待災害產生的傷痛,都能幻化為致力於避免災害的決心。我們更期望人類不會去製造任何人為的傷痛,讓我們在當下、讓我們子孫在未來,都能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世界的美好。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